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对于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与人生的读者来说,俄罗斯更是他最突出的标签。自然本身、土地本身决定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取向,这即是被称为“战斗民族”的老毛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有一些毁灭自我和燃烧自我的力量,因此他酷爱悲剧的命运并认定自我拉扯的、痛入灵魂的悲剧才是命运的主旋律。“在俄罗斯人的精神结构中,形式不能制约内容,精神不能制约肉体。”因而,俄罗斯灵魂总是向远方敞开着,他们在追求无限的同时,能够轻易地毁灭自己,陶醉于死亡之魅。对于不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人来说,俄罗斯是他们对于陀氏第一的也是唯一的印象。确实,从骨子里,他就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人,更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作家。无论是从他窄而高的鼻子、强壮高大的体格,还是从他对祖国时而完全否定时而狂热推崇的态度上,都能极明显地看出他确实属于俄罗斯。No.10俄罗斯普希金雕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揭幕仪式认为普希金揭示了俄罗斯的命运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1)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人公都专注于某种思想,沉醉于某种思想。他小说中的所有对话,都是惊人的思想的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世界的‘该死的’问题的。这毫不意味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贯彻某种思想而写一些片面的论题式小说。思想完全内在于他的艺术,他艺术地揭示思想生命。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作者别尔嘉耶夫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这一抽象的词角色化,“思想”就仿佛一个人物那样出场,具有鲜活的生命。他整个的艺术,就是“思想”的艺术,它的诞生,它的道路,它的毁灭。

别尔嘉耶夫这里说的“思想”的巨大的核心作用,不是通常说的作品以某个思想为核心展开艺术创作,而是“思想”本身就构成情节,构成悲剧的张力,构成整个艺术作品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的思想构成整个艺术的内在魅力,它使所有人物都运动甚至疯狂起来,追赶着整个情节跌宕起伏,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是思想带来的激情,是思想的利刃把人物逼向最极端的境地,把人物推向悲剧的最高峰。

于是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也就成为理解他的关键。十个关键词,十种思想,以火一般的激情、旋风般的思考,从人、自由、恶、爱、革命、俄罗斯等问题潜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渊之中。

No.10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2)

普希金雕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揭幕仪式认为普希金揭示了俄罗斯的命运

“在俄罗斯人的精神结构中,形式不能制约内容,精神不能制约肉体。”因而,俄罗斯灵魂总是向远方敞开着,他们在追求无限的同时,能够轻易地毁灭自己,陶醉于死亡之魅。对于不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人来说,俄罗斯是他们对于陀氏第一的也是唯一的印象。确实,从骨子里,他就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人,更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作家。无论是从他窄而高的鼻子、强壮高大的体格,还是从他对祖国时而完全否定时而狂热推崇的态度上,都能极明显地看出他确实属于俄罗斯。

对于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与人生的读者来说,俄罗斯更是他最突出的标签。自然本身、土地本身决定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取向,这即是被称为“战斗民族”的老毛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有一些毁灭自我和燃烧自我的力量,因此他酷爱悲剧的命运并认定自我拉扯的、痛入灵魂的悲剧才是命运的主旋律。

No.9

革命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3)

行刺亚历山大二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是革命的时代,内在的革命、人精神的革命和人民精神的革命包围着这位作家。他矛盾地看待革命:一方面,他能越过其他人,从精神深处、从内在观察革命,预言革命,理解革命,并用《群魔》那样的作品揭示他看到的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极度反对革命,认为革命导致对人的奴役和对精神的否定,他所坚持的想法和精神与那些被称为“革命”(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的冲突关系)的东西相对立。

他在基督与反基督中选择前者而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选择后者,并不意味着他是维护旧制度的保守派,相反,他是站在未来的观点,在预见到一切运动与变化后,选择了它们。当然,他所理解的“基督”与“革命”并非我们常规理解中的那两个词,而是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色彩的。

No.8

困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4)

