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街头巷尾老街(老车站街与老车站胡同)
旧时的街头巷尾老街(老车站街与老车站胡同)唐山小山街头当年热闹场景 资料图片1896年,新火车站(现唐山南站)落成,而原火车站的小货场保留了下来,成为专供粮市街四周众多商家集中装卸货物之用,老车站一称由此而来。多年后,老车站街和老车站胡同渐渐成了连接粮市街和小山两个商业区的中间地带,依旧人来人往、生意兴旺。老车站街四通八达,北口可通东局子大街、柴草市、广东大街(现新华东道)等,南口可往鱼市街、兴隆街、大九道弯等。没过多久,车站前的人流和店铺多了起来。矿工、旅客、商人、居民,形形色色,穿行不息。起初,这里的商户是露天摆摊,或支伞搭篷,后来则建房筑屋,开店经营。于是,火车站两侧先后形成了老车站街、粮市街(后称建国路)、老车站胡同、小山大街等多条街道。抗战时期,大公报记者方大曾拍摄的唐山火车站建筑
唐山曾经有个叫老车站的地方,1976年大地震前有两条古老的街巷直通于此,铁道北面的称作老车站街,铁道南面的称为老车站胡同。
老车站,原是唐山的第一座火车站。1881年,开平矿务局修建了唐胥运煤铁路。次年,该局为扩展铁路的客运业务,便从现永红立交桥处,向东接出一条约0.9公里长的支线,在开平矿务局局址(史称东局子)的南边建起了火车站。
开平煤矿建矿初期,唐山矿南侧的铁路,
现双桥里附近。资料图片
没过多久,车站前的人流和店铺多了起来。矿工、旅客、商人、居民,形形色色,穿行不息。起初,这里的商户是露天摆摊,或支伞搭篷,后来则建房筑屋,开店经营。于是,火车站两侧先后形成了老车站街、粮市街(后称建国路)、老车站胡同、小山大街等多条街道。
抗战时期,大公报记者方大曾拍摄的
唐山火车站建筑
1896年,新火车站(现唐山南站)落成,而原火车站的小货场保留了下来,成为专供粮市街四周众多商家集中装卸货物之用,老车站一称由此而来。多年后,老车站街和老车站胡同渐渐成了连接粮市街和小山两个商业区的中间地带,依旧人来人往、生意兴旺。老车站街四通八达,北口可通东局子大街、柴草市、广东大街(现新华东道)等,南口可往鱼市街、兴隆街、大九道弯等。
唐山小山街头当年热闹场景 资料图片
当年,这条街上商贾云集,行业众多。上世纪30年以后驰名的字号有隆义栈(经营钱粮)、瑞信栈(粮食)、润记号(干鲜货)、养正轩(饭庄)、昌记北号(米面)、同义合(煤油)等等。此外,旧时的“山货商业公会”也在这条街上。老车站胡同的长度很短,少有商铺,却是一条通往小山闹市的要道。它的北口能达得月巷、小山东街、隆义栈大院等,南口紧临瓦房后街、小山大街、西箭道等。周边有影院、戏园、饭店、旅社、卦摊、妓院、暗门子(暗娼)……白天行人不断,来去匆匆,入夜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称“杂八地”。社会变革,气象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商业公私合营。从此之后,进出老车站的货物改在了新车站内装卸。在1956年至1957年间,老车站最终撤销,原来的货场里盖起了铁路工人住宅,只有铁路道口保留了下来。唐山大地震后,老车站、老车站街和老车站胡同的建筑荡然无存。现在,这里早就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原来的铁路道口也改建成了金匙立交桥,昔日的痕迹难以寻觅。
金匙桥北侧
老车站街和老车站胡同,是唐山市区仅有的以“老车站”3个字冠名的街巷,前后存在了近百年之久。历史往事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人们只能在一些历史类的图书中,看到有关这两条古老街巷的记录了。如1950年出版的《唐山市中心区图》(见下图)中,就绘有老车站街的位置及四周的街道。可能是老车站胡同过于短小,图中没有标注其名。
再如《唐山市路南区志》(2000年出版)内的《废址地名统计表》上,列有以下简略的两段文字:“老车站街,走向南北,北起东局子,南至京山线,长度200米,现为建国路市场东。”“老车站胡同,走向南北,北起京山线,南至瓦房街,长度60米,现为小山楼。”(文/李国明)
来源:开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