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明是什么(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
语言文明是什么(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礼貌是一种语言意识,代表着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反应人性的真善美。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语用层面的语言文明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用语的使用,强调语言文明意识,致力于语言和谐;二是语言规范的保障,强调语言生态治理,致力于语言秩序。前者从正面引导语言文明,后者从反面杜绝语言不文明,两者殊途同归。总体来看,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言文明,但大多围绕“文明”的第一个语义进行分析论述,没有考虑其层次性、系统性和理据性,也没有从提高这一概念的阐释力方面进行学理研究。语言政策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相应地,语言文明是不是也具有层次性?为了更好地认识语言文明,应该将这一概念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个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个体在言语行为上注重礼貌形式,避免语言暴力,这一层次属于语用范畴;第二是言语社区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群体倾向于使用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4期P65—P66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原题《从文明语言到语言文明:论“语言文明”概念的层次性》,摘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莫斌 杜琨摘
作为一个从时代命题中提炼出的新概念,不同研究者对语言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存在一定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为了深入把握这一概念,避免对概念基础属性和价值取向产生误解,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应该加强对语言文明的学理探讨,剖析概念的本源、形成过程、内涵和外延,才能掌握其本质属性。
在语言演变中,“文明”一词产生了多个含义。从已发表的文献看,“语言文明”与其中的3个语义相关。第一个含义指文治教化、文德辉耀、文教昌明,常常与德行修养联系在一起,因此,语言文明就是遵守礼仪,讲求礼貌,远离语言暴力的言语行为;第二个含义指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较进步的状态。因此,语言文明就是语言文化中积极、健康和进步的成分;第三个含义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因此,语言文明就是文化社团的“图腾”,文化成果的建构者和阐释者。
总体来看,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言文明,但大多围绕“文明”的第一个语义进行分析论述,没有考虑其层次性、系统性和理据性,也没有从提高这一概念的阐释力方面进行学理研究。
语言政策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相应地,语言文明是不是也具有层次性?为了更好地认识语言文明,应该将这一概念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个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个体在言语行为上注重礼貌形式,避免语言暴力,这一层次属于语用范畴;第二是言语社区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群体倾向于使用普遍认同的典雅文体,这一层次属于语体范畴;第三是文化共同体层次的语言文明,表现在特定文化共同体有意识地通过母语来提出本土概念术语、建构知识体系和保存文明成果。文化共同体是指以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生活为导向的共同体。显然,这一层次属于完整的语言范畴。在建构、阐释和传播文明的过程中,语言也表征了一种文化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上述3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以文明方式行事,就意味着“一切事情都必须通过言辞和劝说(即和平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强力和暴力来决定”。在这层意义上,文明与野蛮相对,倡导平和语言,反对语言暴力。
语用层面的语言文明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用语的使用,强调语言文明意识,致力于语言和谐;二是语言规范的保障,强调语言生态治理,致力于语言秩序。前者从正面引导语言文明,后者从反面杜绝语言不文明,两者殊途同归。
礼貌是一种语言意识,代表着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反应人性的真善美。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融洽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因此,我们除了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还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礼貌用语,以唤起民众的语言文明意识。
语言治理旨在消除语言不规范、不纯洁、不健康的问题,以维护语言秩序,实现多元异质语言生活的和谐。这一过程是一种多主体的共同治理,强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度。
尽管礼貌语言使用经常涉及集体组织,特别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但归根到底还是针对每一个使用语言的当事人,语言生活的末端治理也是涉及一个个具体的语言使用者。因此,语用视角的语言文明在本质上是个体层次的。
探究语言文明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现代文明怎样体现在现代语言的特征和模态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文明要求语言不仅能满足具有日常交际功能,而且应该具有典雅的美学特征、艺术传承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言语社区共建、共享典雅文体是现代文明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征。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一些有例可循、行之有效的言语手段和表达方式。在尚未自然形成的言语社区中,这些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和推行,使其成为言语社区的设施和财富。如果言语社区成员都推崇典雅语言,那么语言文明就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文明与社会文明就存在一致性和共生性的关系。
以往的人工智能建设环节,更多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交流的流畅度,而不太关注语言的雅度。在人工智能中加入文明语言的使用,可以协助甚至引领语言文明建设,提升被人们所忽视的“雅语活力”。未来,中文智能机器人的语言文明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不能总是冷冰冰的死板语言。语言外部化过程中典雅语体的使用问题应当提上研究日程。
典雅语体用于正式的交际场合,是高变体中的特殊成分。文风通常依赖于更大的文化环境,随着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当今社会对典雅文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雅文运动”是以提倡典雅表达、促进语言文明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典雅既是一种礼仪,更是文明的表现,具有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
雅文运动关乎生活品位、人文素质、文化情怀和文明程度。当下,应该通过雅文运动促进典雅语体与世俗生活的相融度。在特定交际场合,让典雅文体的气质、学养、审美理想展现出来。应该认识到推动典雅文体也是一种语文建设,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体规划,与本体规划、地位规划、习得规划、声望规划并列,相得益彰。
“文明自语言始”。语言在人类文明史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文明成果赖以保存、得以赓续、能够传播的根本保证;语言不仅反映文明,还可以塑造文明和传播文明,汉字文化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结构,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变化就是文明的变化;文明进步推动语言发展,语言发展又提升了文明程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彼此依存,共生同构。
从文化视角看待语言文明,实际上是考察语言在文明发展中的建构性作用。文明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能够及时反映文明进步。提出本土术语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建构文明的主要形式。
概念和术语是思考的基本单位,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语言的基础成分。在知识供给中,本土术语的创新通常标志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语言建构文明的一种方式是利用母语生成大量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术语,在文化共同体中广泛传播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文明体质中的“钙质”。
倡导中文知识供给,就是思考如何通过语言符号表征知识体系、承载文明成果的问题。知识创新为语言发展插上了现代化翅膀。汉字计算机处理的成功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等领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科技术语。我国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即使我们最先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提出新的假说,如果不敢主动创新术语,不屑于用中文发表科研成果,就无法发挥语言建构文明的功能。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许多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要解读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现实问题,中国学者最有发言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不断提出新的术语,促进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建设,推进文明复兴进程。可以说,用中文术语建构新的知识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了。
概念的价值体现在阐释力上。一个概念如果具有强大的整合和解释能力,就能够融静态与动态、总体与个体于一体,帮助建构较为细致的学科理论体系。以语言规划学科为例,如果“语言安全”概念仅仅讨论语言濒危现象,而不涉及语言关系安全和语言服务安全,那么语言安全概念就没有太多价值,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语言濒危取代它。类似地,如果“语言经济”局限在翻译经济和翻译产业,而忽视了语言创意、语言培训、语言康复、语言测试、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一系列产业,那么也难以成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科的重要概念。
语言文明关涉微观的个体行为、中观的集体规范和宏观的文化认同,它们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文明概念体系。因此,语言文明这一概念应该从语言规范、语言纯洁等意义中解脱出来,不再单单和礼貌用语、语言暴力等案例纠缠在一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