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舞鼓舞(敦煌舞飞天)
敦煌飞天舞鼓舞(敦煌舞飞天)飞天吹奏横笛,曲身向下飞翔。(图4:《张议潮统军图》局部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局部——敦煌156窟)(图2:伎乐供养——敦煌220窟“胡旋舞”供养)图3:元代三欢喜金刚作舞——敦煌465窟(图4:《张议潮统军图》局部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局部——敦煌156窟)
关于《敦煌舞》——简单介绍
【关键词】 敦煌石窟舞蹈形象;形式与行为


(图1:舞蹈作为佛供养形式与弘扬佛法行为——敦煌45窟,观无量寿佛经变中西方极乐的世界及112窟)

(图1:舞蹈作为佛供养形式与弘扬佛法行为——敦煌45窟,观无量寿佛经变中西方极乐的世界及112窟
- 敦煌舞,是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古典舞新舞種,它凝聚了整個西部樂舞文化的精髓,最終提煉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舞蹈風格。
 - 起源:起源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历经十个朝代,对壁画舞姿广采博取而形成的,原因有三:1,历代朝远
 - 2,壁画最多、最大
 - 3,面积达到4万5千平方米
 - 中国有哪4大石窟:
 - 1,敦煌莫高窟石窟
 - 2,天水麦积山石窟
 - 3,山西云冈石窟
 - 4,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特点:三道弯,S型曲线
 

(图2:伎乐供养——敦煌220窟“胡旋舞”供养)
- 诞生:什么是敦煌舞:敦煌舞虽然在古典舞体系中,但可以独立为一派,因为敦煌舞的延支很广,并且不仅以汉文化为主,还包括西域风情,民间风情和异国风情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古典舞风格类型和舞蹈语汇~
 -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首演《丝路花雨》的诞生,此后才有了“敦煌舞”这个词,目前为止才形成39年。
 - 《丝路花雨》被称为“东方的天鹅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历史舞剧
 - 中国道家:称为仙人
 - 西方国家:称为天使
 - 中国:以精、气、神为美
 - 西方:开、绷、直、立为美
 - 《飞天》两个神的职能混为一体,从而转化为飞天,分别是乾闼婆与紧那罗
 - 乾闼婆:“天哥神”又称“香音神”,其任务是在极乐世界字为佛献花。散发香气,供养、作礼赞,栖身与花丛,飞翔于天宫。
 - 紧那罗:“天乐神”两种形象(男神和女身),其任务是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等奏乐歌舞,居住于天宫,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图3:元代三欢喜金刚作舞——敦煌465窟

- 三大风格:
 - 1,佛国仙人舞姿
 - A,佛国仙人风格代表作:《飞天》、《千手观音》、《金刚》、《菩萨》
 - 2,西域风格
 - B,西域风格代表作:《反弹琵琶》、《胡旋舞》、《龟兹舞》、
 - 《反弹琵琶》:是最典型的西域风格舞剧,琵琶来源于波斯。琵琶分为五根弦(皇家)和四根弦(老百姓)最终流传下来的是四根弦的琵琶
 - 《秋瓷舞》:是新疆的库车,秋瓷的磁库更靠近印度风格,离印度最近。
 - 3,宫廷乐舞风格(以唐朝为代表)
 - C,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唐玄宗《霓裳羽衣曲》灵感唐玄宗的一个梦:罗公远道士,曾引玄宗“游月宫”所听到的曲子,后结合《婆罗门曲》,舞者杨贵妃名作
 - 张千出始于西域之路有两天线:南线和北线,起始点是长安(西安),目的地是欧洲罗马
 - 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新疆的俞田(和田) 中国的最西部是新疆~
 - 西域有36国~
 - 南线:西安-敦煌-波斯-中东-?
 - 北线:西安-
 

- 敦煌舞发展:(起源于西部)
 - 演艺之路:1,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首演《丝路花雨》被称为“东方的天鹅湖”
 - 2,2000年《大梦敦煌》2004年《敦煌韵》2005年《千手观音》2008年《飞天》
 - 教育之路:高金荣老师第一部敦煌舞教程
 - 贺燕云老师表演性教程
 - 史敏老师伎乐天舞姿教程
 - 烨冉老师烨冉敦煌舞教育体系分为《敦煌舞大众普及教程》2011-1013两年编创和《敦煌舞青年普及教程》2017-6推出 2015年4.22获得知识产权 教育理念“以艺传道,筑梦你我,与艺同行”
 

(图4:《张议潮统军图》局部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局部——敦煌156窟)

(图4:《张议潮统军图》局部和《宋国夫人出行图》局部——敦煌156窟)

- 灿烂辉煌的敦煌艺术,婀娜多姿的舞蹈壁画,神韵兼备的菩萨形象,浩瀚广博的佛教义理,共同铸成了敦煌舞蹈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不仅仅代表着古圣先贤的智慧高峰,更表达了当今的学者与艺术家们对古代文化的借鉴与弘扬,用舞蹈的形式契理契机地表现了佛陀的悲智情怀。
 - 敦煌舞
 - 带您走进敦煌飞天
 

飞天吹奏横笛,曲身向下飞翔。
- 敦煌莫高窟
 -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米,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493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
 

- 谈到敦煌,不能不提飞天。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飞天是佛教传说中的天人,常常在佛说法时飞舞在空中,奏出美妙的音乐,洒下美丽的鲜花。飞天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中音乐舞蹈之神。意译为天歌神、天乐神,由于她周身散发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
 

