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王镛主持人:张敢本次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古代敦煌美术研究”“丝绸之路中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西部之旅”和“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创新之思”五个单元。会议当天下午,国内著名学者与专家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展开主旨发言,多名学者提出了关于传统敦煌艺术与敦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及西部美术的相关问题。第一单元“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主旨发言传统敦煌艺术与20世纪美术专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第一单元的发言围绕于此并展开多个视角进行讨论,“本土西行”“朝圣敦煌”等概念相继被提出,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张敢主持本单元发言。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

会议现场

2020年11月13日,中国当代美术理论建设系列专题之“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敦煌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8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敦煌古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为主题,探讨了当今关于敦煌传统艺术的最新学术成果,并就敦煌艺术如何向现代美术转化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发来贺信,指出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互相促进,探讨当代美术创作规律,繁荣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采的中国美术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潘义奎,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先后致辞。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玉芳主持会议。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古代敦煌美术研究”“丝绸之路中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西部之旅”和“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创新之思”五个单元。会议当天下午,国内著名学者与专家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展开主旨发言,多名学者提出了关于传统敦煌艺术与敦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及西部美术的相关问题。

第一单元“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主旨发言

传统敦煌艺术与20世纪美术专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第一单元的发言围绕于此并展开多个视角进行讨论,“本土西行”“朝圣敦煌”等概念相继被提出,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张敢主持本单元发言。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

主持人:张敢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5)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主编王镛提出敦煌石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并列举了多位现代艺术家如张大千、董希文、潘絜兹等人。他们将传统敦煌艺术元素大胆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这种方式值得当代艺术家在借鉴敦煌元素及创作时所学习。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6)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池瑜通过对中国近现代西北考古历史的梳理,令在场的学者进一步认识了考古历史与艺术史研究的紧密关联性。他强调敦煌与西北艺术是我国现代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民族美术创作的资源与养料。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7)

黄宗贤

在关于“以敦煌为中心的艺术西行”问题上,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提出敦煌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西行运动的轨迹终点,体现了其文化复归的重要价值。他通过五个方面切入问题,把“本土西行”看作当代艺术史不可或缺的建构部分,并认为敦煌对于西行运动本身也起到了灯塔式的指引作用。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8)

马刚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马刚从甘肃美术自身的发展着眼,提出了甘肃美术遗存的价值与美术意义,并认为现代学者应通过反思、继承等旨要,实现向内的价值回归与向外的学术延伸。最终立足于当代性艺术的意义上,利用敦煌艺术的活力,践行新时代美术家的责任与担当,增强甘肃美术工程的品牌影响力。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9)

冯民生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对中国西部的现代油画史进行梳理与剖析,他指出西部题材的绘画需要转向现代性,而非现实主义。他总结了现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西部特征,并强调从中国现代油画史看,许多著名油画家都有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进而说明我国西部为中国油画发展起到了积极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0)

岳洁琼

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岳洁琼以独特的视角下解读了敦煌艺术资源的发掘与转化。她从现代绘画的敦煌艺术表现及现代设计中的敦煌元素应用两方面入手,引证了敦煌艺术在20世纪现代艺术中,依然生生不息,颇具活力,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1)

林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林木则通过对艺术家张大千的生平研究,展开敦煌艺术之意象与本质性的探索。他认为张大千是中国系统研究敦煌艺术的第一人,在对现代艺术的研究与思考中,归纳出了敦煌艺术对今人在传统研究与继承上的多点启示。另外他还强调艺术不只创新,并且主要不是创新。艺术意象不仅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也决定了民族艺术的思维方式。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2)

田卫戈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院长田卫戈指出了西北美术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他提到20世纪一批艺术先贤通过西北之行解决了中国艺术的自身回归问题。在田卫戈编撰的《西北近现代美术史》中,通过采访百余位西北老一辈艺术家从而追寻“美术西行”的踪迹,对近现代艺术史的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3)

