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词人(马背上的诗人)
马背上的词人(马背上的诗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表达出问鼎天下的气势。《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志向的诗化总结,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毛泽东经常洗冷水浴,到湘江畅游,呼喊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所做的词。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毛泽东的诗词恰恰表达了他奋斗一生的恢弘志向。毛泽东又是最有历史感的诗人,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年代,他在马背上行军往往诗兴大发,在马背上转战最能激发诗词创作激情,他的诗句反映了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时代风貌,堪称革命史诗、奋斗史诗。所以称毛泽东为马背上的诗人。
毛泽东一生中以"诗言志",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不但在当代诗人中堪称独领风骚,就是与历史上的众多诗词名家相比也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以下摘录了七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诗词,表现了伟大领袖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所做的词。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志向的诗化总结,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毛泽东经常洗冷水浴,到湘江畅游,呼喊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表达出问鼎天下的气势。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作者描写了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而毛泽东后来解释到他当时的心情是沉郁的,当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围剿红军,红军仅剩3万人,又没有根据地可以依托,刚打下遵义又要放弃,下一步向何方转移还在考虑,作为统帅的毛泽东心情如何能不沉郁,所以《忆秦娥·娄山关》上半阙就显示出悲凉之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表露出一些山重水复、前景未卜的忧虑,这也是当时环境下沉郁心情的如实写照。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红军过了岷山后,人数从江西出发的8万人减少到8000人,进入陕甘高原,没有国民党追兵,毛泽东在《晋阳日报》上得知,在陕甘地区有刘志丹带领的红军,还存在一个由刘志丹领导的红色根据地,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曙光在前,“一张报纸定方向”,这个天大的喜讯使得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咏怀之作的一首词。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表现毛主席的心情有了轻快之感,又有“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胜利在望之心,彻底表明到达陕甘根据地已经指日可待,艰苦卓绝的长征即将结束,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1937年1月红军进驻延安,从此以后,毛泽东才结束了马背上的转战生活,有了为期10年的安定生活,毛泽东在延安的10年,主要忙于撰写理论著作,很少动笔写诗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949年。
此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纵观历史,透视现实,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战役、一场决战的成败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亿万人的命运。整篇诗作从艺术上再现了这一战略思想,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用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博大壮美的境界和山河风光;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毛泽东早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相互呼应,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选择。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0年6月,新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依然满怀希望,从而借梅花表达此时的心情。
在寒冬的风雪中,梅花傲然挺立,昂首“悬崖”,傲视“百丈冰”,誓不屈服。终于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而梅花却隐于花丛中,微微一笑。
毛主席的诗词中总是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能量,激励人一直努力向前。
毛泽东的诗词已超越的时空的界限,将同其精神万古长青。
毛泽东的诗词将永传华夏。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激励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兴我中华、爱我中华、保卫中华的爱国精神。
再次衷心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祝愿中国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