《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穷困潦倒的马尔梅拉多夫在酒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成功作家们那样富裕安乐,相反,他总生活在极度的困苦之中。少年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便经历了母亲因肺病而过世,性情暴虐的父亲被农奴打杀。后来他本人则因涉及反沙皇的活动而遭流放,穷困潦倒的他不仅要养活自己的孩子,还要替病逝的兄长抚养遗孤。与众多欠债累累的穷人一样,他一度沾上赌博,重复着借钱还钱再借钱的噩梦。

出版商也没有让他好过,斯捷洛夫斯基要他以九年内所有的作品出版权为赌注进行对赌。这个赌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仅用26天就完成了百余页的小说《赌徒》,并与速记员安娜互生情愫,结为夫妻。

No.7

癫痫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5)

《白痴》中患有癫痫的梅诗金公爵

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只是贫穷,他还患有一种疯狂的疾病——癫痫,这也使其在写作中常带着一些癫痫患者独有的意味和体验。《白痴》中有梅诗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群魔》中有先知基里洛夫,《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有女孩涅莉……

他常描写这些角色发病时的状况,如在《白痴》中有这样一段:“在这一瞬间,面容,尤其是目光,突然变得非常扭曲。痉挛和抽搐控制了整个身体和面容的全部特征。从胸膛里迸发出一种可怕的、无法想象的、与什么都毫不相似的嚎叫声;在这种嚎叫声中,全部的人性似乎突然之间消失。”

当然,癫痫也被一些人看作“天才的疾病”,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些极负盛名的天才作家中,罹患癫痫并非罕见,或许这种疾病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疯狂的用脑程度有关,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们用与旁人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令人不幸的病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宝藏

No.6

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6)

《群魔》中的秘密会议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写中,角色们往往因“思想”(崇高的或卑劣的兼有)而犯下罪孽,又为了这罪孽与思想的冲突自我折磨。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臆想中认为自己具有拿破仑般的超人能力,能随自己的思想处决别人,因此便“为民除害”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他随后发现“思想”没有带给他对抗良心的勇气。《群魔》中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则更为疯狂,这是一个脱离了良心的人,是被“思想”支配的工具。

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力用各种角色相似的命运来说明一点:即使是崇高而迷人的思想,最终也可能在人的选择下走向暴虐残酷,而人因此失去人的形象,成为消灭人性的人神。

No.5 大法官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7)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一八六六)扉页,上有作家给妻子的题签

《宗教大法官的传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顶峰,这段故事里集中了作家正面的宗教世界观,借伊万·卡拉马佐夫这个无神论者之口,讲述对基督精神的颂歌。一个无神论者,一个反叛的学生,命运使他走向基督而非大法官(反基督)的一方,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热衷于表达的人的命运的抉择。

大法官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派”,他的形象纯洁而崇高,他是“一个热爱人类,饱受伟大的怜悯之苦,受尽其折磨”的人。基督予人以自由的重负,而大法官从内心深处坚信人的痛苦来自于自由,只要以上帝的名义收走这种自由并向人们提供“地上的面包”,生而软弱的普通人们就会获得幸福。

“软弱的心灵容纳不了那么多可怕的赏赐,有什么过错呢?难道你真是只来找优秀者,只是为了优秀者?”以幸福为出发点的大法官如此质问基督,他已用这种逻辑说服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他以人的名义反对上帝,也以上帝的名义禁锢人、毁灭人。

No.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8)

《白痴》中的舞会场面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爱首先是基督教的爱,是“爱上帝才会爱世人”。只有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上帝之子,才能广泛地、永恒地爱人而不至于以幸福的名义奴役人与其精神。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在伊万向阿廖沙叙述的长诗中,异端裁判所的大法官就是借幸福之名用权威奴役信徒,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工具。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男女之爱当然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这爱是毫无疑问通往悲剧的。这些作品中,女人不作为主体而存在,她们是对男人的考验与磨难,爱情只是人悲剧与自由的命运的一个因素。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塑造的爱是米嘉·卡拉马佐夫对格鲁申卡的爱,是韦尔西洛夫对卡捷琳娜的爱,这里没有美好的爱情,只有欲望、痛苦与唯一的命运。

