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对付弟弟的手段(看郑庄公如何和家人窝里斗)
郑庄公对付弟弟的手段(看郑庄公如何和家人窝里斗)要不怎么说爱决定一切呢,因为从小就对小儿子段十分的疼爱,武姜不断地在自己老头子面前吹耳旁风,说自己大儿子的坏话,想要废掉自己的大儿子,立小儿子为世子(我滴个去,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武姜这心偏的连我都看不下去了)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但郑庄公作为春秋第一位霸主,肯定也是雄才大略之辈,再加上他又是嫡长子,在那个注重嫡庶,长幼之分的时代,郑庄公的位置来的合情合理,可他为什么又会和自己的亲妈,亲弟弟闹起来了呢,悲剧的开头,还有从郑庄公的出生说起。关于郑庄公的出生,历史上说法很多,有人说郑庄公是武姜在睡觉时生下来的,也有人说郑庄公是难产儿,出生时两条腿先出来的,整个过程让武姜十分疼痛,因此,武姜很不喜欢他。可不管那种说法,反正从小郑庄公就不受武姜的疼爱,再加上当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在生下郑庄公不久,武姜又异常顺利的生下了二胎,这就更加导致武姜对俩孩子的爱严重畸形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权利导致亲兄弟火拼的不在少数,可还是同时和亲妈亲弟弟对着干的,那恐怕就没几个了。
故事是从《春秋》开始的,根据《春秋》的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里的郑伯便是今天的男一号郑庄公,他是郑国第三代国君,郑武公的嫡长子。
郑武公的正妻是申国的公主,因为丈夫的谥号是武,而娘家又是姜姓,历史上便称她为武姜,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便是郑庄公,次子叫段,也就是后来与郑庄公窝里斗的那位。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但郑庄公作为春秋第一位霸主,肯定也是雄才大略之辈,再加上他又是嫡长子,在那个注重嫡庶,长幼之分的时代,郑庄公的位置来的合情合理,可他为什么又会和自己的亲妈,亲弟弟闹起来了呢,悲剧的开头,还有从郑庄公的出生说起。
关于郑庄公的出生,历史上说法很多,有人说郑庄公是武姜在睡觉时生下来的,也有人说郑庄公是难产儿,出生时两条腿先出来的,整个过程让武姜十分疼痛,因此,武姜很不喜欢他。
可不管那种说法,反正从小郑庄公就不受武姜的疼爱,再加上当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在生下郑庄公不久,武姜又异常顺利的生下了二胎,这就更加导致武姜对俩孩子的爱严重畸形,一个旱的能旱死,一个涝的能涝死。
要不怎么说爱决定一切呢,因为从小就对小儿子段十分的疼爱,武姜不断地在自己老头子面前吹耳旁风,说自己大儿子的坏话,想要废掉自己的大儿子,立小儿子为世子(我滴个去,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武姜这心偏的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不过还好,当妈的虽然有点偏心(好像不止一点),但郑庄公他爹郑武公可并不糊涂,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带兵和犬戎交战,联合秦,晋,卫等国夺回了因为周幽王撩妹(烽火戏诸侯)而搞丢的镐京,并把郑国的国都迁到了新郑,一点一点的带着郑国走向了强大,这样的一个人,成功的抵挡住了自己老婆的诱惑,保住了郑庄公世子的位置。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便顺利的当上了郑国的君主,而此时的武姜,也从国君夫人变成了太后,因为当初郑武公只封给了段小小的共城,这让心疼二胎的武姜十分气愤,多次在自己的大儿子面前给自己的小儿子讨要大的封地。
郑庄公不忍每天看母亲伤心,再加上段又是自己的亲弟弟,虽然给武姜给段讨要的封地已经超出了祖制,但郑庄公还是毫不犹豫的把京邑封给了弟弟,可事情到这一步并没有结束,窝里斗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偏心偏到武姜这个地步的人还真不多,郑庄公把仅次于郑国国都新郑的京邑封给段后,武姜还是觉得不满意,他老是觉得自己的大儿子亏欠二胎太多,于是在小儿子去自己的封地之前,武姜把自己的小儿子叫到了室内,教段如何谋反(得寸进尺好像是反派的一贯作风)
“汝兄不念同胞之情,待汝甚薄。今日之封,我再三恳求,虽则勉从,中心未必和顺。汝到京城,宜聚兵蒐乘,阴为准备。倘有机会可乘,我当相约。汝兴袭郑之师,我为内应,国可得也。汝若代了寤生之位,我死无憾矣!”
