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车马轮子(公车千乘萧萧马鸣)
西周车马轮子(公车千乘萧萧马鸣)贵族的车:左边为尊,中间为御手,右边陪乘。一般兵车:左者持弓,中间为御手,右者持矛。古代驾一匹马为骑(jì),驾二匹马为骈(pián),驾三匹马为骖(cān),驾四匹马为驷(sì),驾六匹马为騑(fēi)。周代马车以四马为常见,四匹马的车称为“一乘”,动力强大,速度更快。四匹马分工明确,各有任务。中间的马叫服马,体格强壮、力量惊人,主要负责拉车;左右两匹马叫左骖马、右骖马,负责转向,其中左骖马是四匹马中最重要的一匹,需要反应迅速,转向灵活,能在第一时间领会驭手的意图。西周乘车的礼仪主帅的兵车:左边御手,中间为主帅,右边陪乘。
马车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数千年来,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产劳动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的马车主要用于征战、田猎、巡游、运输等方面,马车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征战频繁,盛行车战,动辄就使用数以千乘的战车进行作战。古代往往以拥有战车的数量多少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君”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战车的多少和精良程度是衡量其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
先秦马车示意图
周礼规定,从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因其身份不同,马车的配置、马的数量、车马器的形制及装饰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左传》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土ニ,庶人一。”
古代驾一匹马为骑(jì),驾二匹马为骈(pián),驾三匹马为骖(cān),驾四匹马为驷(sì),驾六匹马为騑(fēi)。周代马车以四马为常见,四匹马的车称为“一乘”,动力强大,速度更快。四匹马分工明确,各有任务。中间的马叫服马,体格强壮、力量惊人,主要负责拉车;左右两匹马叫左骖马、右骖马,负责转向,其中左骖马是四匹马中最重要的一匹,需要反应迅速,转向灵活,能在第一时间领会驭手的意图。
西周乘车的礼仪
主帅的兵车:左边御手,中间为主帅,右边陪乘。
一般兵车:左者持弓,中间为御手,右者持矛。
贵族的车:左边为尊,中间为御手,右边陪乘。
西周马车做工精良,装饰华丽,周王室和诸侯们都设有专门的手工作坊。马车的制造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技术,集木、金、漆、革等各种专门技艺于一体,车的部件和马匹的配饰就有上百种。工匠有车人、轮人、舆人、辀人,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匠人们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一辆马车 的制造,反应了西周社会高超的手工业水平。
马车主要由车,车轮、车轴、车等部分构成。
车舆:即车箱,用来乘坐人。舆前部的横木叫做式(轼),可以扶手,在行车途中用扶轼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障,人从车厢的后面上车。早期的车厢很小,只能站立乘行,后来车厢逐渐扩大,出现了可乘坐的安车。
车轮:一般是木制,以火烤定型,务求匀称。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gǔ),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辐是连接辋和毂的木条。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所以有“辐辏四方”之说。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銮铃
銮(luán)铃:通高15厘米,重0.2公斤出土于室鸡竹圆沟十九号墓。銮铃是固定在车衡或车轭上的装饰部件,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圆形铃主体,铃上有辐射状镂空,里面装有铜弹丸。下部为方形銎座。车上銮铃的多少,标志着贵族不同的身份等级,先秦最高级别的马车上装有八个銮铃,所以有“銮驾”之说。
人兽纹辕首饰:出土于茹家庄墓地,共3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辕首饰是专门用于固定辕头的装饰件,起到连接衡木的作用。此辕首饰通高12.5厘米,重0.56千克,造型别致,整体作圆管状,顶端封实,颈部前后有两个对称圆孔,便于穿系皮条。正面为一浮雕兽面,兽头束冠,圆目高突有神,隆鼻裂口。兽头背部蹲伏一小人,面庞宽短,额头饱满,披发纹身。小人背部又有两只相背回首的小鹿,好像正在回首鸣叫,十分生动可爱。
兽面纹护轴饰:出土于茹家庄墓地车马坑,共3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护轴是安装在车毂内侧的主轴上,用来加固和装饰车轴的构件。轴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以后少见。此件护轴饰通长21.5厘米,挡板长11厘米。一端呈圆筒状,另一端为平板状,平板用来挡泥,确保车毂的正常运转。平板表面装饰有浮雕兽面纹,兽首浓眉大眼,瞠目裂口,威严狰狞。
车軎(wèi):套接在车轴最外,防止车轮脱落的构件。这件车軎出土于宝鸡茹家庄号墓,长10.1厘米、孔长3.1厘米、宽1.1厘来。整体为圆筒状,一端粗,一端细,中部有铜箍一周。顶部封实,饰有花瓣纹。粗端开口,上下有对齐的方孔,用于插入车辖,起到加固作用。
车辖
虎首车辖:长10.4厘米,重0.24公斤,出土于宝鸡竹国沟十三号墓。辖首为虎头状,两耳竖起,耳部有对称连通的方孔,高高的鼻梁,张口露齿,造型活波可爱。车辖为扁长条形上粗下细,辖与軎配套使用,插在轴端的孔内,将轴与軎连为一体,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销钉,固定于车轴两端,防止车轮脱落。辖虽小却能掌控全局,因而引申为“管辖、统辖”等词。
当卢:又称鞁(bèi)具,在马的额头及面部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有圆形、“Y”形、盾牌形等,上饰
兽面等精美的花纹。竹国沟七号墓共出土四件,大小、形制均相同,上饰兽面等精美的花纹。这件当卢通高21.8厘米,形制奇特,整体作兽头形,鼻梁端光圆,上饰小牛首。中部较宽,饰有一对特大卷曲的兽角。上端耸起一对犄角,犄角尖部自然弯曲内卷。造型别致,独具匠心。两犄角和鼻梁背部各有一条横梁,以备穿皮条之用。
马衔:出土于宝鸡竹国沟七号墓,长14厘米,每节呈“8”字形环接。马衔是横放在马嘴里的金属条状物,作用是不让马在驾车时乱吃东西,当车夫缰绳时,马衔就勒紧了,马就服服帖帖。勒住马嘴后,马跑起来不会发出太大的声音,就可以悄悄地接近敌人营寨。
马镳
马镳·马衔
茹家庄一号墓出土的马镳
马镳:出土于宝鸡茹家庄一号墓,长10.2厘米。镳体作屈身夔龙,夔首有圆孔,用于和马衔连接,背部有方孔,可穿皮条。马衔的两端各有一个马镳,与缰绳相连,马镳一旦缺少,就会导致马各行其路、分道扬镳。
节约
节约
节约:出土于竹国沟七号墓,“十”字形四通铜管状,是用来连接马络头和辔 (pèi)带的配件,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防止跑偏,达到御马的作用,故而引申为“节制、约束”的意思。这件节约背部隆起,上饰羊首,羊角卷曲,双目圆睁。节约内还发现有皮条残痕,说明当时确为穿缰结绳所用。
在战国以前,古人是站立驾车。到了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行。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实行“车同轨”制度,车辆制造进入标准化阶段。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牛车,虽牛车速度不及马车,但行驶平稳,颠簸小,乘坐相对舒适。宋代以后,轿子渐渐开始流行,坐在轿子上前呼后拥,极为风光。但客观上抑制了车辆的发展,使造车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以至于近代马车的结构和用途都未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最终被西方的四轮机械动力车辆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