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的北非(四至五世纪罗马统治下的北非)
14世纪的北非(四至五世纪罗马统治下的北非)北非的红陶制品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模具的创新使用使形状和装饰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通常在灯的平顶或铁饼上发现的装饰质量证明了灯制造商的技能,以及外缘或肩部生产过程分几个阶段。装饰图案是使用较小的单个模具制作的,然后作为贴花添加到灯具的简单原型中。然后用装饰的灯制作两个石膏半模,一个下半模和一个上半模,然后可以批量生产多个副本。装饰图案根据灯的功能和受欢迎的口味而变化。殖民城市并入罗马帝国给广大地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城市化程度,特别是在西北非洲。这种快速的城市化水平对城镇经济产生了结构性影响,罗马城市的手工艺品生产与农业生产领域紧密相关。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她对西北非洲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蓬勃发展的贸易使西北非洲各省可以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增加手工艺的生产,使其成为高度有组织的城市中心。由于手工活动与城市在长途贸易网络中发挥的经济作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罗马城市都共享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模型城
曾经,罗马的雄鹰笼罩了地中海,在北非,无论是迦太基,还是努米底亚,无论是腓尼基人还是柏柏尔人。现在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又逢罗马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之后《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下,北非的居民已经高度的罗马化了,因此他们有了新的名字—非洲-罗马人。
1、北非在罗马帝国的经济地位
自北非被罗马征服后,非洲无疑成为了继意大利谷仓后的又一大粮仓。在非洲的大多数城镇的繁荣取决于农业。据一项估计,西北非洲被称为“帝国的粮仓”,每年生产100万吨谷物,其中四分之一用于出口。其他农作物包括豆类,无花果,葡萄和其他水果。到2世纪,橄榄油已成为谷物的出口商品。除了耕种奴隶以及捕获和运输外来野生动物外,主要生产和出口包括纺织品,大理石,葡萄酒,木材,牲畜,陶器(如非洲红滑)和羊毛。
迦太基城
殖民城市并入罗马帝国给广大地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城市化程度,特别是在西北非洲。这种快速的城市化水平对城镇经济产生了结构性影响,罗马城市的手工艺品生产与农业生产领域紧密相关。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她对西北非洲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蓬勃发展的贸易使西北非洲各省可以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增加手工艺的生产,使其成为高度有组织的城市中心。由于手工活动与城市在长途贸易网络中发挥的经济作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罗马城市都共享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模型城市的方面。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地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直到该镇的活力的很大一部分来自通过中间商向农村和国外地区的市场销售产品或进行贸易。随着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农业加工基础设施(如橄榄油和葡萄酒生产)发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手工业者的产量。这些产品的规模,质量和需求在罗马西北非洲达到了顶峰。
