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日本和中国一样,深受佛学的影响。佛家讲究因果轮回,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行善者享福报,行恶者食恶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道德的桎梏就像一道门,无数的人想冲出门去,但内心深处却一直徘徊不定,不敢握住门把手。而有人打开了门,却发现自己还是走不出去,被困在舆论的声讨中,止步不前。 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这种选择是不必要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别人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选择又是合乎情理的。在佛教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背德是一个天大的过错,男主人公宗助受过高等教育,更是深陷这种伦理桎梏,就算勇敢地和阿米走到一起,也不能脱离这个笼牢。

如果你很爱一个人,但你们的结合是不被世人祝福的,那你会继续坚持下去吗?是否值得为此众叛亲离,走上一条不归路?也许年少的我们会觉得爱情是世界的全部,任何人或事物都不能阻挡我追求爱情。可是等年老之后,会不会对此感到后悔?我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种被众人唾弃,不见天日的生活?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1)

夏目漱石的《门》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背德的爱情故事。宗助是日本的一个普通公务员,他和妻子阿米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阿米的前夫是宗助的朋友,他们的这段不伦之恋为社会不容。宗助本来家境富裕,在京都的大学读书,前途一片光明。为了和阿米在一起,宗助被迫退学,和家里断绝关系。失去了继承权的他只能依靠微薄的薪水过日子。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想过别的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选择逃避,尽量地不暴露于人前,克制自己的欲望,过着一种隐居的日子。

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这种选择是不必要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别人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选择又是合乎情理的。在佛教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背德是一个天大的过错,男主人公宗助受过高等教育,更是深陷这种伦理桎梏,就算勇敢地和阿米走到一起,也不能脱离这个笼牢。

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日本和中国一样,深受佛学的影响。佛家讲究因果轮回,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行善者享福报,行恶者食恶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道德的桎梏就像一道门,无数的人想冲出门去,但内心深处却一直徘徊不定,不敢握住门把手。而有人打开了门,却发现自己还是走不出去,被困在舆论的声讨中,止步不前。

这种不被世间伦理所接受的孤独,就是伦理孤独。

01 门本身:道德是人类画的一个圈。圈子内是伦理,圈子外是不伦。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2)

世界上本没有伦理的概念。人类为了规范社会的规则,约束自身的行为,便设立了伦理。先是有了一个框架,后又设立了无数条条框框,如果你不遵守某一项规定,违反了准则,那必定会遭到众人的谩骂。

道德是人类画的一个圈。圈子内是伦理,圈子外是不伦。

可这个圈子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是。每个时代有她自己的道德规范。古代的五伦已不适用今天的生活,封建制度没了,再也不会出现“君要臣死,而臣不得不死”的现象。但延续到当今的社会中,做下属的总不敢反抗上司,如果你不听领导的话,那肯定是不想混了。

在书中,宗助和妻子就是受到了这种束缚。近代,西方国家在入侵日本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哲学观,伦理观。西方崇尚法律,痛斥儒家伦理中的道德本位主义,并认为自由至上,人应该合理追求自己的欲望。宗助作为大学生,接受了先进的思想,他认为阿米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她和安井的结合属于盲婚哑嫁,根本不能算数。他和阿米真心相爱,才应该走到最后。可是当他们排除万难,牵起对方的双手时,才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时代在进步,道德的圈子也随之变化。

当时的日本虽然正在改革的时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先进思想的。由于日本受中国的影响很大,认为女子出嫁后就该从一而终,无论婚姻幸福与否,只求维持这种表面的平静。离婚再婚,是一件可耻的事。追求爱情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传统的道德婚恋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夏目漱石看到了这一矛盾点,他把知识分子对于近代婚恋观的追求与迷茫浓缩在这本小说中。书中的“门”便是道德观。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承受着当代的道德约束。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扇门,你要谨慎地选择。或许现在推开它会被人用唾沫淹死,而十年后却有人赞同你的做法。你是选择遵从本心,还是顾虑别人的看法?

02 门之外:他人的目光与舆论,造成背德者的伦理孤独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3)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世界喧喧哗哗,在别人的口中,你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大逆罪人。

在书中,外人不知道事情的原委,认为阿米在上一段感情之中对自己的另一半不忠,在宗助的引诱之下出轨。虽然夏目漱石并没有过多地描写外人对他们的歧视,可是从宗助亲戚的态度便可窥知一二。

  • ① 婶母不肯直呼阿米的名字,反而用“那个“来指代她

宗助和阿米去东京拜访叔父婶母。婶母见到他们却没有像别人一样热情地招待他们。反而用一种微妙又冷淡的态度,刻意地与阿米保持距离。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的亲人,特别是女性,总会寻一个由头去夸赞对方。或许是外貌,或许是性格。可是婶母只用了“这就是那个……”这样的半句话来形容她,而且也没有跟阿米有直接的对话。

  • ② 宗助弟弟小六轻视阿米,不尊重自己的大嫂

如果说婶母表达的是隐晦的不满,那么小六就是明显的厌恶。小六本来跟随着叔父婶母一起生活。在叔父去世后,婶母表示再也没有能力供小六读书。宗助作为兄长,自然就要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可是小六却迟迟不肯搬到哥哥家。用诸多的借口逃避。

小六来到哥哥家,总是不配合大嫂,摆出一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态度。阿米让他帮忙贴窗户纸,他随便应付。这么简单的事,却推脱自己做不好。

他还瞧不起哥哥家甘愿过苦日子的态度。他认为,如果不是阿米的缘故,哥哥本来会有大好的前途。自己依靠哥哥,丰衣足食,不用寄人篱下,也不会落到现在这般田地,连书都读不起。这一切都是阿米的错。

