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讲述十年浮沉嬗变新故事
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讲述十年浮沉嬗变新故事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水泥、建材及其上下游市场的持续低迷,土地短缺、扩张困难造成的后发赶超乏力,加之受文物保护因素制约,黄堡又一次被迫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然而2000年前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并轨的过程中,黄堡地区遭受第一次转型重创、走向没落。2009年11月,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成立黄堡工业园区的决定。经过7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北部水泥建材产业区、南部耀瓷文化旅游区、东部现代陶瓷产业区、中部三产商贸区四个产业板块,经济总量占到王益区的40%。2018年,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引爆铜川,耀瓷小镇走进公众视野。但熟悉这座老城的当地人都知道,耀瓷小镇是刚刚诞生的“网红”,这片区域原本其实是铜川的工业脉搏。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堡聚集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市纺织厂为例,1980年建厂时占地面积113亩,主要生产棉
核心提示:2018年,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引爆铜川,耀瓷小镇走进公众视野。但熟悉这座老城的当地人都知道,耀瓷小镇是刚刚诞生的“网红”,这片区域原本其实是铜川的工业脉搏。
陕西网讯 (记者 李启辰 通讯员 芦亚楠)“这里就是我们为耀瓷小镇工业核心区——“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储备的1000亩土地。除此之外,已经启动征迁程序的黄堡老镇区棚改项目还将腾退2038亩土地,届时产业新城可用地将达3000亩。耀瓷小镇文化旅游与环保陶瓷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将由蓝图落成现实。”
跟随着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负责人何建平的脚步,一幅铜川老工业基地十年浮沉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耀瓷小镇”勾勒新起点
2018年,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活动引爆铜川,耀瓷小镇走进公众视野。但熟悉这座老城的当地人都知道,耀瓷小镇是刚刚诞生的“网红”,这片区域原本其实是铜川的工业脉搏。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堡聚集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市纺织厂为例,1980年建厂时占地面积113亩,主要生产棉纱、棉布和针刺地毯,1984年扩建的一万纱锭生产线结束了铜川有织无纺的历史,1986年从西德、奥地利引进的丙纶花色针刺地毯生产线填补了陕西无纺产品空白,获得陕西省纺织品公司“新产品开发奖”。
当时的纺织厂厂房林立,机器轰鸣,鼎盛时期拥有三万多纱锭、585台布机和一条地毯生产线,年产棉纱6000余吨、棉布1600万米、地毯90万平方米,职工人数高达3700余人,企业曾被陕西省纺织品公司评为先进企业,被国家经委确定为陕西省大型二类企业,是全市除铝厂之后的第二大型国有企业。
然而2000年前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并轨的过程中,黄堡地区遭受第一次转型重创、走向没落。2009年11月,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成立黄堡工业园区的决定。经过7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北部水泥建材产业区、南部耀瓷文化旅游区、东部现代陶瓷产业区、中部三产商贸区四个产业板块,经济总量占到王益区的40%。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水泥、建材及其上下游市场的持续低迷,土地短缺、扩张困难造成的后发赶超乏力,加之受文物保护因素制约,黄堡又一次被迫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
触底反弹、涅槃重生。2017年6月,当时的黄堡工业园区认真贯彻省委“五新”战略和全市追赶超越“五个扎实”决定要求,抢抓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在一年半边探索边建设的进程中,渐渐描绘出以漆水河生态廊道为轴、以耀瓷小镇和“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为翼的“一河两岸”新蓝图,力争将耀瓷小镇建设成为展示铜川名片、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一河两岸”呈现新气象
十年饮冰,不凉热血。2019年恰是这片区域发展的第10个年头,如何厚植千年耀瓷文化底蕴,促进文化、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加快迸发环保陶瓷产业活力,成为摆在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面前的又一个时代课题。
