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而且你们夫妻二人的高学历都是国家和学校培养的,既然国家和学校能把你们培养得这么优秀,你们也应该给予学校充分的信任,相信学校能将孩子培养成才。”其次,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的确效果很突出,但他没有与外人沟通相处的经历,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近期,上海市普陀区一所小学发现一名学生长期不来上课。学校了解后发现,这名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妈妈全职在家,觉得自己有时间有能力,所以就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不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学校及时向教育部门以及“检校问诊室”反映了这一线索,在掌握情况后,普陀区检察院未检组负责人张雅芳从情理及法理的角度,耐心与家长沟通。“首先,从法理上来说,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每一位公民都应当遵守。

“我们夫妻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能力教好孩子!”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获悉,普陀区有一名小学生的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觉得可以自己教育孩子,遂长期不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后经检察院及教育部门的介入,家长最终同意让孩子回归校园接受义务教育。

近年来,类似于上述的家长试图用家庭教育完全替代学校教育的新闻时有报道。这样的做法真的行得通吗?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副教授白芸,她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抛开学校重家教的做法,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1)

家庭教育取代学校教育?

近期,上海市普陀区一所小学发现一名学生长期不来上课。学校了解后发现,这名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妈妈全职在家,觉得自己有时间有能力,所以就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不让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及时向教育部门以及“检校问诊室”反映了这一线索,在掌握情况后,普陀区检察院未检组负责人张雅芳从情理及法理的角度,耐心与家长沟通。

“首先,从法理上来说,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每一位公民都应当遵守。

其次,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的确效果很突出,但他没有与外人沟通相处的经历,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而且你们夫妻二人的高学历都是国家和学校培养的,既然国家和学校能把你们培养得这么优秀,你们也应该给予学校充分的信任,相信学校能将孩子培养成才。”

目前,经过“检校问诊室”的处置,家长同意让孩子回归校园,接受义务教育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2)

图源网络

纵观全国,历年来,由于家长不满学校教育模式,选择用家庭交替教育完全取代学校的案例时有发生。童话大王郑渊洁为儿子郑亚旗编写教材的案例也被封为家庭教育成功之典范,但是这样的成功具有普适性吗?

以发生在2005年轰动全国的四川泸州“家庭教育挑战义务教育法”案为例,此案件的当事人李婧磁在十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其父亲李铁军也承认女儿在语数外和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均学艺不精。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在培养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3)

李婧磁和父亲表演二胡与小提琴二重奏(图源成都商报)

而在河南,还有一个9岁就参加高考的“天才少女”张易文,由于她的父亲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缺点,所以张易文一直都在家学习,8岁时就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学完了小初高的课程。后来,父亲带着年仅9岁的张易文参与高考,第一年只考了172分;第二年考了352分考上了专科院校商丘工学院。专科毕业后,13岁左右的张易文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个案例中,以家庭教育完全取代学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真的称得上成功吗?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4)

二者应当相辅相成

关于家庭教育能否取代学校教育这一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白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她的担忧,“家庭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家风家训的传承其实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但研究发现,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差别较大,不平衡性突出。孩子不是实验品,没有失败再来机会,在家教水平参差不齐的前提下,如何能够确保单一的、纯粹的家庭教育效果的稳定性?”

白芸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从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协同育人方能长远。”

上海家长待复核 学生(上海学霸父母不让娃上学)(5)

诚然,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个性化”教育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学校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的改革,已然系统化、规范化,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在强调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由经受过专业培训的多学科教师给予教导,同时在校园的集体环境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校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发展需求。

“所以,我认为保证学校教育是培育一个孩子的大前提,在此之下,家长如果认为孩子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个性化培养,则可以另行针对性教学。由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白芸表示。

家庭教育到底

能不能取代学校教育?

家有“神兽”的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

欢迎留言评论

见习记者 | 陈友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