此外,北非地区还盛产红陶,西北非洲各省的地区遍布橄榄种植园和陶艺家的黏土,这导致了古罗马精美陶器的早期发展,尤其是非洲红陶“terra sigillata”餐具和黏土油灯的制造成为至关重要的产业。灯是罗马最常见的照明形式。它们被用于公共和私人照明,寺庙供奉,节日照明和严重物品。随着工艺的发展以及质量和工艺的提高,西北非洲的产品开始与意大利和希腊的型号相抗衡,并最终在功绩和需求上超过了它们。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模具的创新使用使形状和装饰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通常在灯的平顶或铁饼上发现的装饰质量证明了灯制造商的技能,以及外缘或肩部生产过程分几个阶段。装饰图案是使用较小的单个模具制作的,然后作为贴花添加到灯具的简单原型中。然后用装饰的灯制作两个石膏半模,一个下半模和一个上半模,然后可以批量生产多个副本。装饰图案根据灯的功能和受欢迎的口味而变化。
北非的红陶制品
后来,用手写笔将方形和圆形的华丽图案添加到肩膀上,此外还添加了棕榈树,小鱼,动物和花朵图案。铁饼被保留用于神,女神,神话人物,日常生活场景,色情场景和自然图像的常规场景。在西北非洲灯具的后期实例中,可以看出西北非洲后罗马社会强烈的基督教认同感,在这些实例中,诸如圣人,十字架和圣经人物等基督教形象的场景成为常见的话题。传统的神话符号也具有持久的流行性,可以追溯到西北非洲的布匿传统。在西北非洲,许多早期出土的灯具,特别是高品质的灯具,都在底座上刻有制造商的名称。由此观之,在罗马统治下的西北非洲,已经可以称为罗马帝国各省中数一数二的富庶地区了。
来自非洲的波塞冬像
2、阿格尼斯特运动和费尔姆起义
罗马在西北非洲的军事存在相对较小,在努米底亚和两个毛里塔尼亚省(毛里塔尼亚·斯提非尼亚和毛里塔尼亚·凯撒利亚)中约有28 000名士兵和辅助人员。从公元2世纪开始,这些驻军大多由当地居民来管理。大量讲拉丁语的人口在背景上是跨国的,与讲布匿和柏柏尔语的人共享西北非洲地区。帝国的直属部队开始从包括柏柏尔人在内的当地居民中撤出。
晚期帝国的地方划分
自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广泛传播后,又经历了历任罗马君主将其合法化和国家化,也使得处于帝国统治的西北非洲民众信仰更加复杂。此外,随着帝国发展,帝国西部的奴隶制度更加发达,在广大民众遭受压迫的同时,在此地的基督徒在原本便被斥为异端的“多那图斯派”中形成了更为激进的左翼分子即“阿格尼斯特派”(多那图斯派否认正统教会的权威,四世纪初,君士坦丁接纳罗马主教的意见,于阿尔勒宗教大会上谴责多那图斯派)。阿格尼斯特派更加仇视站在正统教会背后那些压迫他们的大地产者、奴隶主和官僚贵族。因此阿格尼斯特派逐渐成为了使西北非洲动乱的一大因素,并趁帝国混乱之际,纠集信徒叛乱。起义者洗劫罗马人的大庄园,焚烧奴隶名册和债券,杀死大庄园主和高利贷者。
起义发展迅速,席卷了整个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地区。罗马派重兵镇压,起义者英勇战斗。阿斯基多和法西尔先后战死。多那图斯主教继续领导起义。最后罗马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很多起义者被杀死,运动暂时受挫。起义也暂时陷入停滞。但是,这绝对不代表着阿格尼斯特运动的失败,它还催生了一场新的叛乱—费尔姆起义。
费尔姆本是瓦伦提尼安一世统治下的柏柏尔王子。是柏柏尔·朱巴莱尼王子努贝尔的儿子,努贝尔是一位强大的罗马军官,也是一位富有的基督徒。当努贝尓去世时,费尔姆杀死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扎姆马克,后者非法挪用了努贝尓的财产,并成为其父亲的继承人。四世纪中叶,费尔姆凭借着被罗马政府压迫的贫苦人民和阿格尼斯特残党的支持下掀起了在非洲的叛乱。起义军很快肆虐了毛里塔尼亚·凯撒利亚各个重要城市。而正如阿格尼斯特的前辈一样,费尔姆同样无法抗衡还未显颓势的帝国,瓦伦提尼安派遣时任大法官的狄奥多西伯爵(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生父)在373年春天,前往非洲,并成功领导了反对毛里塔尼亚·凯撒利亚叛军的运动。