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时习之全文讲解(读懂论语2.13)
论语学而时习之全文讲解(读懂论语2.13)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上面说“君子不器”为“君子”的理想人格,是向“圣人”看齐的一种至高修养行为,并非每个“君子”都能做到,亦使人有“曲高和寡”之感。其实对多数人来讲,道德修养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不同人也有不同的个性,在修养中也就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本章就是以子贡为例,论述象子贡这一类型的人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修养行为。
“子贡问君子”这是一句不可或缺的话,不仅以之布局了场景,更大的作用在于提示后面孔子的话是针对子贡一类人而言。子贡作为孔子的“好学”弟子,其个性特点就是“能言善辨”,从《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就能看到,对子贡的描述最多,且多是展现其能言善辨之才的内容,最有名的就是孔子派其游说各国的故事。当时齐国田常欲伐鲁国,子贡于是到齐国说服田常转而伐吴,又到吴国说服吴王夫差救鲁伐齐,再伐晋,又到越国说服越王句践明助吴暗伐吴,又到晋国说服晋君修兵击吴。子贡这一路游说,完全实现了目的,结果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其能言善辨之才可见一斑。也许正因如此,子贡平时颇有些自负,常常自认为自己是一名合格“君子”,不仅把自己喻为“美玉”,甚至感觉自己为“仁”,还经常教训别人。正因为如此,他有了向孔子求证自己是否为“君子”的想法。但在孔子看来,子贡的水平还差的远,他最多也就是一个象瑚琏一样的“大器”而已。怎样使子贡摆脱“器”的局限,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核心。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君子,表面上是在问什么样的人是君子,背后其实是想对照自己是否为君子。孔子这里针对子贡“善言”的特点,启发他改变自己认同作为“善言”之器的认知观念。“先行其言”亦即“先行于其言”,意思是:“一个人要先做后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子贡就是说的多,做的少,甚至光说不做,把“善言”当成了君子之道。而真正的君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任凭一个人道理说的再好,而如果道德修养上达不到所说的境界,则其所说就是“自以为是”,于“道”而言,一点用也没有。“而后从之”,“之”指代“先行”,而后“谁”从之?是“言”从之。言“从”先行,即用言“表达”先行。此句亦即“而后以言从其先行”,意思是:“而后说出的话一定表达其先行的事实”。“言”的本质在于“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论证了“言”与“信”的关系。于“道”而言,“言”的真正意义在于“信”的表达,“信”即真实不虚。而“行”无不基于现实存在,即是真实不虚的一种表现,“行”即是“信”的表现。“言”表达“行”,就是在表达“信”。也就是说,作为君子,所言要基于事实,传递事实信息是“言”的正确作为。这就是“言”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