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图│少年毛泽东这动荡不安的一晚,便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初见。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初见是在1926年3月20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蒋介石在这一天调动军队断绝了广中内外的交通,逮捕了李之龙,扣留了中山舰,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还驱逐了黄埔军校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史称"中山舰事件"!当时国民党并没有公然与我方撕破脸,但是蒋介石此举在两党之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听闻"中山舰事件"的毛泽东义愤填膺的直奔李富春家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的李富春也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此行就是去找李富春商量对策。巧的是,当时周恩来正好也在李富春家里。

儿时和家中长辈聊天,长辈们最爱谈论的便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开国元勋。每当提到这些革命先烈,长辈们总是肃然起敬,崇拜又动情地说道:这些人就是天上的星星下凡,不论落到哪里,最后都会走到一起!

仔细想想,长辈们说得都有几分道理,就比如毛泽东和周恩来,一个是地道的湖南伢子,一个是来自浙江的翩翩公子。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就像心有灵犀一般,不远万里终得相聚,两人的缘分也成为了那残酷的革命年代中少见的"浪漫"。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

图│周恩来少年时期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初见是在1926年3月20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蒋介石在这一天调动军队断绝了广中内外的交通,逮捕了李之龙,扣留了中山舰,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还驱逐了黄埔军校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史称"中山舰事件"!

当时国民党并没有公然与我方撕破脸,但是蒋介石此举在两党之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听闻"中山舰事件"的毛泽东义愤填膺的直奔李富春家里。

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的李富春也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此行就是去找李富春商量对策。巧的是,当时周恩来正好也在李富春家里。

这动荡不安的一晚,便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初见。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

图│少年毛泽东

周恩来回忆起当晚的情形依旧记忆犹新:毛泽东情绪激动地来到了李富春家中,坚持主张反击,情绪冷静下来后又向李富春询问了当时我军与敌军的实力对比,胜算有多大。

在这一晚之前,周恩来其实已经听说过毛泽东的大名,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出于谨慎的态度,这一晚周恩来并没有说太多话。

第二天周恩来找到了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将毛泽东的意见全盘转达,但是总顾问却认为不能在此时让两党关系破裂。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3)

图│李富春

结合时代大背景来说,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还算是和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前委还未走上舞台中央,所以此时中共对于蒋介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当时中共高层对于蒋介石的一系列操作都是尽量克制,避免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毛泽东早已看清了蒋介石的狼子野心,历史证明,毛泽东主张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正确的出路。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4)

图│蒋介石

在周恩来看来,毛泽东虽然年少但是有草莽英雄的气质与风范,思想犀利,言辞一针见血,极具人格魅力;此时毛泽东眼里的周恩来则是英俊儒雅的先进青年,冷静又端庄,平静而深邃,颇有张良遗风!

此后,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来往越来越密切,后来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时候,还曾邀请毛泽东去做了报告,毛泽东也曾邀请过周恩来来为自己做演讲,两人都十分欣赏对方的才华。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5)

图│青年周恩来

一个激情洋溢似烈火,一个沉静内敛如汪洋,两个看起来"水火不容"的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灿烂的一对经典搭档,为中国历史的推进,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认识毛泽东之前,周恩来就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共早期一颗璀璨的新星。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6)

图│毛主席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3月5日,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的一个"绍兴师爷"家中。周家祖上本是世代显赫的名门望族,只是到了周恩来父亲周贻能这一代日渐衰落,好在周贻能为人勤恳老实,薪水不多,但是勉强足够糊口。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是大家闺秀,精明能干,漂亮豁达。周恩来出生后周贻能的四弟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刚嫁到周家的陈氏为此悲痛不已,一旦四弟死去,弟媳孤苦无依,生活难以为继。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7)

图│周贻能

因此,万氏将年幼的周恩来过继给了陈氏,陈氏满心欢喜地从万氏怀里接过年幼的周恩来,感激涕零,为了养育周恩来,陈氏还特意请了一个乳母——蒋江氏,从此,周恩来有了三个"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