马国俊

甘肃画院原院长马国俊通过以“朝圣敦煌的学术目的,践行敦煌画派的时代精神”为题结束了本单元的报告环节。他认为此主题即是甘肃美术近十年的发展方向,敦煌的艺术精神是甘肃艺术家与学者追寻的核心指向。走向敦煌,走进敦煌艺术,则是现当代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挖掘敦煌艺术的传统价值,是“敦煌画派”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指向。

第二单元古代敦煌美术研究

敦煌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绚丽遗迹,不断闪耀着其作为民族文化自信的特殊价值。古往今来,千百余年的艺术珍宝汇聚于此,作为当今艺术研究者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依然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对敦煌古代艺术的探究不只是回溯性学习,同样也对现代艺术的探寻之路起到了启示作用。第二单元的主题“古代敦煌美术研究”集中展现了现代学者对古代艺术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和分析,使在场所有学者对本次研讨会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本单元由陈池瑜主持。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4)

主持人:陈池瑜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5)

张长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张长虹就敦煌画工的创作空间研究展开分析。通过中西方画工与雇主关系的对比,进而推演出古代敦煌画工的绘画创作任务以及社会雇佣关系。另外,他利用敦煌绘画中不同的晕染法则,解读了中原绘画与莫高窟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从敦煌绘画的画法渊源和影响,具体分析了敦煌画工的创作空间或自由度问题。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6)

马德

“图像学研究”一直是美术史学界最惯用的研究方法,本单元多位专家通过图像学诠释了古代敦煌艺术的特点及图像价值。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德以“反弹琵琶”为例,强调了关于敦煌美术技艺传承的知识积累问题。通过“琵琶的放置”及“演奏手法”图像本身,纠正出前人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他指出“反弹琵琶”图像作为敦煌美术史上的杰作,在后人的借鉴与再创作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乐舞常识,不可违背图像最初的语言形式,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7)

史忠平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史忠平具体分析了莫高窟壁画中的手持宝珠莲花图像。通过这种独特的切入点,使在场学者的视野再次关注到敦煌壁画中的手持花卉图像上。他首先强调敦煌壁画中的花鸟画是当代学术界容易忽视的课题。他对莫高窟壁画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花卉依次分类,并且横向与中亚地区石窟艺术中的图像做对比,从而梳理总结了手持花卉的图像特点与规律。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8)

张善庆

同样诉诸于图像学研究的学者还有来自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张善庆,他以莫高窟第395窟为个案,通过图像学分析,推测出第395窟中原本五代时期所绘的《观音普门品》图像经过西夏重修后,依然保留了原壁画主题的一致性。这种重修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壁画题材之间也与佛教义理有密切的关联。整个洞窟甬道和主室共同诠释了《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19)

石澍生

除了敦煌古代绘画艺术,本单元也涵括了书法艺术的具体研究课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石澍生对敦煌艺术中的“写经体”做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他认为敦煌写经书法艺术虽蜚声海内,但学界对于写经书法的认识仍显不足。他从“写经体”的概念出发,对字义、风格、书迹类型及后人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敦煌写经书法虽以佛教写本为主,但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包涵了各类汉字书法风格,“写经体”并不足以概括写经书法的内容。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0)

段鹏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博士后段鹏以斯二三六七《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为中心,探析了唐代敦煌草书写经的艺术特征。长达20多米的《广释卷三》气韵贯通,是唐代敦煌草书写本中的精品。段鹏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广释卷三》的艺术特征,并追寻了其书法渊源。另外,他提出关于加强对唐代敦煌草书写经的研究,可探草书之古法,对丰富当今书法创作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1)

薛艳丽

“敦煌画工”一直是现代学者所探寻的热点课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薛艳丽认为敦煌壁画的创作者主要是民间画工而非士人画家。薛艳丽首先通过姜伯勤与马德的著作研究,结合古代史料,总结出敦煌“画匠”的称谓在资料中出现最多。另一方面,她透过具体的绘画表现语言与资料佐证,认为身份尊贵的功德主往往雇佣的是民间画工而非士人画家。她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对古代敦煌艺术做出了更为详尽的剖析,体现了本单元学术课题的具体性及针对性。

