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会拼音的孩子自主阅读的书(当孩子遇到ORID轻松搞定阅读分享作业)
刚学会拼音的孩子自主阅读的书(当孩子遇到ORID轻松搞定阅读分享作业)R-反映性层次(Reflective):询问针对事实和现状的即时反应、内在回应,比如情绪、感觉、脑海中的影像,以及客观事实带来的联想、内在体会等O-客观性层次(Objecetive):询问事实、数据和外在的现实情况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小姑娘有点激动,读到喜欢的部分提笔就开写。还好她有个促动师妈妈。很喜欢Facilitation(引导)这个词,它的拉丁文字根facil,原意是指“使之容易”。行动学习把枯燥的科学、哲学和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流程,让我们做事更聚焦,有“套路”、有模式、有规律可循,这样就更容易,更便利,更顺利。阅读卡的制作很科学,孩子先输入阅读的内容,然后才能输出她的心得感受,不仅适合阅读分享,也适合分享动画片、电影、旅游玩耍等。先输入,再输出,这是一个正常和自然的过程,与聚焦式汇谈工具ORID契合,正好可以用这个工具来辅导小姑娘完成阅读作业。
文 | AACTP行动学习资深顾问 晓琴
放寒假的时候,数学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分享的作业。
小姑娘刚上一年级,本来也是特别爱看书的孩子,有时候晚上睡觉前要读十几本绘本才肯睡觉,但认认真真地填写阅读分享卡还是第一次。
数学老师发的阅读卡有四部分:姓名/班级、书名、阅读内容分享、阅读感悟。
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小姑娘有点激动,读到喜欢的部分提笔就开写。还好她有个促动师妈妈。
很喜欢Facilitation(引导)这个词,它的拉丁文字根facil,原意是指“使之容易”。行动学习把枯燥的科学、哲学和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流程,让我们做事更聚焦,有“套路”、有模式、有规律可循,这样就更容易,更便利,更顺利。
阅读卡的制作很科学,孩子先输入阅读的内容,然后才能输出她的心得感受,不仅适合阅读分享,也适合分享动画片、电影、旅游玩耍等。先输入,再输出,这是一个正常和自然的过程,与聚焦式汇谈工具ORID契合,正好可以用这个工具来辅导小姑娘完成阅读作业。
O-客观性层次(Objecetive):询问事实、数据和外在的现实情况
R-反映性层次(Reflective):询问针对事实和现状的即时反应、内在回应,比如情绪、感觉、脑海中的影像,以及客观事实带来的联想、内在体会等
I-诠释性层次(Interpretive):寻找意义、价值和重要性
D-决定性层次(Decisional):询问行动或决定,让对话画上句号,对未来下定决心
O的层面:谈客观事实
你看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什么。鉴于女儿只是一个7岁的小姑娘,我只设定了两个问题:
1、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孩子会自动抓住到自己喜欢的细节,会被这些细节吸引,并乐意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别人,但要讲述这个故事就有点难了。
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
第一种方法,先把一个故事讲清楚。我们最熟悉也最简单的结构5W1H,这是我们上写作课或者学新闻的基础。
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是怎么做的。
《星星》(《当世界还很小的时候》中的一则小故事):小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被一个女人捡到。女人给它一些吃的、喝的,让它住在房子里,睡在小床上,把它养大。小星星长大后爱上了邻村的一个女孩,为了能和女孩在一起,有一天它带着女孩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种方法,好莱坞的讲故事模式。说实话,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稍微难一些,但是有点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也很有趣。台湾故事营销高手、小说家、编剧和导演许荣哲先生在《故事课》中总结了这种讲故事的“套路”。
l 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l 他的阻碍是什么
l 他如何努力
l 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局)
l 如结局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l 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l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蓝耳朵的兔子》:这是一只蓝耳朵兔子克服自卑、找到自我的故事。
目标:从前,有一只兔子,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障碍:可是这只兔子长了一双蓝色的耳朵,和其它兔子都不一样,所以总会引来围观,招来嘲笑。
努力:他觉得非常自卑,想要离家出走,找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他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做过扫烟囱工人、厨师、园丁、小丑、流浪汉。
结果:每一次,他都戴上帽子,烟囱工人的帽子、厨师帽、园丁帽、小丑帽、流浪汉的帽子,希望能把自己的耳朵藏起来,但每一次都因为不小心弄掉了帽子,露出他的蓝耳朵,导致被嘲笑,说他是冒牌的烟囱工人、厨师、园丁、小丑、流浪汉。
意外:最后,他独自在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认识到自己的不幸“并不是拥有一对蓝色的耳朵,而是他错误地认为,拥有与众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丢人的事”。
结局:于是,他不再自卑,回到家乡,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蓝耳朵,再没有一个人嘲笑他了。
这样讲故事是不是很清晰,而且跌宕起伏,引人入迷?由此还衍生出另外两种简单的模式:
一是主人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么样。
二是主人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后来情节又怎么反转,最后的结局如何。
R的层面:谈感受、体验和联想
我也只问了两个问题:
1、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和曲线表示出来。
感受和心情有可能是固定的状态,也有可能是一个流动的状态。7岁的小姑娘还没有掌握特别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明白简单的生气、开心、难过,但孩子天生爱画画,很擅长把这些感受画成小人儿、小动物,或者表情图。
以《蓝耳朵的兔子》为例:
读到蓝耳朵的兔子被人嘲笑时,她觉得这只兔子很可怜,甚至还掉了眼泪。读到蓝耳朵的兔子重新认识自己,大大方方地回到家乡,她感到很开心,还学着兔子的模样抬头挺胸昂首阔步地走路。
以电影《妈妈咪鸭》为例:
我们一起看了电影《妈妈咪鸭》,小姑娘的感受就会随着电影的进展不断变化。
一开始,那只大雁没有加入队伍,她感到很失望——两只小鸭子与大队伍走散了,她会很开心,因为赶上队伍就会被带到餐厅,变成烤鸭——那只猫发现了两只小鸭,她会很紧张,因为大黑猫想要吃掉它们——多亏了大雁保护它们,它们叫他“妈妈”,她觉得很好笑——可是大雁刚开始是利用它们引开危险,她觉得很生气——最后它们到达了红河谷,找到了大雁群,她觉得很开心。
2、你阅读到这些有意思的部分,会联想到什么?
