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当赏石活动的主体,转换到以石为主的氛围和环境中,光怪陆离和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出现了。人们通过各种媒介,通过道听途说,通过亲眼所见,听闻和见证了太多关于石头的财富形象。在大化石产地,为在红水河底打捞价值不菲的石头,不知葬送了多少年轻潜水员的宝贵生命,惨痛的现实印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千年古训!这是极为不幸和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石之争,令人记忆犹新。人们不禁要问,以赏石和艺术的名义,力主石头可达天价的做局者,如此处心积虑和摇旗呐喊,究竟是在追逐和宣扬什么?又是何种诱惑,能够不断催生天价石头的拥趸者?相信赏石界包括从业者在内的大多数人,对此心若明镜。此外,笔者曾在较大范围的亲友中间,做过具有统计意义的随机调查,征询其中不玩石者对当今奇石的印象和看法?结果超乎笔者所料,受询者几乎众口一词,均言及现在好奇石值大钱之类的话,且无人识得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赏石界同仁谁能想到,被我们

导读:本文通过对当代赏石文化的认识、观察、分析和思考,就当前赏石界存在的两种赏石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采取以人为主的方法,剖析两种赏石观的历史沿革,对比两种赏石观的科学性,指出两种赏石观的现实意义,分别做出两种赏石观对赏石事业发展构成影响的前景预测。

立意写这篇文章有很久了。几次冲动打开WORD,后又犹豫停下,感觉耳边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兹事体大,不可轻举。然而有感不发,又如芒刺在背,鱼鲠在喉。因此,做了很长时间认真准备,才决定写。后在写成待发期间,为缜密和审慎起见,又做过几次增补和修改。

投身赏石以来,看到很多不解和困惑的事情。后来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认真分析,深入思考,追根溯源,最后竟归结到一点上:就是当代赏石,究竟何为主体?相信有石友看到这里,或许会不以为然说,主体当然是人啊。且慢!当代赏石,究竟以人为主?还是以石为主?从现实情况看,并非那么想当然,以下不妨深入探究。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1)

石友小石林的作品:《承让》

在赏石实践方面,人们关注更多的还是石头。为寻获石头,不辞千辛万苦;为拥有石头,不惜花费重金;为打扮石头,不吝煞费苦心;为点化石头,不计穷尽文辞;为感悟石头,不禁冥思苦想;为崇拜石头,唯不够虔诚敬畏。诚然,从求石、爱石、赏石、品石、悟石和敬石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均无可厚非,也理所当然。但问题在于,人们在赏石活动中形成已久的重石轻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赏石主体的换位。其结果是石的从属地位和真实状态在主观上获得极大改观,而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面貌在客观上却相形见绌。人们可否想过,倘若石有生命和灵魂,又当如何看人?更有甚者,人们在交流玩石心得和评价赏石成就时,以及对石友在舆论平台发表赏石观点时,往往会以当事人是否拥有几方好石头,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和判定有无资格的前提。以石为本,人以石贵,让赏石的积极意义走向了反面。

以石为本的古代赏石,因所处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其存在意义尚可理喻。而当代赏石,如果还走不出这道陈旧的藩篱,就值得赏石界认真反思了。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2)

石友钟宏亮的作品:《儿时印象》

(二)观赏石成为财富代名词

当赏石活动的主体,转换到以石为主的氛围和环境中,光怪陆离和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出现了。人们通过各种媒介,通过道听途说,通过亲眼所见,听闻和见证了太多关于石头的财富形象。在大化石产地,为在红水河底打捞价值不菲的石头,不知葬送了多少年轻潜水员的宝贵生命,惨痛的现实印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千年古训!这是极为不幸和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石之争,令人记忆犹新。人们不禁要问,以赏石和艺术的名义,力主石头可达天价的做局者,如此处心积虑和摇旗呐喊,究竟是在追逐和宣扬什么?又是何种诱惑,能够不断催生天价石头的拥趸者?相信赏石界包括从业者在内的大多数人,对此心若明镜。此外,笔者曾在较大范围的亲友中间,做过具有统计意义的随机调查,征询其中不玩石者对当今奇石的印象和看法?结果超乎笔者所料,受询者几乎众口一词,均言及现在好奇石值大钱之类的话,且无人识得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赏石界同仁谁能想到,被我们赏石人在精神层面尊崇备至的观赏石,在界外人眼里,其形象竟如此世俗!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3)

石友逍遥客的作品:《修成正果》

当代赏石的复兴,不应讳言,客观上很大程度是由观赏石的经济价值所推动。业界有相当比例的参与者,当初都是怀揣发财梦和淘金梦进入这行的。希冀通过石头发财致富的正当图利行为,在情理上虽无可非议,但人们在追求上的层次差异,与其境界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很难想象,获利产生的那种心理快感,与赏石精神世界里那种充实感和愉悦感,两者怎可同时兼得;那种辩称观赏石高昂的经济价值,能够推动赏石活动普及开展的说法,无异于饮鸩止渴;那种非理性意欲无限推高观赏石价格的行径,实际上是在构筑一道阻断赏石新人进入的价值壁垒,形象上看如同作茧自缚和闭关守城。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4)