第三单元丝绸之路中的敦煌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汇集了中西方文化艺术之精粹,其卓绝千古的艺术遗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印证。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学在世界,中国艺术、印度艺术、古希腊艺术、伊斯兰艺术交织融汇于此”。研究丝绸之路中的敦煌艺术不仅可以更清晰地重识本民族文化根源,而且对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也具有不可获取的意义。会议第三单元主要以交汇、传播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野共同研讨了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艺术。马德主持本单元研讨环节。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2)

主持人:马德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3)

王瑞雷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王瑞雷借以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上乐金刚曼荼罗唐卡为例,揭示了藏传佛教中的上乐金刚在河西、敦煌的传播及影响。王瑞雷首先论述了该唐卡的所属年代及图像源流。他强调金刚亥母洞出土的这副原被学术界认为是西夏人所造的唐卡,其原产地应属于西藏。另外,结合图像自身,论证了该唐卡与莫高窟第465窟壁画中的密教图像的紧密关系:二者的图像体系同为藏传佛教噶举派传承。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4)

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文化通过对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多方位解读,评述了在敦煌学影响下的甘肃美术史研究。他通过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中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即新材料的发现、新观念的介入、新方法的借鉴,对嘉峪关墓室壁画上的文化特征及色彩观念等方面作出分析,揭示出河西魏晋墓壁画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形态。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5)

张乔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张乔借龟兹壁画中的“指缦像”表达,尝试推论出图像表达与西部历史中,情感观念与画师心理及生存状态之间的联系。张乔通过对龟兹地区石窟壁画的研究与调查,发现相较于汉地的佛教艺术,“指缦像”在龟兹地区出现的频率更高更集中。她进一步提取归纳了“指缦像”的图像特征,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佛教艺术图像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6)

魏文斌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文斌为本单元的研讨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与探索视野。他首先从石窟寺为主的“佛教聚落”空间构成入手,论证了关于“佛教聚落”的艺术传播形式。从印度到新疆地区、再到敦煌,魏文斌教授通过丝绸之路上佛教遗迹的列举,定义了“佛教聚落”的概念。另外,他提出了石窟寺不仅是三位一体的构成,而应该是多位一体。最后,他对佛教聚落的地理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构成做出了详细分析,强调空间的秩序构建由人及不同的建筑功能所决定。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7)

李慧珍

甘肃省图书馆文创中心李慧珍通过书画家范振绪的《莫高仿古图》,展开了学术研讨及参观讲解活动。1941年范振绪为纪念张鸿汀先生所作12米《莫高仿古图》长卷,现存甘肃省图书馆,后有当代名流如张大千、曹经沅、于右任、水梓等十余人题诗。参观之余在场专家与学者就《莫高仿古图》进行了学术讨论。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8)

刘璟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璟阐释了飞天图像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影响。她认为在中西文化中,“敦煌飞天”形象与西方的“天使”形象具有互融互鉴的关系。她在论述中强调佛教艺术不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艺术传统,而是与儒、释、道传统中的视觉元素相融合并存的。

第四单元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西部之旅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主旨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专家与学者也通过上个世纪的西部艺术探索找到新世纪的艺术指引方向。敦煌艺术对于现代艺术的创新性实现具有促进价值,而本单元也就此论点展开研讨。旨在追议20世纪的艺术先贤在西部之旅中的伟大探索,梳理他们的艺术成果,并分享他们留给当代艺术家及学者的宝贵经验。会议当天下午,在林木的主持下,专家学者共议20世纪敦煌艺术的西部之旅。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29)

主持人:林木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0)

马强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首先提纲挈领地论述了敦煌美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他从临摹、研究、创新三方面展开,总结出自4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各时期所做的工作。其次,他将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创作以三个特点为表现作出详细阐述。在发言中他强调敦煌研究院各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作品,都表现出了鲜明的集体艺术风貌。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们在创作上有意识地从壁画中寻找所需的绘画语言和元素,以表明敦煌艺术在当今艺术中的延续及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意义。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1)

