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系列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之食之美)
食系列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之食之美)家乡有一种豆奶,叫虎鹿豆奶,是地方品牌,产于一个叫虎鹿的地方,所以豆奶名字就叫虎鹿豆奶。这种豆奶一种陪伴着我长大,从6 7岁记事开始,虎鹿豆奶就走入我的生活。一到夏天,感觉每家每户都会买这个品牌的豆奶。小时候,这种豆奶3毛钱一包,冰过的是5毛钱一包。那时,家里还没有冰箱,花5毛钱,买一包冰过的豆奶,就已经很满足了。虎鹿豆奶是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现在在上海工作,但是,夏天,每次回家,都会买一些虎鹿豆奶,带到上海,因为别的地方买不到。我很喜欢喝这个虎鹿豆奶,觉得甘甜可口。可是,给朋友喝,朋友却觉得很一般。我想,应该是因为这个豆奶是我们从小喝到大的,有许多记忆在里面,所以觉得更好喝,觉得和别的豆奶都不一样。有时候觉得某样东西好吃,不只是味觉上好吃,而是有很多记忆在里面。与大家聊一聊我记忆中的“山珍海味”吧。谈到新竹城隍庙的贡丸、米粉,不晓得大家脑海里会不会也想到很多很多你在世界各地小吃的记忆?可
作者:弘丹
作者原创投稿发表,欢迎转发与转载!
食物总是和记忆相关的。蒋勋的《品味四讲》书中,第一篇就是介绍“食之美”,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生活美学里入门时提到与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食物——吃,可能特别是小吃。
“吃”真的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乱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难讲究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去参观画廊、听音乐会、看表演就已经有美了,我觉得美还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讲究一下自己的吃。
谈到新竹城隍庙的贡丸、米粉,不晓得大家脑海里会不会也想到很多很多你在世界各地小吃的记忆?可能是某一个小镇的猪脚,你会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跑去品尝,因为那里有好几代的传统,可以将猪脚做出别家没有的特殊质感出来。或者是某个地方用大火爆炒的鳝鱼意面,或者是见到到可能只加一点点调味料的那种担仔面:坐在小小的矮凳上,吃那样小小一碗,完全不是为了吃饱的目的。
看这段文字时,我也会浮现起脑海中关于吃的记忆,发现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食物。
正如,蒋勋在文中写道:我们对食物的记忆非常奇特,你会发现一般人所讲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记忆。有时候你怀念的,却是一碟小小的青菜。
有时候觉得某样东西好吃,不只是味觉上好吃,而是有很多记忆在里面。与大家聊一聊我记忆中的“山珍海味”吧。
家乡有一种豆奶,叫虎鹿豆奶,是地方品牌,产于一个叫虎鹿的地方,所以豆奶名字就叫虎鹿豆奶。这种豆奶一种陪伴着我长大,从6 7岁记事开始,虎鹿豆奶就走入我的生活。一到夏天,感觉每家每户都会买这个品牌的豆奶。小时候,这种豆奶3毛钱一包,冰过的是5毛钱一包。那时,家里还没有冰箱,花5毛钱,买一包冰过的豆奶,就已经很满足了。虎鹿豆奶是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现在在上海工作,但是,夏天,每次回家,都会买一些虎鹿豆奶,带到上海,因为别的地方买不到。我很喜欢喝这个虎鹿豆奶,觉得甘甜可口。可是,给朋友喝,朋友却觉得很一般。我想,应该是因为这个豆奶是我们从小喝到大的,有许多记忆在里面,所以觉得更好喝,觉得和别的豆奶都不一样。
