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那个把深情写到了极致的男人(无情的人最多情-元稹简史)
元稹那个把深情写到了极致的男人(无情的人最多情-元稹简史)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此时的元稹,已是监察御史,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先是岳父韦夏卿逝世,然后又有四个孩子相继夭折。接二连三的打击,摧毁了韦丛的身体。二十七岁时,正当花季的韦丛,竟撒手西去。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
简介:元稹8岁丧父,15岁两经擢第,4次被贬,44岁当宰相,3个月即被罢。
先后与崔莺莺、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薛涛、刘采春相爱,娶妻2次,纳妾1次。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元稹家族久居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义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为歧州参军,祖父元悱官至南顿县丞,父亲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八岁那年父亲元宽因病去世,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元稹上学的担子。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天资聪颖的元稹不负母亲厚望,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京城。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8品。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此时的元稹,已是监察御史,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先是岳父韦夏卿逝世,然后又有四个孩子相继夭折。接二连三的打击,摧毁了韦丛的身体。二十七岁时,正当花季的韦丛,竟撒手西去。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
《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薛涛,唐朝第一美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知音律,工诗词,红得发紫,朋友里不是杜牧、白居易,就是王建、刘禹锡。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这样的美女加才女,元稹自然十分仰慕。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果然,俩人一见面,薛涛当即为元稹的风流倜傥所倾倒,元稹也瞬间被薛涛的风雅美丽所征服。百分百的一对才子佳人,薛涛怎么可能不爱上他,怎么可能不爱上她一直在梦想中渴求的那种心心相印的爱情;而元稹也没法不对这么一个美好的女人动心,也没法不对真正的“沧海水”、“巫山云”动情。对于这份得之不易的爱情,他们只恨相见太晚,只想加倍享用。这对融化在爱的热流中的恋人“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在爱情的温柔乡里恣肆缠绵了三个多月。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由于两人年龄悬殊过大,三十一岁的元稹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十一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于是薛涛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三十三岁的元稹,身瘦腹胀,疾病缠身,除了应付公务,还要照料幼女,处境十分窘迫。在好朋友李景俭的张罗下,元稹纳了当地女子安仙嫔为妾。两人相互照应,生活才有了起色。三年后,元稹赴淅川面见好友,当时安氏正在病中,元稹以为无甚大碍,况且与人有约在先,“不敢私废”,只得匆忙前往。元和九年秋,安仙嫔在江陵府给元稹留下一个孩子后病逝,外出归来却与安氏阴阳两隔。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三年,二度丧偶,元稹哭得捶胸顿足。
元和十年(815年),三十六岁的元稹再贬通州(今四川达州),身体和经济状况,都大不如前。在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相当于今省长)权德舆做媒关照下,续娶大家闺秀裴淑为妻。欢迎宴会期间,和上次在川时遇见薛涛一样,元稹和裴淑也是一见钟情,顷刻倾心,并立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婚姻。此后元稹以养病为名,在兴元府 “乐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满了三个月后才动身返回通州。或许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元稹的这一任妻子,又是贤惠无比。勤劳,善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元稹,以及韦丛的女儿和安氏的儿子。尤其可贵的是,裴淑本就是“河东才女”,茶前饭后,还能与元稹诗文唱和,自娱自乐。元稹的后半生,起起落落,很是不顺。裴淑始终不离不弃,生活上照料,精神上鼓励,元稹倍感欣喜。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元稹第三次被贬职,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任刺史,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段浪漫情史。刘采春,不仅能演能唱能跳,最难得的是还能写诗,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位。当时在大江之南、吴越一带红极一时,只要刘采春的歌声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目睹刘采春的风采,聆听刘采春的歌声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目睹了时年二十五岁的刘采春风姿妙曼的迷人风采,勾起了自己当年遇见薛涛时的那种惊羡。发表了篇声情并茂的评论文章,文章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刘采春是梨园中的佼佼者,懂得投桃报李的潜规则,更何况他风流俊雅、满腹经纶、官职不小,连半推半就的姿态都不做,一头便扎进了元稹的怀抱。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省去诸多中间环节,直接进入蜜月期!后来元稹得寸进尺,花一大笔钱,从梨园买断了刘采春,纳其为妾。这段情事在唐代人范摅的《云溪友议》一书中做了记载:“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咏虽不及(薛)涛,而华容莫之比也。”元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刘采春美貌的倾心,他自己也承认“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对男人而言,未见好才如好色者也,这是颠扑不破,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真理!本来,元稹已经跟薛涛商定,要接她过来重温旧情,因为刘采春的出现,薛涛苦等无果,干脆脱下红裙,遁入空门。共同生活七年后,他时来运转升官回京,又扔下刘采春不闻不管。心灰意冷的刘采春,无颜面对夫君,竟然投河自尽。
《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元稹四贬武昌,任鄂州刺史。第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公馆去世,年仅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