之后,他率领军队进入毛里塔尼亚·斯提非尼亚时,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374年,狄奥多西修斯再次入侵毛里塔尼亚·斯提非尼亚,这次他更加成功,击败了叛军并追杀费尔姆,费尔姆迅速获得柏柏尔部落的支持,寄希望借助努米迪亚沙漠难以捉摸的地形进行持久的游击战。然而,狄奥多西乌斯迅速而成功地进行了战争,带着一支轻装步兵的列队进军沙漠,并在所有先后投降给罗马人的情况下,迫使费尔姆从一个部落逃到另一个部落。最终,伊萨芬家族之王伊格玛森,是由于恐惧而将费尔姆交还给罗马人的。然而,费尔姆在狄奥多西斯无法将他保全性命之前设法勒死了自己,大规模的起义最终也失败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格尼斯特派就此屈服,他们依旧利用着沙漠的地形展开游击,成为了让罗马人除了在高卢的巴高达运动之外又多了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肃清的反抗势力。
3、吉尔多战争
吉尔多是极其富有并享有盛名的摩尔人贵族努贝尔的儿子。在罗马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统治期间,努贝尔的去世导致儿子之间的继承纠纷,而吉尔多的兄弟费尔姆在暗杀了他的兄弟扎姆马克之后取得了继承权。随后费尔姆举兵叛乱,不久叛乱被制止。(上文提到(公元373-374)),但北非依旧动荡不安。
数年后(公元386年),狄奥多西一世皇帝决定任命安德鲁的兄弟吉尔多,用以安抚北非各地,因为吉尔多在费尔姆叛乱期间为罗马人进行了忠诚而勇敢的战斗,因此被狄奥多西授予了伯爵的头衔,期望其可以使非洲各省尽快恢复稳定。吉尔多本人也利用这自己摩尔人(指的是毛里柏柏尔人)贵族和罗马官职来不断扩大自己在北非的影响。不久,狄奥多西病逝,帝国交给了其两个儿子,在两个皇帝的辖区划分中,埃及自然而然的归属于东部帝国。失去了埃及,西部帝国自然而然的只能依靠西北非洲四省和意大利谷仓供应粮草。吉尔多本人横征暴敛,滥用职权,并且在冷河会战时洞若观火,使得狄奥多西皇帝不再信任,幸运的是,狄奥多西病逝了,掌握西部帝国的霍诺留年纪不大,吉尔多虽然躲过了惩罚,但依旧忌惮已经成为罗马帝国最高军事统帅的斯提里科。因此,吉尔多叛乱也仅仅需要一根导火索。
果然,两个皇帝之间的不睦最终使得吉尔多成为了东部帝国遏制西部帝国的一颗棋子,东部帝国的宦官尤特罗庇乌斯的支持下,吉尔多宣布效忠东部帝国,举兵自立。这样吉尔多不仅避免了可能到来的惩罚,还可以向东部皇帝阿卡狄乌斯献媚,以此获得更稳固的地位。在西部帝国,斯提里科也在阻止吉尔多叛变,但当得知此事后,利用北非人民对吉尔多的不满,使元老院确认了吉尔多构成叛国罪,并宣布其为国家公敌,宣布撤销其在非洲的统治权。同时,斯提里科任命吉尔多的兄弟,同样是摩尔人的马凯西泽尔和五千名从高卢野战军中抽调的军队和部分意大利御驾野战军(包括著名的赫拉克勒斯重步兵)前往北非平叛。
赫拉克勒斯重步兵
登陆北非后,马凯西泽尔面对着的数量远庞大自己的叛军,这些叛军有些是来自非洲的罗马驻军,有些则是来自于盖图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雇佣兵,叛军共计有七万人之多。但戏剧性的一幕是,马凯西泽尔抓到了一个非洲军团的掌旗官,当他拒绝投降时,马凯西泽尔用剑看向他的手臂,掌旗官手中的鹰旗也落下了。这让非洲的罗马叛军误以为这是投降的信号,随后,在前线的非洲军团的掌旗官都降下了自己的鹰旗,早已经对吉尔多心怀不满的士兵们立刻加入马凯西泽尔麾下反对吉尔多,并开始呼喊其新的指挥官的名字。剩下的柏柏尔雇佣兵惊讶于非洲罗马军队的不忠,但自知已经不是马凯西泽尔的对手便纷纷逃离战场。几乎兵不血刃就取得胜利的马凯西泽尔收复了北非,他的兄弟吉尔多则试图乘坐小船逃跑,希望可以逃到东部帝国以求得庇护。然而不利的海风将吉尔多吹回了塔布拉卡港,这里的居民一是因为吉尔多的暴政痛恨吉尔多,一方面希望活捉吉尔多向西部帝国表明忠诚,吉尔多自知大势已去,为了避免惩罚和百姓报复,自杀身亡。
努贝尔的又一个儿子倒在了罗马的权威之下,在吉尔多死后不久,由于马凯西泽尔的胜利遭到其他将领的嫉妒,在斯提里科等人密谋下,马凯西泽尔在返回米兰的途中失足落水被淹死了。从这以后,北非似乎又一次回到了平静,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5、赫拉克利安努斯叛乱