对此,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负责人何建平讲到,耀瓷小镇“一河两岸”建设项目,乘铜川全力推进环保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天时”,顺距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不足80公里的“地利”,得陕西和谐投资集团投资50亿元强势加盟的“人和”,再加上集千年耀瓷文化品牌优势,丰富、优质、平价且运输距离不足20公里的制瓷矿产资源优势,铁路、210国道与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工业用天然气、工业用电价格相较于佛山分别低20%、34%的能源优势等于一身,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要打开发展局面,必须首先拓空间、强保障、找金主、招大商。
“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建设。在漆水河东岸的文化产业核心区启动了大师创意园三期工程,现已入驻了耀州窑发展有限公司、观唐陶瓷和二把刀陶瓷工作室三户企业。展厅、茶咖空间、美术馆和孙若鹏大师工作室已对外开放。在漆水河西岸的工业核心区,加快推进2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现已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总工程量的70%。目前,4个工队日上劳130多人,预计年底可交工15万平方米。
二是抓保障。在去年储备1000亩工业用地的基础上,重点包装了黄堡老镇区棚改项目,并于7月15日获省住建厅审批通过。该项目涉及5个村、8个组、2个社区1098户,棚改之后可腾退土地2038亩。也就是说产业新城可用土地将达3000亩。近期基地将重点做好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加快工程设计,力争月底前开工建设,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三是抓招商。丝博会期间,共签约项目9个,投资14.5亿元。其中,投资1500万元的吕食春秋烘焙体验生活馆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耀州陶瓷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以及投资1.6亿元的绿色环保建材一体化生产车间项目已经动工,陶瓷刹车片、熔断陶瓷项目正在细化入驻方案。9月10日,在第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上再度传来利好消息——市政府与陕西和谐集团成功签约,标志着占地6平方公里的耀瓷小镇和“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项目尘埃落定。该集团在投资50亿元开发“一河两岸”项目的基础上,还将提供10亿元产业基金和设备租赁两大服务加持,为产业新城招大引强再添助力。育成梧桐树,自有凤鸣声。9月下旬,基地将派出精锐力量,同陕西和谐集团一同前往南方招商,争取年内落户10户企业。
四是抓环境。重点抓了一条河和三个公园建设。一条河就是将镇区5公里的漆水河纳入王益区山水林田湖治理项目,目前完成投资6000万元;三个公园就是将瓷韵公园、水韵公园、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纳入市交通局实施的川口至青岗岭绿色廊道建设项目。目前,占地134亩的瓷韵公园和占地136亩的水韵公园正在建设,占地275亩的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进行土地征用和拆迁工作。
五是抓宣传。联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三集纪录片《千年耀瓷耀古今》,已在央视发现之旅频道《聚焦先锋榜》栏目播出。承办的全国第五届陶瓷职业技能竞赛(陕西赛区)预赛暨陕西省首届陶瓷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顺利选拔8名选手参加全国决赛。由市政府和京东云主办的京东铜川首届陶瓷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紧张筹备,冠军作品花落谁家将于10月18日在耀瓷小镇揭晓。我们还完成了铜川首部本土电影《我在耀瓷小镇等你》的宣发工作,10月18日也将在全国院线上映。”
千年之谜柴窑面纱正在揭开
2012年11月,陶瓷学界发生一件大事,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实物资料看,在众多柴窑说法中,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器中的精品与文献中有关柴窑瓷器特征的描述相符合”。这一结论,在陶瓷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众所周知,“柴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被后人誉为“五大名窑”之首 、“诸窑之冠”、“中国瓷皇”。但由于柴荣在位仅五年,柴窑烧造时间短,至今没有明确的传世品及窑址,成为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千年之谜”和各大窑口的必争之地。
那么,柴窑与耀州窑究竟关系如何?