在三位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周恩来逐渐长大了。年少的周恩来经常跟着万氏四处奔波处理家务事,虽然周家败落,但是旧日的空架子还在,为了家中的体面,万氏经常四处奔走,典当筹款。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8)

图│年幼的周恩来

每当家里亲戚之间出现纠纷,万氏就会赶去解决,万氏态度温和,聪慧精明,办事也公道,在家中评价极高,万氏的待人接物也影响到了年幼的周恩来。

周恩来非常欣赏万氏的耐心,在回忆起母亲时,周恩来总是动情地说道:"我的生母慈祥、温柔、没什么文化,但是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

周恩来也继承了母亲的温柔与耐心,可惜万氏英年早逝,子欲养而亲不在,周恩来还未来得及尽孝母亲便离开了,这也成为了周恩来的一大遗憾。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9)

图│周恩来母亲万氏画像

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才学出众,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年少守寡,为了避免闲言碎语,陈氏很少出门,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周恩来身上。在陈氏的指导下,周恩来学习了很多经典名著,4岁就开始识字,5岁就进入私塾读书。

1904年,周恩来搬到了外祖父家居住,外祖父家藏书颇丰,《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成为了周恩来的"心头爱"。无巧不成书,年少的毛泽东也极喜欢这些小说。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0)

图│青年周恩来

周恩来一生喜静好读书,这便是陈氏给他养成的习惯,40年后,周恩来提到自己陈氏,依旧充满感激:"没有她(陈氏)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其辉煌灿烂的一生做下了铺垫,三位"母亲"各有所长,她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周恩来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1)

图│周恩来(前排左一)在上生理课

1910年,周恩来来到了铁岭的三堂伯周贻谦家中,并且进入了银冈书院读书。在东北的这一段时期,周恩来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程度的转变。

后来,周恩来又考入了关东模范学校学习,课程都采用了新学的模式,包括修身、国文、格致、历史、体操等。在关东模范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周恩来十分刻苦勤勉,因为少时博览群书,周恩来的作文写得相当好,经常被老师贴在学校展览处传阅。

可惜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好好读书也成为了奢望。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2)

图│周恩来在关东模范学校

日俄战争中,数十万中国人民惨遭战火侵袭,1910年,日本吞并了与东北一水之隔的朝鲜,中华民族转眼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在芊芊学子的朗朗书声之后,是漫天遍地的硝烟炮火,是残酷战争带来的郁郁阴霾,是侵略者侵吞华夏的磅礴野心!

物产丰富、地理物质优越的东北成为了帝国主义在华抢夺的重点地区,国难当前,满腔热血的周恩来订阅了《盛京时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密切的关注着国家时局的变化。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3)

图│盛京时报

随着事态的发展,周恩来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如何才能将万千无辜中国百姓从战火中拯救出来,如何才能将无耻的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周恩来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读了邹容的《革命军》,在这些书中周恩来想要寻求一个满意的答案。

1911年的一天,周恩来像往常一样去上课,修身课上,老师问道:"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放在旧社会,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近代中国中,读书的目的变得不那么清晰。

周恩来闻言,站起来大声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罢,余音绕梁,百年不绝!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4)

图│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

这一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为表心迹,周恩来率先带头剪去了辫子,在周恩来的带动下,同学们也纷纷剪掉了那代表着满清臣民身份的大辫子。

教育,乃国之根本,从这个时期开始,周恩来就非常注重教育改革,要想让中国彻底改头换面,唯有从教育中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1912年,周恩来写下《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5)

图│1913年与1916年的周恩来对比

在文章中,周恩来深刻的讨论了教育的含义与目标,如何才能将教育办好,周恩来认为应该"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

对于周恩来这一批人,肩上背负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重担,还有一个久陷深渊的中国!

