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听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听后感)反观成长型思维,就是形容词的比较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在该思维模式下,人关注的是自我,而不是外在的认可。对此,作者在书中的原话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努力的消极态度令人瞠目结舌。”有何不同?以英语的形容词来打个比方。固定思维就好比形容词的最高级,人们会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出道即巅峰,既为之最,那么,往哪儿迈一步,都是下坡路,所以他们瞧不上“努力”。在他们眼里,没本事的人才需要努力。贵为“天选之子”的人喜欢“自证”,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生俱来、与众不同。但凡得不到或有偏差,就会愤怒,而且错都是别人的。因为,“他”是完美的化身。

《终身成长》主要就是围绕着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展开,其中,后者才是实现“终身成长”的关键。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听后感)(1)

那么,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作者首先通过比较两种思维下的行为差异,来进行区分。比方说,固定型思维会使人(!注意,是思维驱使人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定性人)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令人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可见,不同思维下的认知与行为必然存有差异,包括自我评价,面对机会以及看待“努力”的态度,还有对犯错或失败的看法。

有何不同?

以英语的形容词来打个比方。固定思维就好比形容词的最高级,人们会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出道即巅峰,既为之最,那么,往哪儿迈一步,都是下坡路,所以他们瞧不上“努力”。在他们眼里,没本事的人才需要努力。

贵为“天选之子”的人喜欢“自证”,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生俱来、与众不同。但凡得不到或有偏差,就会愤怒,而且错都是别人的。因为,“他”是完美的化身。

对此,作者在书中的原话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努力的消极态度令人瞠目结舌。

终身成长读后感(终身成长听后感)(2)

反观成长型思维,就是形容词的比较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在该思维模式下,人关注的是自我,而不是外在的认可。

显然,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只因为他们相信:努力可以带来改变

紧接着,作者将两种思维模式放置于不同环境:学校、家庭、社会(职场),以及不同角色的关系间:师生、亲子、夫妻、雇佣,进行探索。大量的事例向我们呈现以下重要建议:

1、 接纳:首先,认识到“不完美”的科学性,放到人身上,也就是人性。其次,能够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再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中的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成败糊了眼。

2、 觉醒:时刻关注和洞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这里需要强调两点:1、“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2、两种思维模式并非直接将人群分成“非此即彼”的两大类,两者可共存。作者只是建议我们多多激活、调动和启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3、 行为:知道不一定能做到,即使做了也不一定做到。思维影响行为,行为反馈思维。只有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两者才会得到巩固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

4、 寻找亮点:给予行为良性循环的关键就是“正强化”,比如发现自己的进步。正如我母上大人所说:“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学得好,而是因为学得好才有兴趣。”

此外,还有几个容易混淆的误区。尤其,在对于概念还理解得不到位的时候,很容易把“概念”当成“便签”为自己身上贴。一不小心,还有可能走了极端。

首先,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虽然,书中提及“脑电波”的实验,呈现出人们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对结果(成败与否)的反应更加激烈,而成长型则更关注对结果的分析与过程。但这并不是说过程比结果重要,结果就不重要的意思。

试想一下,没有结果的努力是什么?那叫“徒劳”,是不被认可的。

举个例子,期末考试看分数:99分。

固定型思维的反应:哎,不是100。

成长型思维的反应:唉,咋不是100呢?

用“黄金三问”来概括一下:前者强调“是什么”,后者关注“为什么”,往往还有后续的“怎么办”。后者只是比前者多迈了两步,但和前者一样,也想拿“100分”。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是成长型思维”,结果就不重要。

这是误会。

再者,批评与赞美。当谈及人际关系,便绕不开“批评”与“赞美”。

现在很多场合以及很多交往中,为了避免言语的“擦枪走火”,并且体现自己的高情商,人们渐渐选择用“赞美”来替代“批评”。

可实际上,批评与赞美同样可以兼而有之,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无论是“批评”还是“赞美”,我们都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处理。

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作为家长、老师,应当给予建设性的批评,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而纠改错误,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

反之,当孩子值得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你真聪明!”或者“你真棒!”这种抽象的描述(这也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操作),而是像傅首尔在《亲爱的小课桌》中展示的“夸夸教育”——要夸得具体。

不然,被批评或被表扬的孩子(或者是大人)难免会处于懵逼状——我怎么就错/对了?

最后,也替“固定型思维”说两句,比如“经验之谈”就是固定型思维的产物,这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并非都是让人嗤之以鼻的情况,两者动态结合,稳(固定型)中求进(成长型),才更完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