佛教大德遇到烦恼咋样化掉(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
佛教大德遇到烦恼咋样化掉(修行人如何排除我慢和嗔恚)“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业和恶业以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了其他比丘对他的态度,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才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他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不敢当面顶撞,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对他们表达不满。佛陀几次劝诫他说:“舍利弗和目连是卓越的比丘,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但是车匿的习性非常深,还是那样的傲慢和容易生气,我行我素。佛陀说车匿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在佛陀入灭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弟子阿难叫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要对车匿进行“梵罚”,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车匿,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用这个方法促使车匿醒悟。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有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的心态,或者有恼怒瞋恚的心理时,都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应该时时觉察并去掉这些毛病。
但是,因为人自身的习性作怪,所以去掉这些毛病并不容易,稍不留神,就会再犯,比如佛陀的侍者车匿。
车匿本是悉达多当太子时的仆役,是一位负责为太子驾车的车夫。《大庄严经》中记载,是他牵来白马,把欲出家的太子连夜送出城去的。而当悉达多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跟随他出家,成了比丘。
因为和佛陀的这层亲密关系,车匿尽管出家当了比丘,却非常的骄慢。他经常说:“佛陀出离世间,出家修行时,只有我一人随侍在旁!但现在,舍利弗和目连却认为自己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导我们!”
当佛陀纠正他的行为时,他不敢当面顶撞,事后却仍然毁谤、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连两人,对他们表达不满。佛陀几次劝诫他说:“舍利弗和目连是卓越的比丘,并且善待你,你应该亲近他们,并友善对待他们!”
但是车匿的习性非常深,还是那样的傲慢和容易生气,我行我素。佛陀说车匿无法立即改过,但等到佛陀入灭后,他就会知所变化。
在佛陀入灭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弟子阿难叫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要对车匿进行“梵罚”,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车匿,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用这个方法促使车匿醒悟。
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了其他比丘对他的态度,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才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他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
“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业和恶业以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阿难尊者知道佛陀教给的方法已经见效,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从此以后,他向僧伽真诚的认错和致歉,同时改变言行,很快就灭除了常见和断见,证得了圣果。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而《礼记·大学》上也说:“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发现了自己的过失马上改正。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心,不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阻碍了修行的正道。
还有,什么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真金一样,越炼越纯,又如“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虽知“本来无一物”,还需“时时勤拂拭”,所谓滴水石穿,钝学累功。顿悟和渐成,相辅相成,一点也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