狄奥多西于395年去世,死前,他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交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交给次子霍诺留,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尽管罗马之前分裂过很多次,但是这次之后,再也没有统一。狄奥多西又令出身蛮族的大将斯提里科辅佐两个儿子,希望他们同心协力。然而,两人不仅不团结,反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随着小皇帝霍诺留日益年长,斯提里科逐渐成为了霍诺留的一块心病,关于斯提里科和霍诺留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都已经提到在此不再赘述。斯提里科被捕后不久,霍诺留下令处死斯提里科,而行刑者便是这次要提到的赫拉克利安努斯。
罗马帝国的分裂
关于赫拉克利安努斯如何成为的非洲野战军伯爵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奥罗修斯的记载,赫拉克利安努斯接替的是被非洲人民杀死的伯爵约翰;二是来自卓西姆斯的记载,接替的是受斯提里科牵连而被处死的斯提里科的妹夫巴西安纳鲁斯的职位。
起初,当西哥特人肆虐意大利时,赫拉克利安努斯仍忠诚于霍诺留,为了反对西哥特人拥立伪皇帝阿塔罗斯,下令严格控制非洲港口,以限制对罗马的谷物供应,使得罗马陷入了饥荒。阿塔罗斯作为一个西哥特人拥立的傀儡无法在没有得到西哥特人允许的情况下征服北非,因此阿塔罗斯派遣康斯坦斯游说赫拉克利安努斯或煽动北非省份叛乱。赫拉克利安努斯处死了康斯坦斯,并将从特使身上没收的贿金尽数送往拉文纳霍诺留皇帝处。而阿拉里克在劫掠意大利时本想前往北非进攻赫拉克利安努斯,并派出军队前往试探,而赫拉克利安努斯得到霍诺留的宽容法令,赦免了在当地的多那图斯派,使得北非民心归附,最终击溃了前来进犯的叛军。
随着赫拉克利安努斯在北非的日渐稳固,面对这早已经烽烟四起的西部帝国,渐渐轻视空有帝位的霍诺留。终于在女婿萨比努斯的煽动下,赫拉克利安努斯背叛霍诺留并宣布自己为奥古斯都。随后断绝了对意大利的粮食供应,接下来赫拉克利安努斯率领舰队打算登陆意大利。作为回应,霍诺留宣布赫拉克利安努斯等人为国家公敌,并在拉文纳下旨,将赫拉克利安努斯判处死刑。
413年,赫拉克里安努斯带着一支庞大的军队抵达意大利与霍诺留作战,但他被击败并被杀害。至于他的死亡,有两个版本:据一些记载,赫拉克利亚纳斯抵达意大利并向罗马进军,但他被马里努斯击败,只身逃离军队,逃到了迦太基,于3月7日被处死。另一些记载则是,赫拉克里亚努斯在乌特库卢姆(也许是翁布里亚的奥里库鲁姆)被击败。(位于罗马和拉文纳之间),赫拉克利安努斯的5万多人死被歼灭,赫拉克利安努斯逃往迦太基,在那里,霍诺留派遣使节的将他处死在Memoria神庙中。赫拉克里安努斯的女婿萨比努斯逃往君士坦丁堡,但后来被遣送回国,然后被放逐。
从这以后,北非再度恢复了对意大利的粮草供应,并且承担了西部帝国大部分的经济压力,但是,平静总是短暂的,北非将会迎来新的统治者。
6、博尼法齐斯叛乱和汪达尔王国的建立
博尼法齐斯于413年首次以君士坦丁三世麾下将军的身份出现,在那里他在马西利亚击败了入侵高卢的西哥特王阿陶鲁夫。据称,他投掷了武器并亲自打伤了哥特王。后来这十年,其与圣奥古斯丁讨论了神学问题结下友谊。在422年,他被召回拉文纳的宫廷,在那里他娶了柏尔姆杜斯的哥特血统的女儿为妻子,并继承了其父亲的布切里亚骑兵(拉丁语意思是“吃饼干的”来表示其待遇之高,成员来自罗马、哥特、匈人、波斯各种血统的士兵中组成的最优秀的骑兵部队,作为将领的将领卫队存在)。博尼法齐斯和卡斯提努斯随后准备在西班牙发起对付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的战役,但是博尼法齐斯的部队从未到来,因为自从成立以来,这两个指挥官一直在不断争吵。太后加拉·普拉西迪亚试图阻止卡斯提努斯在他之前获得昔日斯提里科的职位,结果卡斯提努斯试图将博尼法齐斯撤职。博尼法齐斯回到北非,在那里他获得了非洲的指挥权。在可疑的情况下,继续了他对毛里部落的战役。皇帝去世后,约安尼斯被卡斯蒂纳斯在424拥立为皇帝,在北非的博尼法齐斯则切断粮食供应作为其反对约安尼斯的回应,以此显示出他对普拉奇迪亚和狄奥多西二世的支持。最终,霍诺留的外甥瓦伦提尼安三世成为西方皇帝。为了表示对瓦伦提尼安三世的支持,博尼法齐斯恢复了谷物装运到罗马,新皇帝也授予博尼法齐斯“domesticus”的职位。
阿非利加伯爵博尼法齐斯
