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四十岁:不被外界所干扰所诱惑,做自己的事。三十岁自立:钱没有前途重要,找到自己的方向。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的时候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六十岁时一些冒犯我的话,我也能听得进去了;七十岁,我已经能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越出规矩。解读: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的语录体典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部《论语》传扬了两千多年,经典中的经典,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宝典。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2岁,葬于孔林。孔子的家谱一直延续至今70余代,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3岁时丧父,15岁志于学,17岁丧母,19岁结婚,20岁生一子,字伯鱼,30岁退出仕途,找到了人生方向,开始收徒施教,51岁当上大司寇,68岁孔子师徒颠沛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鲁国,用晚年时间整理出古籍“六经”,因《乐经》失传现只剩下五经《诗经》《尚书》《礼经》《周易》《春秋》。孔子一生身通六艺,热爱教学,一生坚定信念,有理想,一生仁乐主义,坦荡泰然。

道德修养之一“天命”篇,其实“天命”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志向。就是找到自己的归属,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倾尽余生,这种天命已经超越个人,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任重而道远。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2)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的时候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六十岁时一些冒犯我的话,我也能听得进去了;七十岁,我已经能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越出规矩。

解读:

三十岁自立:钱没有前途重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四十岁:不被外界所干扰所诱惑,做自己的事。

五十知天命:不违天命,与自己和解,内心安宁。

六十岁:不争辩,不吵架。

七十岁:遵照内心去生活。

2、”愿闻子(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想听一听孔子的志向”。孔子答:“(我的志向是)希望让年老的人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两种翻译不同,另一种解释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解读:这几句话表现了孔子以仁信对待所有人的志向,显出他广大的胸怀。可以作为人们生活的志向和修养的目标,也可以作为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具体要求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夫子十二个字,说出了人生重要的四个理性方向。根据大道而立志的人这样人生的格局才够大,依据德而执守这样就有了人生的底线,归于仁道而不违背,这样人生才称得上是君子,以六种艺能为涵养之境,多学科全面发展,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3)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献(文学经典)、德行(品德行为)、尽忠(忠诚尽责)、诚信(诚实守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解读:这四项修炼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学习文学经典代表着智慧才识,修炼仁德行为代表着人的道德修为,做事尽忠尽责代表着为政处世、为人真诚守信代表着高尚的人格修养,“文”“行”“忠”“信”也应是我们每个人修炼的目标。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解读:这句话形容目标、志向的重要性,坚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努力拼搏。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计划,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解读: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人能谋虑深远,思考成熟,就会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弊,也就能让忧患之事不得接近。有远大的目标,有周祥的计划,有当下的行动。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4)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解读:“博学而笃志”就是说要通过广泛地学习,使自己的志向凝聚起来,厚实起来,不能让自己的志向如同薄纸一样不堪一击,只有博学之后,才知道笃志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需要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要“切问而近思”。我们心里有没有疑惑,有没有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思”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多深度思考、解决那些当下的问题,我们才能够知道“仁在其中矣。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解读: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儒家所说的“行仁”的使命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解读:人生三知:“知命”、“知礼”、“知言”为立身处世之本,所谓“命”,就是常说的天命、命运。而知命就是认识天命或命运,就是找到自己的归属,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倾尽余生,与其说是命,其实不如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志向。

孔子宣传的“礼”是自然的、发自真性情、率真、质朴的、,是人与人交往的中庸之礼,是人文素养,是一种社会秩序。孔子认为那些不合乎人情、巧言令色、谄媚的都不是礼。不懂得礼的教化,又如何懂人情世故,如何为人处世呢。

所谓“知言”,就是领会对方的真实意思,才能真正了解对方。要想清楚理解别人说的话,一要善于听,二要善于看,三要善于思考。其实也就是察言观色,揣摩心意,摸透对方的心思。知其言而明其为人。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道德修养之)(5)

下一篇《论语》道德修养之二“修学”篇—终生成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