张楠木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楠木透过西部地区的视野,论述了20世纪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的的西行之路。他提出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在徐悲鸿、吕斯百的带领下,不断进行民族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在建学的过程中,将敦煌艺术融入教学课程,体现了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所坚守的复兴民族艺术之信念。他们用写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契合时代精神,为抗战建国、实现民族理想不懈努力,也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贡献了力量。

对于个案的研究,本单元多位专家学者都以20世纪的著名艺术家为例,探析了西行之路对于当代敦煌艺术研究的重要性。正因这些艺术家前辈的辛劳探索,才使敦煌艺术具有了现代性的艺术价值。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郑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冯菡子以及《美术》杂志责编郑石如,先后对20世纪著名艺术家孙宗慰、张大千、关山月及常书鸿的生前艺术贡献进行了追议。并结合其各自的西部艺术生涯,提出了他们对于敦煌艺术现代性转化的具体重要价值。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2)

张鹏

张鹏认为孙宗慰是20世纪美术史上有待被深入挖掘和重新评价的艺术家。他提出孙宗慰作为张大千的助手是最早的西部艺术涉足者,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美术的开拓方面,表达出了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孙宗慰专注于民俗风物的描摹,是一种对艺术美的纯粹追求。他个人的敦煌经验与对西部的纯粹体悟,成为了近代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3)

郑弌

郑弌以艺术家张大千先生在敦煌的临摹、考察活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张大千对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的真仪发掘及在川渝地区的艺术展览,论述了其敦煌临摹活动与作品的重要价值。他强调张大千在川渝一带的艺术活动促成了抗战末期以四川为中心的“中国文艺复兴之预流”,迎合了抗战时期军民共需的民族心理诉求。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4)

冯菡子

冯菡子针对艺术家关山月的西行之路,作出了详细的研究论述。她认为关山月虽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游历四方,但对其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是敦煌之行,它开启了关氏人物画的风格之变。冯菡子对关山月敦煌之行的动机、背景以及临画风格作出剖析,清晰梳理出关氏的敦煌艺术历程。并结合岭南画派的艺术理念作以对照,强调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现代艺术价值。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5)

郑石如

常书鸿是敦煌艺术的先驱者,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奠基人。郑石如以“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的现代性价值”议题,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基础上确立价值判断的标准,在现代性语境下重建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是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美术家心中始终横亘的命题。常书鸿对敦煌艺术的执着追求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对艺术传统的研究,更近乎将自身的命运与敦煌艺术融合在了一起。强调常书鸿在中西艺术之间的比较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主体与自觉意识。这种在“新知”与“旧识”相互参杂的特殊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才是真正表现其“自觉”的关键线索。

第五单元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创新之思

作为本次研讨会议的最后环节,本单元落脚于大会的核心主旨,即古代敦煌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在王镛的主持下,本单元结合了20世纪绘画、雕塑、文学等多个艺术类别,尝试探索出传统敦煌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发言学者先后展开了精彩的研讨,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6)

主持人:王镛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7)

杨大伟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以当代艺术家武艺的创作为案例,解读了敦煌壁画艺术在当代的精神传承问题。他表示20世纪老一辈艺术家的西行之路极大地促进了现当代中国绘画的进步与发展,艺术家武艺便是其中之一。杨大伟认为传统和当代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当代的创新艺术若干年后也会成为传统。武艺作为画者并没有被传统绘画形式所禁锢。1994年至今,他数次前往敦煌临摹与写生,他的作品传承了敦煌壁画艺术在当代的精神灵魂。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8)

范淑英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范淑英以刊物《艺术生活》为中心,探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美术教育中,民族美术传统教学的课题。她对高等美术院校建国初的古代美术、民间美术教学与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整理。这不仅为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增添了实证材料,且对当代美术教学有所裨益。他提到常书鸿、王子云、王屡祥等人在上世纪50年代初便通过《艺术生活》发表了与敦煌艺术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奠定了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对本国美术遗产的研究基础,也使得美术院校成为保存民族美术遗产的重要传承力量。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39)

