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你的伴侣会让你困惑吗(伴侣只要一方有了这种心理)
在感情中你的伴侣会让你困惑吗(伴侣只要一方有了这种心理)研究者们认为,伴侣应对压力的方式,会显著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Neff & Karney 2004)。伴侣们想要更好地应对压力,可以尝试“二元应对(dyadic coping)”的策略。可能是积极的「二元应对」那么,如果你正在考虑结婚,或者你已经结婚了,如何才能在压力中也保持婚姻的健康持久呢?来看今天的文章。面对压力,伴侣们最好的选择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上海复工后的这条新闻吗?
#上海多地离婚登记预约爆满#
虽然说,每一段婚姻都有离婚的风险,但似乎,疫情居家三个月,让婚姻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疫情之下,很多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压力,一直以来都是亲密关系的敌人,尤其长期的压力——研究认为,遭受大量慢性压力的婚姻,更有可能走向离婚(Bodenmann 2000)。
那么,如果你正在考虑结婚,或者你已经结婚了,如何才能在压力中也保持婚姻的健康持久呢?
来看今天的文章。
面对压力,伴侣们最好的选择
可能是积极的「二元应对」
研究者们认为,伴侣应对压力的方式,会显著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Neff & Karney 2004)。伴侣们想要更好地应对压力,可以尝试“二元应对(dyadic coping)”的策略。
以往,压力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没有考虑作为环境的关系的相互影响(Lazarus & Folkman 1984);之后研究者们采用了更系统的视角,将压力源从“影响一方”转变为“影响双方”的观点。
当双方面对同样的压力事件时,如二元压力源(如经济问题),压力直接影响到双方;当压力源最初可能与一方有关(如医疗问题),但随后会波及到关系,最终也会影响另一方。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老公被裁员了,而我还在读书。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变化,并且不是在向好的发展。他心理压力很大,我觉得我不能再坐视不管。于是一起商量找父母支援,正视面临的经济危机,开源节流,互相打气。这几年我们很少争吵,那段咬紧牙关互相支撑的日子,让当时结婚不久的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淼淼,结婚5年
可以说,压力在伴侣之间不再被概念化为一种个体现象,而成为了一种二元关系(Lyons et al. 1998)。
这种对压力的二元概念,不仅强调了伴侣压力体验的相互依赖,而且还将应对外部压力源置于关系环境中——伴侣不仅对自己的压力做出反应,还会对对方的压力做出反应。
这种观点为伴侣双方如何处理日常压力,以及重要的压力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
二元应对模型。截图自Falconier M. K. & Kuhn R. (2019). Dyadic coping in couple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571.
也就是说,「二元应对」
是双方作为动态共同体一起应对压力
在积极的二元应对中,伴侣双方会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保持互相帮助,沟通协调彼此的感知、评估和解决方式。在这种共同的压力体验中,密切的关系成为一种超越了个人的应对资源的宝贵的资源(Coan & Sbarra 2015),能使关系的抗压能力变强。
不仅如此,积极的二元应对策略还可以提高关系满意度,甚至用以预测未来关系走向。
与个人应对相比,二元应对是关系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因子(Papp & Witt 2010)。
对瑞士夫妇的纵向研究发现,如果夫妻双方高度参与积极的二元应对,对关系的高满意度可以维持5年以上;但如果二元应对不高,关系满意度会下降(Bodenmann 2000)。
积极的二元应对也可以作为关系稳定的预测指标。73%的夫妻可以根据ta们的积极二元应对水平,正确预测5年后ta们是会分开还是会在一起(Bodenmann & Cina 2005)。另外,积极的二元应对还被发现可以缓和压力对言语攻击和愤怒的影响(Bodenmann et al. 2010)。
那么,什么样的伴侣更容易适应二元应对的方式呢?
研究者们确定了三个有助于二元应对的关键因素(Kayser et al. 2007):
1)关系意识:是否考虑到压力对伴侣和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压力下维持关系;
2)真实性:是否披露真实的感受,而不是隐藏、否认它们;
3)相互性:共情作为一种连接方式,双方是否都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到共同的体验中。
“最开始她生病的时候,我知道我们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在治病的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先是她辞职养病,接着因为需要更好地陪护她,我也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我们彼此之间非常坦诚,她知道我的牺牲非常大,我也明白她与病魔作斗争已经非常坚强。我们经常挤在医院的小床上,畅想未来,这可能是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rochaa,结婚2年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有四个维度可能影响着人们对二元应对的适应(Kayser et al. 2007; 2014):家庭边界、性别角色、个人控制感、独立性。
其中,家庭边界更开放的伴侣,更愿意让对方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性别角色差异化越大,在面临压力时,可能对伴侣的需求会越高;相互独立性越低的伴侣,相互依赖的水平越高,二元应对的适应性可能更强。
积极的「二元应对」策略具体要做些什么?
