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苏轼诗句(疮痍满目凄凉甚)
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苏轼诗句(疮痍满目凄凉甚)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以真挚的爱国激情、精辟的论述、丰富的内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作。同时,由于该书对中外利弊和富强救国道路的系统分析,也被一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实权派官僚视作“救世良方”,并得到朝庭的重视。甚至在此后的几年中,科举考试也往往选择书中的内容作为试题。从某种程度上说,《盛世危言》就是郑观应这个妙手国医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郑观应的名著《盛世危言》贾谊上书唯痛哭,班超投笔莫怀疑。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在诗中,诗人首先便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亡羊补牢”的积极意见,认为在外国列强环伺中国、都想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清政府当局再也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无所作为了。兴利除弊,大力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是唯一的途径。否则,就不会再有中法战争这种侥幸的胜利了。接着诗人借用贾谊上书和班超投
这是近代爱国思想家郑观应《闻中法息战感赋》中的两句名诗。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省香山县人。他曾先后在洋务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粤汉铁路公司任职。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他产生了强烈的富强救国的思想。他建议朝廷制订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议院,以改革内政,拯救时局。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的变法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和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观应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郑观应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积极上书朝庭,主张抗战到底,并积极投身到战争中。然而,在连连告捷、尤其是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之后,懦弱腐败的清政府还是收兵议和,并于1885年与法国签订了耻辱的《停战协定》。对于这种有辱国家主权的投降行为,郑观应激愤难平,写下了一首义愤填膺的《闻中法息战感赋》:
牢补亡羊尚未迟,农工商是富强基。强邻环伺忧堪虑,当轴因循岂不知?
贾谊上书唯痛哭,班超投笔莫怀疑。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
在诗中,诗人首先便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亡羊补牢”的积极意见,认为在外国列强环伺中国、都想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清政府当局再也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无所作为了。兴利除弊,大力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是唯一的途径。否则,就不会再有中法战争这种侥幸的胜利了。接着诗人借用贾谊上书和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想当年,贾谊哭着向汉文帝上书,要求改变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而班超毅然投笔从戎的故事也深得美名。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现状,真希望有神医出现,拯救国家和苍生。
“疮痍满目凄凉甚,深盼回春国手医”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对出现治国良医的期望,也是诗人鞭策自己寻找济世救民良方的动力。正是由于这种爱国思想的激励,促使他经过一年的呕心沥血后,写出了五卷本的爱国巨著《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名著《盛世危言》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以真挚的爱国激情、精辟的论述、丰富的内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作。同时,由于该书对中外利弊和富强救国道路的系统分析,也被一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实权派官僚视作“救世良方”,并得到朝庭的重视。甚至在此后的几年中,科举考试也往往选择书中的内容作为试题。从某种程度上说,《盛世危言》就是郑观应这个妙手国医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
亲爱的读者,您喜欢这篇爱国名句欣赏吗?请您关注我,给我一些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