427年,博尼法齐斯被普拉西迪亚召回拉文纳,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博尼法齐斯拒绝返回拉文纳并被腓力克斯指控企图在罗马非洲组建自己的帝国。腓力克斯是普拉西狄亚的坚定支持者,他同时也受狄奥多西二世的任命,担任西帝国的大元帅(拉丁文:magister utriusque militiae,英语:master ofsoldiers)。作为应对,普拉西狄亚命令腓力克斯派一支军队去非洲保护重要的行省。腓力克斯派部将马沃提乌斯和加里奥率军讨伐博尼费斯,讨伐军还得到萨诺斯及其麾下的匈人同盟军的支援,这三人的军队把博尼费斯围困在迦太基城。但这三人的军队起了内讧,匈人和他们的罗马同盟军开始互相攻杀,萨诺斯也在此期间自尽,围城就这么结束了。败阵的消息传到拉文纳后,菲利克斯又派西格维尔特乌斯率军讨伐博尼费斯,当时后者已经带领哥特同盟军在北非打了两年的仗。西格维尔特乌斯打下了迦太基城,但博尼费斯和他的哥特卫队前往努米底亚继续抗争。为了保证部下对博尼费斯个人的忠诚,他在努米底亚纵兵劫掠。博尼费斯让他的女儿在阿里乌教派受洗,为此他和希波的好友奥古斯丁大吵了一架。429年,普拉西狄亚派特使去见博尼费斯,因为她了解到后者当初曾收到一封伪造的信,信上说如果被召回拉文纳就被削权,所以后者对召回一事不相应。一个叫达吕斯的人被派去促成博尼费斯和西格维尔特乌斯进行谈判,最终二人达成和解。博尼费斯再一次成为普拉西狄亚的支持者,并开始着手面对汪达尔人的威胁。
受匈人入侵影响,日耳曼人中的苏维汇人(以前讲过的阿勒曼尼人就是苏维汇人的一支),汪达尔人,还有东欧的阿兰人也纷纷涌入罗马。5世纪初因匈人袭扰,他们越过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他们又一路劫掠,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这些地区后来被阿拉伯人称为“安达卢西亚”(意为汪达尔人的土地)但时隔不久,西哥特人又夺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使汪达尔人不得不退守西班牙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汪达尔人很可能是被博尼法齐斯邀请到非洲的。即便,没有博尼法齐斯,汪达尔人也早已经对北非的富庶垂涎三尺了。汪达尔人曾穿过罗马的丁吉斯(Tingis,今摩洛哥丹吉尔),当地的一块石碑铭刻道,429年阿尔塔瓦(Altava,古城名,地点靠近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受到了“野蛮人”的伤害,这是在汪达尔人穿越非洲期间发生的事情。最初,汪达尔人被达吕斯打败,这个达吕斯就是曾经促成博尼费斯和西格维尔特乌斯进行谈判的达吕斯。但不久后,达吕斯被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打败。430年,博尼法齐斯率领罗马非洲驻军在哥特同盟军的支援下迎战盖塞里克,但被后者在卡拉马城(Calama,今阿尔及利亚盖勒马)附近打败,博尼费斯率军退往希波雷吉乌斯(Hippo Regius,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省内)。 430年5,6月间,盖塞里克包围了希坡雷吉乌斯,希波的奥古斯丁于431年8月28日死于围城期间。经过14个月的僵持,盖塞里克因为缺乏给养不得不撤了围城。这时狄奥多西二世派阿斯帕率军增援非洲,博尼法齐斯出城与阿斯帕汇合。博尼法齐斯与阿斯帕二人协力又跟盖塞里克打了一仗,但再次失败。从此以后,汪达尔人在北非如入无人之境,又得到了早已经不满帝国政策的阿格尼斯特残党的支持,最终迦太基被攻占,罗马人在北非的统治宣告结束。
汪达尔人
汪达尔王盖塞里克
汪达尔王国
后记
汪达尔人占领前夜的罗马非洲,在东西分治后却显得格为重要,西部帝国的非洲各省成为了西部帝国的重要粮食产地和税收来源,非洲的供给直接影响着西部帝国是否处于饥荒之中,当汪达尔人占领北非后,对西部帝国的打击远远超过了割据在西班牙和高卢的蛮族国家和罗马军阀,北非不被收复,那么西部帝国的崩溃已经是时间问题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吉尔多、还是赫拉克利安努斯,还是博尼法齐斯,其叛乱的原因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并没有拒绝罗马的权威而非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个土皇帝。但当汪达尔人取得统治权后,这一切才发生改变。
(芝兰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