1)积极参与(active engagement)到伴侣的压力事件
我们可能会在和伴侣的日常相处中,通过伴侣的语气或者肢体语言,捕捉到压力。这时候,积极的「二元应对」策略是主动参与到帮助伴侣应对外部压力事件,参与程度越高,对伴侣的支持性可能就越大。
消极的应对策略则是轻视对方的压力(比如对来自家庭事务和育儿方面压力的贬低),甚至在感受到对方的压力后,通过弱化压力的严重性——这根本没什么啊——来“安慰”伴侣。但事实上,这样只会错误传达一种“你的压力并不重要”的信息,让伴侣感受到敌意(hostile)。
而我们自己在面临压力时,也要尽量在合适的时机和伴侣沟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寻求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在压力面前,对方和我们保持一致,才是亲密关系内稳态的关键。
2)把压力源作为唯一中心制定应对策略
很多时候,当一方感到有压力时,会在有意无意间把压力转向对方,拿对方出气。此时,两个人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压力源本身上,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甚至会带来更多压力。
在应对压力时,任何人有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其实情绪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线索,帮助我们找出压力的根源。当把情绪抽离,将需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中心,我们就可以以一种不带偏见的方式,和伴侣讨论各种决策的可能性。
在面临压力时,以问题为中心可以有效管理双方的负面情绪,减少双方的负面行为。研究表明,过度的负面行为,如批评、蔑视、防御和回避,会削弱双方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产生更多与压力有关的荷尔蒙,导致婚姻质量下降(Sanford 2003)。
3)充分沟通,和伴侣进行高难度谈话(difficult conversations)
当伴侣面对压力时,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最困难的。这种无法轻松进行的、在表达时面临着困难的,被称为高难度谈话(Stone et al. 2010)。
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感觉?针对这个我们能做什么?
在高难度谈话中,最重要的策略是倾听,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重复对方最强调的词,基于这个词做出回应,让ta感到被倾听,使用短语“多说说……”(Goulston 2013)。
在谈话的过程中,伴侣们可能会面对一些现实的、具体的事实,它们可能是残酷和无奈的。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对彼此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不要有抵触情绪,或对无法预测的关系走向感到害怕。
也不要因为试图完全避免冲突和伤害,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缺乏沟通或许能够回避一时的争执,但从长期来看,它只会为亲密关系的破裂埋下有迹可循的伏笔。
在短期内,这样的沟通会带来一些可能的摩擦,但从长期来看,高难度谈话对关系是很有好处的。
4)使用“we-talk”,理解和共情对方在压力中的心理状态
人称代词的使用,作为关系质量的行为标记已被许多研究证实(Karan et al. 2019)。当伴侣双方交流时,人称代词的使用反映了ta们在关系中的位置,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整体。
积极二元应对的方式指出,在讨论压力源时,可以将“我”或“你”的问题,看作是“我们”的问题,提高伴侣双方共同努力的程度。面对压力源的身份一致性对双方的沟通很有帮助。
消极的应对策略则是伴侣双方相互性较低,使用“你总是……”“你这样只会……”或者“我不觉得……”“我感觉……”这样的语言无法唤起情感和认知联系,会阻碍关系的良好运转。
5)最后,除了伴侣的互相支持,提升个体自身的抗压能力也很重要
研究建议,通过放松性质的娱乐活动来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比如将愉快的活动纳入日常的To do list:徒步、游泳、游乐园、音乐节、朋友聚会、唱歌……
不要小看这些“享乐主义”的活动的意义——它们帮助着我们对抗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正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来源(Briiderl 1994)。
以上。
References:
Bodenmann G. (2000). Stress und coping bei paaren. Hogrefe.
Bodenmann G. & Cina A. (2006). Stress and coping among stable-satisfied stable-distressed and separated/divorced Swiss couples: A 5-yea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4(1-2) 71-89.
Bodenmann G. Meuwly N. Bradbury T. N. Gmelch S. & Ledermann T. (2010). Stress anger and verbal aggress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dyadic cop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7(3) 408-424.
Bodenmann G. Pihet S. & Kayser K.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adic coping and marital quality: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3) 485.
Coan J. A. Sbarra D. A. (2015). Social baseline theory: The social regulation of risk and effor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 87–91.
Falconier M. K. & Kuhn R. (2019). Dyadic coping in couples: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571.
Geiser C. Eid M. West S. G. Lischetzke T. & Nussbeck F. W. (2012). A comparison of method effects in two confirmatory factor models for structurally different metho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3) 409-436.
Goulston M. (2013). Don’t Get Defensive: Communication Tips for the Vigila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Karan A. Rosenthal R. Robbins M. L. (2019). Meta-analytic evidence that we-talk predicts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 functioning in romantic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9) 2624–2651.
Kayser K. Cheung P. K. Rao N. Chan Y. C. Chan Y. Lo P. H. (2014).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couples coping with breast canc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uples from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Psychosoc. Oncol. 32 264–288. 10.1080/07347332.2014.897292
Kayser K. Watson L. E. & Andrade J. T. (2007). Cancer as a" we-disease": Examining the process of coping from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25(4) 404.
Kiecolt-Glaser J. K. & Newton T. L. (2001). Marriage and health: his and h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4) 472.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yons R. F. Mickelson K. D. Sullivan M. J. & Coyne J. C. (1998). Coping as a communal proces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5) 579-605.
Neff L. & Karney B. (2004). How Does Context Affec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Linking External
Stone D. Heen S. & Patton B. (2010).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Penguin.
Stres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within Marriag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2) 134-148.
Papp L. M. & Witt N. L. (2010). Romantic partners' individual coping strategies and dyadic coping: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4(5) 551.
Sanford K. (2003). Problem–solving conversations in marriage: Does it matter what topics couples discus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1) 97-112.
Widmer K. Cina A. Charvoz L. Shantinath S. & Bodenmann G. (2005). A model dyadic-coping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