刘艳卿

长安画派一直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自上世纪60年代起,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人,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并创作了大量经典画作。长安画派始终践行在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上,其艺术主张也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参考价值。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艳卿用口述叙事的方式向学者们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她通过长安画派的实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个体记忆和微观叙事,对当代美术史进行重构,并折射出具有当代意义的美术思想。她强调丰富的资料、详实的记录、自上而下的平民话语都是口述叙事的重要特征,也使其成为21世纪美术史研究者的突破点与新方法。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0)

杨灿伟

《美术》杂志责编杨灿伟对20世纪艺术家张汀作出了详细的研究论述,并通过其作品风格的转换,揭示出张汀作品中更深层的涵义。即:中国画艺术的本体追求是写实写意相结合的,从写生而来,又可表达象外之意。从《敦煌遗产 人间宝窟》到《巨木赞》,张汀先生在敦煌艺术精神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艺术西行之路,并赋予其作品写意与象征的双重内涵。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1)

吴端涛

《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吴端涛论述了汉唐雕塑考古对民国时期雕塑创作的影响问题。他以民国时期报刊中与雕塑相关的文章为切入点,以当时的雕塑创作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而论证出当时在时代主题下所开展的雕塑创作活动所依凭的理论资源,以及价值取向。此外,他认为在民国时期,霍去病墓石刻和扬惠之佛塑像的发现,直接促成了雕塑界对汉唐雕塑的艺术精神追求与向往。也激励了一代借助雕塑之手谋求民族独立的艺术家,并成为他们在雕塑创作中的精神资源。最后,他结合20世纪多位美术研究者的观点与意见,总结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三条途径。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2)

苏冠元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苏冠元透过当代艺术设计作品的语言,强调了传统敦煌艺术应具有的现代传承性与创新性。他认为敦煌佛教艺术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其发展与传承在艺术文化史的长河中体现出了跨时代、跨民族的交融、互鉴特征。他通过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及动画设计三个方面,引证了传统敦煌艺术元素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与传承精神。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3)

冯玉雷

本单元有多位专家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术领域,他们所提供的探寻视角使大会的主题更具多样性、融合性,令在场的美术史学者耳目一新。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将自身的文学创作与当代绘画作品相结合,并追议了长安画派等西北老一辈艺术家对敦煌艺术的敬仰、热爱。他结合敦煌文书和敦煌文化题材的小说创作,谈到了敦煌文化在艺术表现中,运用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4)

曹文海

甘肃画院画家曹文海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提炼出关于敦煌艺术意象美的探源问题,认为只有按艺术规律研究现代艺术意志、艺术活动,并依艺术方略加以实践,因人而异地展开工作,新生的敦煌画风才能补充旧史、开篇新史并经得起考验。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5)

尚辉

尚辉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在探讨本次会议问题时,应不仅仅局限在敦煌艺术本身,更要从地域及空间上横向展开。并认为敦煌艺术让我们看到的是表现有关人的精神与现代主义的表达,“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为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新的变化支点,并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打开所有美术研究者的思路,为全国美术界、学术界再次聚焦敦煌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留至今的瑰宝,当代学者、艺术家可借其养分对现代艺术实现反哺。20世纪是中国艺术、中国文化自觉的重要时期,一批批艺术先贤不断走向敦煌,西行寻根,汲取民族艺术之养分,在现代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持续践行开拓。而如何找寻当代艺术中的敦煌精神,才是本次研讨会的主旨,也是所有中国美术工作者共同的课题与责任。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6)

主持人:王玉芳

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除研讨之外,还邀请了三位国内知名艺术史学家,在每天会议结束先后作相关专题报告,为在场学者提供了敦煌艺术现代性转化的新思路。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7)