No.3 罪(恶)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9)

《罪与罚》扉页

罪与罚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写作的重要主题。他常在作品中探索犯罪的本性与犯罪者的内心世界,最明显的便是《罪与罚》中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心理的叙写,这是一个以主角本人为罪犯和侦探的悬疑刑侦故事,所有的探案发生在主角的内心世界,他在不断的忏悔与自我囚禁中寻找杀人动机

“结果表明,转化为自我意志的自由导致恶,恶导致犯罪,犯罪内在地不可避免地导致罚。在人性的最深处,罚注定等待着人。”由此可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罚并非由约定俗成或法律规定的刑罚,而是源于内在的人性,源于对恶的反思。是内在的人性而非外在的环境造就恶,同样,只有人性而非环境(社会)能从最深处审判并惩罚恶。经历恶并消灭恶,才能理解恶,然后内心丰富地走向更高的地方,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恶的态度。

No.2

自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10)

《卡拉马佐夫兄弟》手稿

“自由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核心。”这是深受陀氏影响的别尔嘉耶夫对前者的评价,他还说,前者的这一点始终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正是源于无法掌控的、人的自由意志。《罪与罚》里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法驾驭他突然发现的“自由”,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于是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善良的、无辜的妹妹,也因此终日生活在内心极度的苦痛中。即是说,“自由意志”反而限制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由,他因自由而将自己长久地囚禁在忏悔的牢笼中,不得不放弃精神的自由。

“软弱的心灵容纳不了那么多可怕的赏赐”,因此人们会因自由而痛苦,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不愿为了减轻人的痛苦而使其失去自由。这种自由简单来说就是选择善恶的自由,善的自由不愿强制让人选择善,因而为恶提供了条件,但恶的自由又将扼杀自由本身。这一悲剧性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正是自由在人命运中的意义。

No.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11)

《基督与钱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提香所绘名画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避开人而谈论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着眼于人的,他最关注的点除了人还是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背景,城市、历史、自然,甚至是信仰,都只是人的悲剧性命运的一个因素,是非独立的。他说要爱基督爱上帝,本质却是为了永恒地爱人,使得人不会因崇拜而成为“人神”,从而导致对更普遍的人的奴役与压迫。

“神人”是基督,而“人神”则是如大法官之类一切反基督的权威。当人们从崇拜神人转变为崇拜人神,人的神化必将导致人性的灭亡,权威由此形成并开始吞噬人的精神自由。错误的崇拜产生奴役,奴役利用欲望和怯懦没收人本就拥有的自由,使人成为工具。

当然,伊万·卡拉马佐夫长诗中所写的大法官并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他面对基督坚称自己所为是为了使人们幸福——通过没收过度的、给他们带来痛苦的自由。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时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手法,他会故意将与自己对立的思想观点培养强大,然后使两种思想以人的方式在其作品中进行“辩论”,不过,往往,基督的一方都是沉默而慈祥的,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本人能从事物的本质看到对未来的预言,他笔下的基督才呈现出一种通达的包容。

人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其故事结构的巨大中心。时而是像《少年》和《群魔》中那样,一切运动、所有角色的行为都是朝着中心人物的;时而如《白痴》一般从一个主人公向其他所有人运动。归根结底,都是有着极强中心的结构,而这个中心,正是人与人的命运本身。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周年(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的十个关键词)(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俄]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海贝贝特

2020年3月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氏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氏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 ”。正是由于精神上的同源,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学激情。火焰般的热情、旋风般的思考,别尔嘉耶夫带领读者饱尝“思想的盛宴”。

【活动预告】

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N个关键词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线上共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主编、主持“文学纪念碑”丛书的魏东,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编辑,11月11日到11月19日,将与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之际,一起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撰稿、排版:郑诗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