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流辞典电子版(国民国语8.1字源)
汉字源流辞典电子版(国民国语8.1字源)六国文字统一,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从此有了统一的体系。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原本每个国度的文字都不相同,造成了交流方面的困难,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命李斯统一了六国文字。2、益,上从口,下像颈脉的纹理(又或为人之胡须)。为“嗌”的本字,本义即咽喉。(亦有学者认为是指事字)★ 车同轨,书同文战国时代,诸侯国分分合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而后秦国统一六国,形成天下大统的局面。
字源:“嗌”、“溢”合“益”
8.1字源
今天我们看到的“益”字有两个来源:
★ 1、益,会意字。初文像皿中有水(以水滴之形表示),会水满外溢之意,是“溢”的本字。引申为增多、富足、益处、更加等义,并成为其常用义,故又加“水”表示其本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呼风唤雨的世纪》: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益,上从口,下像颈脉的纹理(又或为人之胡须)。为“嗌”的本字,本义即咽喉。(亦有学者认为是指事字)
★ 车同轨,书同文
战国时代,诸侯国分分合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而后秦国统一六国,形成天下大统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原本每个国度的文字都不相同,造成了交流方面的困难,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命李斯统一了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统一,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对文化的传播发展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从此有了统一的体系。
虽然秦统一文字后六国的文字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史书典籍、遗留文物上窥见其迹,今天就带大家欣赏一下秦统一前,六国的文字。
齐国文字独树一帜,受“邹鲁之风”影响熏陶,齐国与鲁国的文字都比较方方正正。
邹、鲁是战国时期位于今山东省的两个小国,地理位置优越,靠海而生,是孔孟的故里。儒学兴起之地。
生长在辽阔的海域位置,受儒学风气的熏陶,人们的写字风格也趋向大气方正之风。而齐国也是出于今山东省的位置,与邹鲁毗邻,其文化和文字都受其影响。
楚国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一带,即今湖南、湖北区域。靠山而居。楚国的文字看起来气势浑厚 规整 略显波折。就如连绵不断的山峰一般。
由于楚人最先发明毛笔 这不仅使帛书、竹简的出现成为可能 也推动了字体本身的演进。1954年在长沙一座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了兔毛制作的毛笔实物。毛笔写字 较之以往的刀刻 轻松灵便 因而推动了字体的革新。
燕国文字则明显带有甲骨文风格的遗存。燕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北的一个诸侯国。但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齐国、晋国等中原大国落后。文字也是沿袭最原始的甲骨文之样,稍有变动,无大的改革。
晋系文字包含了赵、魏、韩三国文字,晋国所使用的文字多见于甲骨、青铜器、陶器和货币等材料上,其中以春秋时的作品最为常见。从山西洪洞出土的春秋晚期甲骨中的文字笔画纤细,与殷墟发现的商朝甲骨文的字体不同,而和春秋战国时的青铜文接近。一字多型,笔画相对简单。
秦统一中原后,各国合并,文字的异样却让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受到阻碍,经济发展也深受影响。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也许在当时始皇帝只是为了统治需要,却对今天的文化发展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文化的传播有了有效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进展就在这些文字中娓娓道来。
〇 日就月将
先生问:根据本期所学知识,请问上图中右下角的字是哪个字?
A.巿 B.市 C.不
〇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