读《蓝耳朵的兔子》时,小姑娘会想到自己。
在舞蹈班年度表演那天,头上的王冠没戴好,掉下来。她当时虽然紧张,但表现得很淡定,不管王冠了,继续跟上节奏,跳好每一个动作。一下台,她就把脸埋在我怀里,觉得很丢脸,担心会不会有人嘲笑她。还好老师和家长们都表扬她,说这孩子台风很好。
I的层面:启发和顿悟
I其实是启发和顿悟,最好能上升到规律的高度。
小孩子并不一定明白,她能做的是,把感受和启发联系起来,开心是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很质朴,有他们特别的独到的角度,我的观点是保存孩子原本的语言,并不需要大人修正,增加很多成语,变成大人的话,反倒缺了生动。
《蓝耳朵的兔子》:
可以借用绘本中的一句话,兔子明白了:“我的不幸并不是拥有一对蓝色的耳朵,而是我错误地认为,拥有与众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丢人的事。”
引申出来,孩子的启发是:做人要坦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通常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
但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走,因为如果是考试的话,考官会考你:这本书、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表达出什么,你理解到多少,然后根据你的理解程度和完整度来打分。所以,如果我们要深入解读一段文字,最好用文本分析的细读法。
文本细读法是一种语义学解读,这是我们大学写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文本为中心,充分理解和解读作品中体现出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韦勒克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对于非文学专业的学生,着实有点复杂了。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在阅读时逐句分析这段文字分别表达了什么。
还是以《蓝耳朵的兔子》为例。
我们通常会分析出这只兔子很自卑,以及他在湖边的幡然醒悟。如果用文本分析的细读法,我们逐句逐段来看这只兔子,就会发现,这只兔子其实学习能力很强,也很踏实。每做一份工作,不管是扫烟囱也好,做厨师、园丁也好,扮小丑也好,当流浪汉也好,都能很快学会这项技能,踏踏实实想要干好。
用这种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也能够练出一双慧眼,更客观更深刻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据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写作时的逻辑关联。比如说《熊出没》等动画片、《项链》等小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分析,很有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D的层面:谈决定和行动
因为这个故事,基于你的感受、你的启发,所以你决定怎么做呢?
继续我们《蓝耳朵的兔子》。
孩子的决定是什么呢?
l 以后不能乱给同学朋友起绰号了,因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到他们。
l 如果有同学做错事,不要嘲笑他。
l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或者有些事情没做好,或者被人嘲笑,也不用着急,我教给她们一个好办法,孩子们也喜欢用。第一步,深呼吸,让自己先平静下来。第二步,跳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件事。第三步,用ORID的流程告诉对方,或者干脆不用理他们,远离射程之外,自然就不会受伤害或影响。
这个假期,我们读了《小王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神奇的校车》《亲亲科学图书馆》等系列,有的故事反复读过很多遍。以下就是小姑娘完成的成果,只做到I的层面,D还没涉及。
作为促动师,在最后总是忍不住再来一轮ORID,做一个评估和反思。
妈妈:今天我们完成了一幅作品,感受怎么样?
妞妞:很有成就感。
妞妞:很想跟同学们分享。
妞妞:很想发到班级群里,被老师看见。
妈妈:那么,明天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吗?
于是就有了以上的作业分享。
有个促动师妈妈是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呀?把行动学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起来,也很有意思,真正感受到这些工具带来的便利。久而久之,发现与促动师对话也更加舒服。
有句话说,有用就有用,没用就没用。
在这个美丽的初夏时节,AACTP系列认证终于在全国复课。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把行动学习用起来,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