张敢

11月13日晚,张敢以《规范与颠覆——当代视域中的美术学院》为题,通过对欧洲美术学院的历史梳理,进一步论述了传统美术学院在西方艺术史发展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从15世纪末期洛伦佐所创办的雕刻学院为路径起点,再讲到17世纪法兰西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成立,最后以19世纪“落选者沙龙”如何揭开现代主义绘画新篇章为结尾。张敢生动的叙述与缜密的分析,使在场所有师生对西方美术学院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强调美术学院体制对西方艺术教育起到了规范与奠基的作用,但同时它设立的标准又一次次地受到来自体制内部的反叛与冲击。这种颠覆与革命也创造了西方艺术史上诸多著名的艺术运动浪潮。张敢指出,中国美术的发展离开与西方美术史的关联是不可论说的,但同时不能将西方美术的道路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目标。这进一步表明了传统敦煌艺术转型至现代艺术时,需要参考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但又不可盲目挪用、复制。最后张敢认为古代敦煌艺术或汉唐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是因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性。而敦煌艺术之所以繁盛,也是因为它的文化多样性。这样的艺术规律也为本次大会所关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办法。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8)

王镛

11月14日晚,王镛以《印度现代艺术》为题,将所有学者的视野转向同样拥有丰富佛教艺术史的南亚邻国---印度。他认为可以通过印度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型,对应思考本次会议主题。王镛从印度现代艺术的起点,即1858年卧莫尔王朝的覆灭开始论述其发展历程。他从政治、哲学、宗教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使大家了解了印度分裂以前的两大艺术流派:印欧学院派和孟加拉复兴派。通过王镛对具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梳理与分析,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的印度美术发展与同时期中国美术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首先,20世纪初的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试图疏离印欧学院派的艺术宗旨,以恢复印度古代佛教绘画与印度-伊朗细密画传统。这与20世纪中国美术界反文人画、回归敦煌传统艺术的历史相契合。而在印度分裂独立时期,印度艺术同样受到了来自德国表现主义的强烈冲击。1948年前后,出现了以马蒂斯加卧莫尔为公式化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泰戈尔、谢吉儿等现代艺术先驱的探索指引下,侯赛因、苏伯拉曼衍等画家相继为印度现代艺术找出了折衷的发展方向,并将印度艺术推向了世界艺术舞台。王镛就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不同,艺术受众群体通常不接受极端的个人主义艺术思想,那种表现自我与抽象的画面也不为中国大众所喜爱。最后针对本次大会的主旨,王镛总结了东西方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强化个性、简化形式。而民间艺术元素更容易转化为现代艺术。这些结论对我们从敦煌艺术中,探寻现代艺术的传承性与创新性都大有裨益。

敦煌艺术对其他艺术的影响(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49)

林木

11月15日晚,林木以《打破工笔与写意之隔,回归意象造像传统: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新趋势印象》为题,通过近几届全国美展的绘画作品分析,总结出现代中国画所折射出的新趋势,即传统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限出现朦胧倾向。他强调中国现代艺术的特征是想象性,超越性与意象性,而不是写实性。绘画的关键在于从现实中提炼,进而形成艺术家自己的艺术语言。他就十三届美展作品中的工笔画与写意画分别展开评述。总结出工笔画的发展趋于打破之前过度写实的表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画面空间的拼接与重构、符号的反复排列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写意画弱化了笔墨豪放之大写意风貌,在弱化自身特点向写实方向靠拢。而林木教授认为“意象”才是中国古典美术体系的核心,它在中国艺术思想中一直存在,工笔画与写意画都统摄在意象造像之中。“工笔”与“写意”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样式的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被使用的,而“写意”的名称则因元代文人画的价值过度夸大而被强调。如果我们抛开工笔与写意这种偏执思维,回归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像的本原,跨界之争也就不复存在。他还提出在以后的全国美展中,诉诸于意象化观念的美术创作,也许会形成一种思潮。林木对于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总结同样可以解答本次会议的主旨问题。即通过“工笔”与“写意”的相互融合,将敦煌艺术转化为现代性的“意象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美术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