早在1985年,著名古陶瓷专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生就认为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五代天青釉瓷应是周世宗的柴窑产品。当时,她带领的考古队在耀州黄堡窑址处首次发现了五代地层,并出土了12件带有“官”字款的青瓷标本。直接出自窑址的“官”字款青瓷,目前仅见于五代黄堡窑。
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考古报告《五代黄堡窑址》一书,确定五代黄堡窑是官窑,而文献记载,五代的官窑就是柴窑。为了揭开柴窑的神秘面纱,禚振西经过考查古代地理发现,“北地”是一个古代的郡名。它始设于秦代,隋开皇中废除。自汉代以来,黄堡窑所在的同官县(今铜川市)正是在北地郡的辖区内,特别到三国魏后,窑址更是处于北地郡“实土”之中,这与明朝曹昭《格古要论》中“柴窑出北地”的论述完全相符。禚振西因此认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
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李彦君在其《柴窑与耀州窑》一书中写到,五代耀州窑符合最初关于柴窑地点的文献记载地区,并且具有唯一性。耀州发展至后周,已达整个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此期无论是胎质还是釉色质量都堪称耀州窑历史之最,其产品完全符合诸多文献记载的诸多特征,五代耀州窑为后周质量最佳的官用瓷,也是全国最佳的瓷器产地之一。
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其作品《瓷之色》中说,“近年来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趋向于真实。”西安柴窑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也坚定地相信,柴窑就是耀州窑的前身。
柴窑之谜不解,古今中外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的求索脚步就不会停歇。滋养在千年耀瓷文化土壤中的耀瓷小镇也将建设柴窑文化博物馆,并计划于今年10月,联袂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召开第三届柴窑文化论坛,揭开柴窑“千古之谜”,解析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国古陶瓷文化与耀州窑的发展和繁荣。
研学旅行成为新业态
如果说探秘柴窑是鉴古之举,那么开发研学旅行新功能就是耀瓷小镇的通今之谈。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随着全国超过2/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意见,研学旅行热正在兴起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瞄准这一态势,耀瓷小镇也在2018年10月举办的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重磅推出2018首届全国少儿陶艺及塑作展和全国校外少儿美术工作室联盟邀请展两项大展,9天时间吸引51家中小学及研学机构组织近3万名学生赴耀瓷小镇开展了研学活动,掀起了全市研学旅行第一波热潮。新华美育等多家知名研学机构、全国著名相声演员苗阜先后与小镇建立合作关系,耀瓷小镇正在成为研学热土。
据了解,耀瓷小镇开发研学功能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七大优势使然。
一是耀瓷品牌优势。中国是陶瓷的故乡,而位于黄堡地区的耀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北方青瓷的代表,国内唯一一座连续烧造1400年炉火不息的窑口,在省内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排他性。耀瓷小镇位于耀州窑遗址之上: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座落于此;在耀州窑唐三彩遗址出土的三彩琉璃瓦填补了唐三彩在建筑领域应用的空白;另外还有发掘规模宏达的耀州窑唐宋遗址,以及建设的十里窑厂遗址公园。这些均成为耀瓷小镇打造研学高地的金字招牌和独特优势。
二是工业遗产优势。耀州窑文化基地拥有11家停工停产的国有企业,其中包含1938年阎锡山设立的建陶厂,有3000多名女工的纺织厂、电磁场、建陶厂、灯泡厂、染织厂等。2017年,基地管委会积极整合企业闲置厂房和生产设备,设立了工业遗产博物馆,千年耀瓷文化和百年工业遗产的交相辉映,成为耀瓷小镇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国际接轨优势。耀瓷小镇和世界陶瓷名镇土耳其阿瓦诺斯小镇结为姊妹小镇,互设国际艺术家驻场工作室,双方每年派遣大量陶瓷工艺大师互访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当地陶艺烧造文化元素,不同文明碰撞的火花将带给研学者全新的体验。
四是全新课程优势。小镇设置了国内唯一的全新陶瓷体验项目——泥与火之歌,帮助研学者亲身体验陶瓷烧造、泥浴、陶瓷文创DIY、我是陶瓷拍卖家等创新项目。由铜川市第四中学改造而来的陶公塾还设置有陶瓷艺术推广课程,另外小镇还融入数码动漫城、电竞中心、茶咖空间等时尚元素,研学者在小镇的每一天都能感到超刺激、强体验。
五是师资力量优势。小镇现有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96位,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7位,市级陶瓷大师56位。国家级大师均在大师创意园设有工作室,省、市级大师均在小镇陶瓷企业生产研发的第一线,方便观摩和教学。
六是交通区位优势。小镇设有包茂高速出入口,210国道穿镇而过。距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不足80公里,车程1小时,是西安、咸阳两座城市300多万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目的地的上佳选择。
七是功能健全优势。小镇有水韵公园、瓷韵绿园运动公园两大主题公园;大师创意园、耀瓷坊、耀瓷印象街区等耀瓷元素深度体验园区;窑洞民宿、网红酒店、遗产酒店、陶瓷产业新城等功能组团。使研学者能够漫游其中,乐在其中,在旅行中实现研学的目标任务。
十年浮沉,十年嬗变。今天的耀瓷小镇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未来,耀瓷小镇也将释放赶超的强大力量向前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