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快评管住电动自行车这个)
关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快评管住电动自行车这个)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许晓芳在管住“马路杀手”的同时,有关部门也不妨多听听民声,了解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出行痛点,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精准化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如地铁接驳公交线路的优化、地铁站配套停车场的完善、定制公交服务的提升等。只有为民众提供更多安全且便捷的出行选择,电动自行车才不会成为无奈下的“首选”。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胡俊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越来越多人加入电动自行车“大军”。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固然快捷、经济、环保,但其广泛使用也带来巨大的道路安全隐患。近日,有媒体报道,目前,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上升最快,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马路杀手”。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一直都颇受关注。而此次媒体公布的数据就更加让人惊心:平均每小时就有1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正因为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硬伤,不少地方都存在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存废之争。客观地讲,电动自行车确实解决了部分交通出行需求,如家长接送孩子、上下班通勤、送外卖或快递等。如果将其一刀切叫停,那么,这些交通出行需求如何满足也是个问题。因此,相对于“禁”,更多地方还是选择在“管”上做文章。
自今年4月起,公安部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
如何管住这个“马路杀手”呢?关键是要找准抓手与路径。目前,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多数是当事人骑行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造成的。显然,想要管住车,先要管住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对骑行者形成有效约束。督促骑行者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加强自我防护,此是其一。自今年4月起,公安部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多地也立法对佩戴安全头盔作出相关规定。尽快让电动自行车拥有“正式身份”,促使骑行者遵守交通规则,此是其二。目前,已有城市在推广“一人一证一车一标识”的上牌管理,还有的地方向科技借力,为电动自行车发放“智能身份证”——物联网电子牌照。
在管住“马路杀手”的同时,有关部门也不妨多听听民声,了解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出行痛点,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精准化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如地铁接驳公交线路的优化、地铁站配套停车场的完善、定制公交服务的提升等。只有为民众提供更多安全且便捷的出行选择,电动自行车才不会成为无奈下的“首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胡俊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