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字必须懂的规律(写好字的关键结字的学问)
练好字必须懂的规律(写好字的关键结字的学问)笔法与结字不可偏废。就初学者而言,结字是最重要的,要搞清楚字的分布措置规范,也就是书法之所以被称为“法”的东西。初学者可以从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里学习楷书结字的一般法则。而随着书法水平的提高,笔法必须重视起来,从变化多端的用笔中体会书法的奥秘与趣味。平心而论,赵孟频的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用笔干古不易”,起码就执笔法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是有改变的。运笔从篆到隶到楷,也不见得就“不易”。但是启功先生的反驳也有不能成立的地方。赵孟頫虽然推崇笔法,但特别强调了“结字亦须用工”,也就是说笔法与结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不过有主次之分。而启功先生的说法,“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则完全不讲结字,割裂了笔法与结字的统一关系,这样的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又如“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画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话虽如此,但是这不失字势的字,因为没有笔法可言,也是不能称之为“书法”
结字,也叫作间架结构,是指每一个笔画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也就是构字的基本法则。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是一个单独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需要处理好各个笔画的长短、正斜、位置、轻重等关系;而合体字是由偏旁部首和一个或多个独体字构成的,除了要处理好笔画的问题,还涉及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的措置问题。古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书写规范,如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基本概括了汉字(尤其是楷书)结字的法则。在此重点介绍一下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黄自元,清末书法家、实业家,同治七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甘肃宁夏知府等。黄自元擅长楷书,他的书法博采颜、柳、欧三家之长,被时人誉为“字圣”。
光绪甲申年,黄自元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编撰了《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采用精练、对仗的口诀式语言,列出了楷书结字的一些基本法则。
例如第一法:“天覆者、凡画皆于其下。”
第二法:“地者,有面皆托于其上。”就是按照我国古代“天覆地载”的地理观念,将带宝盖头的字归为“天覆”,这些部首要写得大一些,像天空覆盖大地一样盖住下面的部分;将最后一笔为长横的字如至、盖、皇等归为“地载”,底下的长横要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托住上面的部分。类似于这样的归纳,《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里有很多,可以让书法初学者很快地掌握楷书构字的一般规范。
当然,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他概括的只是一般规范,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以“天覆”为例,一般带“宝盖头”的字,的确是适合此法的。但是有些字,下面的部分比较开张,就无法做到“凡画皆冒于其下”,如“冠”字,底下的竖弯钩是难以被“宝盖头”覆盖的;“定”,下面的捺笔也不应局限于“宝盖头”之内;又比如书法中有“要想安字好,必须宝盖小”的口诀,要写好“安”,“宝盖头”不但不能写大,还要刻意往小了写。此外,九十二法中也存在重复、硬凑等不合理的地方,学习它的时候要注意辩证地看待。
结字与用笔孰重孰轻,是历代书家着力探讨的问题。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顺有过这样一段话: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干古不易。”赵孟頫认为笔法是书法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千古不易、一脉相承的。赵的观点为许多书家所赞同,但也有书家反对,比如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启先生在他的《论书札记》中说:“赵松雪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画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然哉?“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绝句:“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散最相关。一从证得贵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平心而论,赵孟频的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用笔干古不易”,起码就执笔法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是有改变的。运笔从篆到隶到楷,也不见得就“不易”。但是启功先生的反驳也有不能成立的地方。赵孟頫虽然推崇笔法,但特别强调了“结字亦须用工”,也就是说笔法与结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不过有主次之分。而启功先生的说法,“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则完全不讲结字,割裂了笔法与结字的统一关系,这样的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又如“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画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话虽如此,但是这不失字势的字,因为没有笔法可言,也是不能称之为“书法”的,顶多算个漂亮字而已。
笔法与结字不可偏废。就初学者而言,结字是最重要的,要搞清楚字的分布措置规范,也就是书法之所以被称为“法”的东西。初学者可以从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里学习楷书结字的一般法则。而随着书法水平的提高,笔法必须重视起来,从变化多端的用笔中体会书法的奥秘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