没错,这就是武姜干出来的事,教自己的小儿子谋反,而且还是去夺自己大儿子的位子,上面的这段话虽然不是正史的记载,但武姜和段合起伙来坑儿子,坑哥这件事在历史上确有其实。
有了武姜的支持,段到达京邑后,便开始扩充军备,准备把他哥从位置上拉下来。
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72年,自以为羽翼丰满的段计划偷袭郑国都城新郑,而那个一直教唆自己小儿子谋反的武姜也做好了开门迎接的准备,但因为郑庄公的运筹帷幄,两人的如意算盘最终以失败告终,只在《春秋》上留下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短短的六个字而已。
段跑了,死在了共城,武姜也被郑庄公送去颖地安置,两人恩断义绝,许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虽然后来郑庄公又“掘地见母”接回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凭借着这个光辉事迹登上了“二十四孝”光荣榜,成功的给自己家内斗的悲剧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到了这里,问题就来了,谜团也随之出现,作为春秋最早的雄主,雄霸天下的政治家,连天下共主周桓王都欺负的郑庄公,怎么没有提前发现自己的弟弟和母亲要合伙起来坑自己呢。
而且在段谋反前的这个准备过程中,无论是祭足还是郑庄公的叔叔公子吕都曾经提醒过郑庄公,可郑庄公为什么不早作准备,反而非要等自己的弟弟正式谋反之后才出兵呢。
在《东周列国志》里,公子吕和郑庄公有过下面这一段对话:
公子吕曰:“主公岂不闻周公诛管、蔡之事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望早早决计。”庄公曰:“寡人筹之熟矣。段虽不道,尚未显然叛逆。我若加诛,姜氏必从中阻挠,徒惹外人议论,不惟说我不友,又说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为。彼恃宠得志,肆无忌惮。待其造逆,那时明正其罪,则国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无辞矣。”
《东周列国志》只是明代的一本小说,里面的话不能被当做史料看待,但我们却可以从郑庄公的话里听出来一点端倪,再根据《左传》的记载,祭足在劝谏郑庄公时,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子吕在劝谏郑庄公时,郑庄公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从这两句话来看,郑庄公非但知道自己的老妈和弟弟要合起伙来坑自己,而且还好像在刻意的纵容他们,另类的想办法帮他们解脱,而到了自己的弟弟真正谋反的时候,郑庄公又毫不犹豫的下手,直接解决了祸患。
这叫什么事,亲妈和亲弟弟算计自己,为什么郑庄公还要装作一副不知道的样子,或者在段在到达京邑,开始扩充军备的时候下手把段抓起来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非要等段谋反了再去下手呢,郑庄公打的这一手牌,着实让人摸不透。
其实,这看似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正是郑庄公聪明之处,在一开始,郑庄公就知道自己的弟弟和老妈要坑自己,可要是仅仅因为扩充军备这样的事情就对自己的亲弟弟大动干戈,于情于理都说过不去。
更何况自己的弟弟还有自己的老妈当后台,别说是教训他了,恐怕还没有等自己说话,自己的老妈就开始说起自己的不是了,所以,郑庄公要挖个大坑,一下子能把段埋起来的大坑,而且在自己把亲弟弟埋下去后,别人还说不上来一闲话的大坑。
斩草除根,不留祸患,这才是郑庄公要做的事,于是,武姜给段要封地,郑庄公给,祭足和公子吕对自己的劝告,郑庄公不听,为了就是让段和武姜心中那造反的小火苗慢慢的长大,最后再连根拔起。
要知道,在那个等级秩序森严时代,郑庄公的做法让人说不出来一点毛病,他是嫡长子,又是国君,武姜反对他继位,是武姜的不对,段反对他,又是段的不对。
可为了让自己的弟弟死无葬身之地,永远没有办法翻身的机会,郑庄公隐忍了几十年,最后才在自己的故意纵容下,让自己的弟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好家伙,赤裸裸的姑息养奸,段和武姜确实有谋反的想法,可真正的谋反却是被郑庄公一点点纵容起来的,看似没有任何防备,其实从一开始就在为自己的亲弟弟挖坑,等什么时候这个坑足够大时,再把自己的亲弟弟一把推下去,这把牌,郑庄公打的没有一点毛病,而段恐怕到死也不会想到,自己一直算计的哥哥,从一开始就想好了怎么对付自己。
文章参考: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易中天《从春秋到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