- 敦煌最早的飞天,即第249窟西魏时代的飞天,就是富有阳刚之气的男飞天,其双臂、双腿奋力大张,跳向空中,身披的长巾高高扬起表现了舞姿的雄健。中国几乎没有裸体画,但敦煌早期有裸体飞天。后来飞天逐渐地演变为女性,变为中国女性,又变为中国的漂亮的、轻盈的、舞蹈的女性。
 

-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为漂亮的女性,但是第303窟隋代的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已经是漂亮的女性。她的头饰及长裙飘拂上扬,似乎是刚从天宫徐徐下降而来。臂部上翘,双腿屈膝,与唐代舞俑“S”形、“三道弯”的舞姿非常相似。敦煌飞天是中国人物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动人的艺术形象。她使佛教说法的场面,在暗淡中有了色彩,在严肃中有了活泼,在静止中有了运动,在无声中有了音乐。
 - 初唐
 

吹笙伎乐飞天 第329窟

吹笙伎乐飞天 第329窟
- 飞天吹奏芦笙,
 - 在莲花、彩云中遨游。
 

弹箜篌伎乐飞天 第329窟
- 飞天一手持箜篌,
 - 另一手紧握飘带乘流云向上自由飞翔。
 

弹琵琶伎乐飞天 第329窟
- 飞天怀抱琵琶,
 - 在莲花、彩云中娱佛。
 

击鼓伎乐飞天 第329窟
- 飞天项挂腰鼓,
 - 双手做击鼓状,
 - 曲身向下乘彩云飞翔。
 

伎乐飞天 第329窟
- 飞天在鲜花彩云中自由飞翔,
 - 手击扁鼓,虔心娱佛。
 

- 伎乐飞天(左) 第329窟
 - 这组佛传故事画中的伎乐供养飞天,上下图合为一幅画面,共有飞天八身,动态各异,排列成行,在鲜花彩云中,为“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献花、散花、奏乐,使娱佛、供养、护法融为一体。
 

- 献花飞天 第321窟
 - 飞天在徐徐下降飞翔中献花,迦陵频伽奏乐助兴,天花在流云中漂浮,更显灵动活泼。
 

- 献花飞天 第329窟
 - 飞天在鲜花彩云间向下俯冲,
 - 在飞翔中向佛献花,
 - 姿态优美动人。
 - 盛唐
 

- 持花蕾飞天 第121窟
 - 这身飞天双手高举花蕾,
 - 乘彩云向上奋力飞翔。
 

- 吹箫飞天 第44窟
 - 飞天双手吹箫,
 - 左腿伸直,右腿曲起,
 - 飘带下垂,
 - 大有腾空向上飘举的感觉。
 

- 吹箫飞天 第44石窟
 - 飞天怀抱琵琶右手拨弹,
 - 全身凌空向上飘举。
 

- 飞天 第172窟
 - 棕色飞天左手托莲花,
 - 肩披青绿色长飘带。
 - 绿色的大地上,
 - 有山崖和流水衬托飞天徐徐向上升起。
 

- 供养飞天 第123窟
 - 这身飞天左手托花盘,
 - 右手持花蕾,随彩云旋转俯冲。
 

- 供养飞天 第148窟
 - 这身飞天双臂高举,
 - 左手托莲花,右手握飘带,
 - 随两侧彩云卷曲状飞行。
 

- 散花飞天 第39窟
 - 这身飞天手持花盘,
 - 在彩云的衬托下,
 - 俯冲而降,姿态优美。
 

- 散花飞天 第320窟
 - 散花飞天是佛教中的香音神,
 - 她们在花朵彩云中回旋飞舞。
 

- 献花飞天 第121窟
 - 这身飞天右手托花盘、左手持花蕾,
 - 乘彩云向上飘举飞翔。
 - 隋代
 

- 持香炉飞天 第397窟
 - 飞天上身半裸,
 - 黑肌肤手持香炉,
 - 奋力向上飞行。
 

- 供养飞天 第397窟
 - 飞天一手执钵,
 - 披巾下垂,
 - 有腾空上升飘举之感觉。
 

- 散花飞天 第203窟
 - 飞天双手捧莲花,
 - 乘彩云徐徐向下飞翔。
 

- 献花飞天 第305窟
 - 此图是窟顶北披东王公局部。画面上有羽人,下有帝释天的龙车。前方是五飞天,其中上方是捧经书和读经书的二身飞天,下方三身飞天均手持花盘献花、散花,在花丛与祥云中自由飞翔。
 - 西魏
 

- 飞天 第285窟
 - 此飞天体态轻柔秀美,
 - 双手执忍冬花,
 - 乘祥云自由飞翔。
 

- 飞天 第285窟
 - 飞天飘逸,双手合十;
 - 前方有飞禽走兽(人非人),
 - 口吐白气。
 - 天空中有忍冬形云气、
 - 流苏等随飞天飘动。
 - 西夏
 

- 伎乐飞天(吹笛) 第55窟
 - 飞天披长巾,乘彩云吹笛奏乐,
 - 上方鲜花飘飞,
 - 是典型的西夏飞天。
 

- 伎乐飞天(弹箜篌) 第55窟
 - 此飞天的画法沿袭唐代,
 - 同时又有明显的西夏风格,
 - 故很独特。
 - 中唐
 

- 飞天 第158窟
 - 飞天吹奏横笛,双腿分开,
 - 乘彩云缓缓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