这种轻视及不尊重的态度反应了当时日本守旧派的顽固思想。背德的人承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连亲戚都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不满。这种伤害不是暂时的,而是像一把小刀子,一下一下地划在他们的心上。虽然不是明面上的反对,却通过一些小的行动反应出来。时时刻刻提醒着背德者的过错,让他们一生背负着负罪感过活。

03 门之内: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背德者的自我放逐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4)

宗助和阿米在受到外人的打击后,渐渐地明白他们的爱情是被世间不耻的。为了减少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他们选择过一种隐居的生活。只要尽量不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受到的指责便会越少罢。他们租下了悬崖处的一个小房子,过着两个人的小日子。就如同乌龟躲在自己的龟壳中,享受着一室的安宁。

长期以往,宗助和阿米变成了“宅男宅女”,如无必要,一定不会出门。宗助也不敢与人有过多的交往,如果有什么事,能写信就写信,不敢和人当面对话。身在官场当中,其他人都有一些交际活动,而他除了上班就是待在家里。

沉积的压抑会导致心情的抑郁。宗助也十分明白这点,于是便十分期待周天。他把自己所有想做的事都放在这短短的一天内,泡澡,静坐,可是却经常不能实现。归根到底,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懒散的生活,就算是自己喜爱的事也提不起兴趣了。

他的人生态度从积极变成了消极,只要问题没逼到眼前,就先抛到一边。虽然知道要承担起弟弟的学费,却不着急筹钱,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如就此作罢。按照正常人的想法,肯定会寻找更高薪酬的工作,开拓副业,或问他人借钱,来解决这个困境,但宗助只在自怨自艾,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后来就算发现了家传的屏风可以变卖,也没有好好寻找卖家。最后被人骗了也毫不在乎。

门外的压力使宗助夫妇龟缩在门内,不敢探出头。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无法承受背弃道德所带来的的后果。东方的伦理观一向是群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的。个性是错,出格是错,违反道德观更是错。宗助徒有追求爱情之心,却无与世间抗争的坚定,只能默默地承受这种伦理孤独,自食其果了。

04 门之重:背德者付出的代价,伦理背后的报应论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5)

罪犯会被法律制裁,而背德者在长期承受别人的歧视,内心的孤独后,便会把一切归为自己的过错。

阿米和宗助都很想拥有自己的孩子,可最终都不能如愿。他们与孩子曾三次失之交臂。在广岛,阿米第一次怀孕,孩子五个月时就不小心流产了。在福冈时,第二个孩子在不足月的情况下出生了。因为生活贫困,家里并没有人工取暖的设备,这个孩子没撑多久就去世了。在他们搬到东京后,阿米有了第三个孩子。可无论阿米多小心,她还是不小心摔了一跤。紧张的夫妇立刻让稳婆检查,幸好孩子十分健康。两人放下心来,想着这次应该可以顺利分娩了。但孩子在生产的途中遇到脐带绕颈,最后窒息而死。

阿米感觉自己是一个凶手,孩子本来是无辜的,由于自己有罪,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导致了他的死亡。这种怀疑在她去看算命先生后得到了证实。算命先生说她命中无子,是因为她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遭到了报应。

而对于宗助来讲,失去孩子,失去未来就算了,最可怕的是这种事情以后还会出现,变成一个轮回。

小六越长越像当年的自己。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格。他看到自己的弟弟时,总是觉得心惊胆战,好像年轻的自己又复活了。那种血气方刚、桀骜不驯的气质似乎时刻提醒着自己当年的过错。以前他也是这样目空一切,最后却凭着一时的冲动抢夺了朋友的“妻子”。自己被学校劝退,只能靠微薄的工资养活家庭。而小六如今没法读书,天天喝酒,以后会不会和自己一样一无是处呢?本来他们家庭富裕,生活幸福美满,如今沦落到这个境地,是不是上天的惩罚?

05 推开门:战胜这世界,需要无尽的决心和勇气

从少爷看夏目漱石的批判精神(追求背德的爱情)(6)

宗助觉得自己似乎注定只能永远伫立门外。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种矛盾。他明知自己无法通过这扇门,却不辞辛劳地赶到门前来。他站在门前回顾身后,却又没有勇气转身走上通往门前的那条路。他再度向前瞻望,面前那道坚固的门扉始终挡在前面,遮住了他的视线。他不是那个有能力通过门扉的人,也不是过不去就打退堂鼓的人。总之,他是个不幸的人,只能呆呆地站在门前等待黑夜降临。

为了减轻心内的负罪感,宗助逃离了东京,去镰仓的一家寺庙修行。他本来以为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却发现自己在佛学上面一窍不通,毫无长进。难道连佛祖都抛弃他了吗?寺庙的弟子却一语道破,“解铃还须系铃人”。

其实,真正的根源不在于他人,就在于宗助的内心。他其实并不是没有推开门的方法,只是没有这种勇气。他不敢维护妻子,争取更好的生活,原因就是他的懦弱。他做出了背德的行为,却不敢承担相应的后果。

而对于我们来说,《门》更像是一个警钟。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冲动背后的结果。为了爱情,放弃一切,是否真的值得?如果真的选择与众人为敌,那便要锻炼出坚强的内心,逼迫自己不断前进,杀出一条血路。只要选择了一条路走到头,或许能看到出口,但像是宗助这样,走到半路又停滞不前,就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建议每个陷入爱情迷茫中的年轻人,都应该看一看此书。一步错,步步错。不要贪图一时之欢走错了路,一辈子都要承受孤独的痛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