在农村,自家的门前都会种点蔬菜。夏天最可口的蔬菜就是黄瓜了。小时候,黄瓜可以当水果吃。把黄瓜的皮刨掉,用勺子把里面的瓤挖掉一些,放入白糖,中间就会渗出好多黄瓜汁。还有一种吃法,把黄瓜剃成丝,放到大碗里,加入白糖,静置一会,就会渗出黄瓜汁,就制成了一碗爽口的黄瓜饮品。在还没有很多饮料和冰棍的时代,这样的黄瓜制品就是夏日必备的自制饮品。
记忆中,自己特别喜欢吃一个菜,应该叫“清炒番薯茎”。把番薯的叶子拿回家,折下嫩嫩的茎,剥去包在外面的皮。因为茎很细,没法用工具,只能用手一点点剥,所以每次做这道菜总是要费很长的功夫。将这些嫩茎炒着吃。嫩茎很脆,觉得很美味。但是,却不常吃到,因为这道菜前面的准备时间很长,尤其是把嫩茎的皮剥去的过程需要很久。感觉这道菜得十五六年没有吃到过了,但我一直很怀念这道菜。现在,很少有人把番薯叶子的茎作为蔬菜来吃的吧。所以,在菜市场也不常看到。
特别喜欢吃家里的螺蛳。小时候,大家都是自己去“摸螺蛳”。“摸”这个词,很形象,因为螺蛳在池塘里,大人们头在水面上,用脚去感受螺蛳,然后用手一把抓起。记忆中,好像我自己也是去摸过螺蛳的。如果家里有自制的工具,可以用来铲螺蛳。大家会到村里跟有工具的人家借一下工具,然后去池塘或者水库,铲螺蛳。小时候,池塘还是挺干净的,所以池塘里的螺蛳还能吃。现在,池塘都变得很脏了,也再没有人去摸螺蛳了。还有,大家也懒得自己弄了,直接买着方便。
我们家的孩子都喜欢吃螺蛳。每次回家,爸爸都会买螺蛳回来,做给我们吃。浙江人吃螺蛳很有一套,用嘴一吸,螺蛳肉就出来,然后,一咬,把螺蛳的屁股肉留在壳里。吃一个螺蛳很快,一吸就出来,而且我们也很享受“吸”的乐趣。螺蛳的肉很少,但我们却很喜欢吃。我见过北方的同学吃螺蛳,感觉他们好笨,吸半天也吸不出螺蛳肉,还要用牙签。然后,也不知道把螺蛳的屁股肉留在壳里,反而整个都吃下去。我在一旁哈哈大笑,觉得他们实在笨拙得可爱。对我们浙江人来说,用牙签吃螺蛳,那就品味不到吃螺蛳的乐趣了。
摘莲子。小时候,小孩子都自己玩,一到暑假,等着莲子成熟的时候,就成群结队得去摘莲子。乡下有很多荷塘,每到夏天,亭亭玉立的荷花点缀在成片的荷叶中,特别漂亮。现在,每次看到荷塘总是很亲切,会想起小时候摘莲子或荷花的情景。暑假里,也没什么事情,大家就会去摘莲子。在荷塘边上的莲子,就两个小伙伴合作,一个拉住对方的手往后仰,一个尽量伸长胳膊往前摘莲子。两个人互相拉着,防止摘莲子的小伙伴掉到水里。看到荷花开得漂亮,也会摘几朵荷花,带回家,插到瓶子里,给家里增添一点美感。特别喜欢闻荷叶的清香,每次走到荷塘边,都要大力得深呼吸,将荷叶的清香吸入。沁人心脾,讲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荷叶也可用来包裹一些菜,比如家里卖的羊肉,都会用荷叶包着。我们当地独特的点心-糖洋也是用荷叶包着的。
说到糖洋(百度百科:糖饧(xíng):永康、义乌、东阳、磐安方言音叫糖洋、糖泱等,是浙江永康、义乌、东阳、磐安汉族传统小吃,属于夏季甜品。),想到当地好些特色小吃,都是独有的,外面买不到的。甚至名称也只有当地的方言,每次向外地的朋友介绍家里的美食时,总是想不到合适的普通话里的词语来表达。因为在家里,一直都是方言来说这些美食,所以,也不知道这种食物的普通话应该怎么讲。但是,东阳人就会很默契,回忆起这些美食,直流口水。
讲到了家乡独特的小吃,馋得我口水直流。我准备接下来写一系列家乡小吃的生活美学文章,让大家了解下我们当地的美食,大家记得关注哦。
作者简介:笔名弘丹,蒋勋美学粉丝。通过每日写作,品味生活之美。作者创建了“笔耕不辍”公众号,并且发起“百日写作”活动。初衷是:希望更多人加入每日写作的行列。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笔耕不辍。如果你想开启写作之旅,欢迎关注弘丹的笔耕不辍,wewriter。
蒋勋美学粉丝团
以布道之心传播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