周恩来的这一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周恩来一时间声名大噪。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6)

图│周恩来在南开

在东北的这一段时期,成为了周恩来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而在南开学习的这一段时间,则为周恩来打下了现实生活的基础。

来到天津南开以后,周恩来接触到了更大的社会舞台,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生活负担重,周恩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做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老师得知后,为周恩来减免了学费,周恩来成为了南开罕见的免费学生。

生活的艰辛苦涩没有影响到周恩来那颗好学的心,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参加了学校的许多课外活动。当时的南开属于当时一流的院校,学生不仅仅要会读书,更要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7)

图│青年周恩来

学生们创办了许多的社团和学术研究会,周恩来在其中展现出了自己多才多艺的特点。在演讲、话剧、校报编排等活动中,周恩来的表现都极其出色。

周恩来对话剧是极其热爱的,参演了《一元钱》、《华娥传》、《 一年差》等十多部新剧的编导和演出,甚至还反串过《一元钱》中的女主角,在当时的天津轰动一时,甚至还去到了北京公演。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8)

图│周恩来出演《一元钱》女主孙慧娟

从南开毕业后,周恩来报考了日本官费学校,可惜的是,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周恩来未能安心学习,导致两次报考均因日文成绩不理想而落榜,好在当时的南开学校创办了大学部,周恩来当即响应。

虽然未能进入日本大学深造,但是在日本学习的那段时间给周恩来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回国没多久,周恩来又赶赴欧洲学习,在欧期间,周恩来深刻的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并且展开了思考讨论,周恩来在欧洲展开了考察,想要选择一种适合中国未来的道路,寻求拯救中华的途径。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19)

图│周恩来在伦敦留影

1924年,周恩来、刘伯庄等人积极响应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法国回国,两个月后,周恩来抵达广州,出任中国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部长,从此全身心的投入了革命之中。

来自于农村的毛泽东一路走来十分艰辛,早在1918年之前毛泽东就和蔡和森等人共同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4年国共合作后,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此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中共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0)

图│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部分成员(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但是农村出身的毛泽东深切地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起到的巨大作用,1926年,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拉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从这个时期开始,毛泽东的才能逐渐显现。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开始走上坡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井冈山总能化险为夷。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1)

图│毛泽东在井冈山上

但是离开井冈山后,毛泽东的决策权力每每受到挑战,从这个时期开始,毛泽东逐渐进入了低谷期。红军转移到中央苏区后,项英代理了9个月的苏区中央局书记,由于项英缺乏作战经验,一开始下达的重要决策基本都是毛泽东等人决断的!

因此,前三次反"围剿"战斗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因此,攻取漳州成为了毛泽东长征之前直率红军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

除此以外,漳州一战也成为了毛泽东、周恩来搭档合作的开始。

漳州战役在诸多著述中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大多认为这只是一场胜仗,没什么历史意义,但是对于周恩来与毛泽东形成"双星"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2)

图│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合影

早在大革命时期,周、毛两人就已相识,后来周恩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两人天各一方,一个在敌人的心脏中活动,一个远在深山之中,此后,周恩来作为党中央负责人,直接指导了毛泽东的活动。

1931年,周恩来来到了中央苏区,从毛泽东手中接过了中央苏区一把手的职务,周恩来主要负责军事领导。

说实话,当时周恩来刚来苏区,对苏区的具体情况并不算了解,但是周恩来肩上的担子却很重。对于毛泽东,周恩来是十分尊重的。周恩来在执行"进攻中心城市"的命令时曾询问过毛泽东的意见,但是毛泽东认为当时的红军队伍并不具备攻打南昌的条件。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3)

图│周恩来和毛泽东

在之后展开的一系列会议中,众人又提出攻打赣州,但是毛泽东认为,赣州固若金汤,工事坚固,此前五次攻打赣州都未取得成功。

周恩来最终却选择采纳多数人意见,攻打赣州。果不其然,战斗开始后,14万红军进攻赣州一个多月久攻不下,反造成巨大损失。

战斗结束后,中央虽然没有批评周恩来,但是此战造成如此巨大伤亡,周恩来内心深感愧疚自责。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4)