石友外交官的作品:《水鸟》

(三)游走在主流艺术边缘

当代赏石艺术,作为一门艺术种类,长期以来处于内热外冷状态,孤独徘徊在主流艺术边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

1、历史积淀不够,人文要素偏少。几十年来,各地相继发现了很多好石种,受传统赏石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驱动,自发形成群众性的赏石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当代赏石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当代赏石文化仍无法摆脱传统赏石文化重石轻人的影响,故在日益扩大的赏石活动中,难以唤醒广大赏石人群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难以展现部分赏石人群所涌现的良好精神风貌;难以在赏石界形成基于人文要素为核心的艺术氛围;难以拥有跻身主流艺术之林的当代文化铺垫。如此尴尬的现实长期存在并表露无遗,主流艺术界怎会视而不见。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5)

石友大漠齐石的作品:《民族大合唱》

2、当代赏石活动的前半期,是裸石流通的鼎盛期。借用一位石商的话说,那时是成吨成吨地交易,成车成车地运输,没人想到文化,没人想过艺术,想到的就是多进多出和快进快出。石头成了身价显赫的商品,人却成了搬运石头的劳力。在那个被喻为“疯狂的石头”所处的年代,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石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宠。多年来,笔者时常关注,赏石界对那些当代发现且为数不多的好石头,关于其传承过程,大多是一层层加码获利的撩人传闻,鲜见带有文学色彩和富有石缘意味的动人传奇。这从另一个侧面不难看出,当代赏石文化在形成上的先天不足。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6)

石友贝塔的作品:《抚琴》

3、当代赏石活动走进后半期,人们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遭遇瓶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时,才渐渐意识到文化对于赏石的重要性,于是急迫纠正过往的不足,开始恶补文化课。这一时期,赏石文化空前繁荣,人们极尽所能,把对石头的热爱,对石头的理解,对石头的眷恋,对石头的赞美,对石头的感悟和对石头的敬畏,表达得淋漓尽致!渲染得出神入化!升华得高深莫测!然而,人们在刻意赋予石头生命、灵魂和人格的同时,恰恰又忽略了自身素养和修为的提高,忘却了投身赏石的那份初衷,淡漠了以石励志的那颗初心。这种普遍存在的以石为本的赏石观,又造成当代赏石文化在发展上的后天乏力。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7)

石友逍遙客的作品:《化桥》

二、世间万物,人为本

先来讲个小故事。笔者读小学六年级时,有次全班春游踏青。回来后,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要求写篇春游有感的作文。笔者当时在班上语文成绩还算好,心想写这个不在话下,于是用尽华丽辞藻写了一篇,还美滋滋地认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没想到作文讲评时,老师非但没夸我写得好,反而批评了我的这种写法。指出我的作文只写景,不写人,是篇见木不见林的空洞之作。此事过去几十年了,每当想起,仍有严师在侧之感。

张一兵赏石(张一兵当代赏石)(8)

石友亦南嘉美的作品:《小公主》

同样是赏石,赏石人所处的主、次位置不同,所形成的观点一定相悖。9月9日,《石界》在头条发表了特约撰稿人李清攀所写《蜡石物语 自我雕琢 人生如意》的文章。笔者细看众多石友的留言,发现留言观点分为两种,且泾渭分明:一种观点认为文中所写石头太过普通,系作者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和忽悠石友之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石由人赏,文中所写,是作者赏石的心得体会或启迪感悟,与石之优劣无关。对同一文章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笔者认为,根源恰恰是出在赏石主体上。前一种观点所持立场和方法,是建立在以石为本基础上的,强调石头不好,一切无从谈起;而后一种观点所持立场和方法,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认为石由人赏,感从心生,主张尊重人性和个性。显然,立场方法的对立,观点看法必然相悖。因此,对于赏石观的研讨,该文及石友留言,可作为两种赏石观相互排斥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从总体上看,当前赏石界普遍存在的以石为本的观念和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代赏石文化朝科学和健康方向发展的步伐。

人乃万物之灵,为众所周知。物离开人,毫无意义;不以人为主,一定不精彩。人类创造文明,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成就更高程度的文明,如此螺旋向上发展。试想,再美丽的石头,再神奇的鬼斧神工,如果无人欣赏,意义何在?人与石的关系,如果不以人为本,精彩何在?再回到开篇话题,在赏石活动中,人为主体,石为客体,在大道理上就显而易见了。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张一兵

《石界》特约撰稿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