图│周恩来

红军从赣州撤离后,苏区中央局又决定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向北发展。毛泽东观察闽西国民党兵力薄弱,于是建议中央改变行军方向,转攻龙岩。

这一次周恩来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十天之后攻下了漳州,取得了巨大胜利,从此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更加敬佩。虽然周不能主观地完全站在毛泽东一方,但也从未站在毛泽东的对立面,还尽大可能地给予毛泽东关照和帮助。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5)

图│周恩来和毛泽东

宁都会议上,临时中央非要撤毛泽东军职,周恩来据理力争,坚决不同意将毛泽东调往后方。可惜最后的结果未能尽如人意,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

湘江战役中,负责指挥部队抢渡的周恩来一直在渡口焦急地等待着毛泽东,直到成功接应到毛泽东。毛泽东希望和周恩来一同渡江,但是周恩来却坚持要毛泽东先走,自己留下来主持工作。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上级,但是周恩来对毛的态度却是如此尊重与恭敬,这是因为在周恩来心里,毛泽东的才智谋略是远超于自己的存在。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6)

图│"双星"搭档

关于周、毛二人的"双星"定位,后世多有争议,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谋事是毛,成事是周。"

纵观中国历史,像周恩来、毛泽东这样的"双星"并存的情况不在少数,就比如康有为和梁启超,洪秀全和杨秀清,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个人中必有一个人为主体,但是另一个人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共的初代领导中,我们听说过"朱毛",但是很少听说过"周毛",也确实不存在这种说法,但是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有目共睹的。

无可否认的是周恩来的杰出,从少年时期开始,周恩来就是平凡人中相当出彩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的领导,周恩来的才华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对于毛泽东同来说,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帮助,很多决策都无法实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相得益彰的。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7)

图│尼克松

尼克松认为:"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但其实毛与周的关系并不止如此。从辛亥革命一路走来,毛泽东失去了太多太多知己和战友,周恩来成为了这极少数人中最值得倚重的存在。

相对来说,毛泽东确实是在统筹大局,提出核心方针,周恩来负责具体落实,从细微之处着手。但要是说毛泽东完全不落实或者是周恩来完全不拿主意也是不贴合实际的。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8)

图│毛泽东、周恩来

在《周恩来传》的撰写过程中,关于周恩来在军事上的贡献表述得不够饱满,周恩来当时可是军委副主席兼参谋长。

邓颖超也曾说过朝鲜战争时期的许多作战方案,都是周恩来拟好了送给毛主席看,再由毛主席批示,谈好后,周恩来再去贯彻。然而后世看到的周恩来的光芒,大多表现在外交方面,殊不知周恩来在谍战、军事、指挥、政治、经济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29)

图│"全才"周恩来

曾有人问过周恩来为什么不多做些理论方面的工作,周恩来认为一个国家这么大,有那么具体的事,总要有个人去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愿意为了大局将自己放在一个"配角"的位置上。

有周恩来,毛泽东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决策,建国后毛泽东在会议上的发言大多数时候都比较模糊,经常横跨国内外,纵观世界史,讲话结束后,会说一句:"就这样吧!"

但是对于执行命令的人来说,更需要的是一句明确指出行动的话,这个时候,周恩来就该上场了,毛泽东知道周恩来会将自己的思想落实到实处,也知道周恩来能听得懂自己的意思,这也是"双星"在多年的患难与共中培养起来的默契!

为何说31个省(为何说34)(30)

图│默契十足的"双星"搭档

历史证明,毛泽东确实缺不了周恩来,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思想脉络十分了解和清楚,两人形成了共生共存的牵绊!

润泽东方,恩惠未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存在,都是华夏人民之福!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