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周企何(1911-1988),四川成都人。5岁入“太洪班”学艺,9岁登台。1926年入成都“三庆会”,习文武小生。倒嗓后学丑。曾受名丑唐荫甫指点,并得唐广体传授,精于婆子丑、烟子丑和褶子丑。他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曾向京、汉、昆、楚、豫等剧种艺术家学习。他还热爱书画,以画会友,与画界名流张大千交厚。表演中周企何善于运用夸张的动作传达细腻的感情,并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见长。讲口注意韵律,吐字清晰,且能寓庄于谐,幽默机趣。擅演剧目有《迎贤店》、《秋江》、《请医》、《投庄遇美》《做文章》等。所演《秋江》与《迎贤店》,已先后拍成舞台艺术片。陈书舫(1924-1996),女,河北辛集县人。出身梨园世家,父母皆京剧演员,幼习京剧,后拜月中红(老旦)为师,改习川剧。曾先后参师阳友鹤、杨云风,学闺门旦。13岁时经川剧名丑周企何介绍加入川剧社班“三庆会”,在悦来茶园出演《桂花亭》和《梅龙镇》,一炮而红。因

剧情

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相爱,被姑母发觉,乃被逼赴科。妙常欲送行被阻,复追至秋江渡口,知潘已去,遂雇舟追赶。艄翁察觉到妙常心情急切,故意作玩,实则相助,驾船为其赶潘,成全二人爱意。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1)

赏析

《秋江》是川剧《玉簪记》之一折,本于明代高濂所作传奇《玉簪记》,由《追别》出演变而来,在人物、说白、唱词、表演等方面都对原本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增强了民间性和喜剧性,深受观众喜爱。

川剧本中,剧中人物只取陈姑与老艄翁两人。千里川江、流急滩险,陈姑心情急切,雇舟追赶潘郎。艄翁参透了陈姑心迹,故意调侃,实则相助,终究小船追上大船,达成了二人爱的愿望。多情秀丽的陈姑与老迈风趣的艄翁相得益彰,凭借传统戏曲虚拟、写意的特长,呈现出人在船上、船行水中、载歌载舞的优美图画,堪称经典。

在旧社会的川剧舞台上,陈妙常曾被处理成一个淫奔下贱的女人,剧中的老艄翁也被视为乘人之危、尽情勒索的老流氓,从而整折戏的意义都遭到歪曲。陈书舫在“戏改”上没少下工夫。她从人物处境着手,揣摩陈妙常的内心活动,认为青灯木鱼是对女性的压迫,陈妙常能够冲破道教的束缚,是很不简单的。她恰如其分地掌握了角色柔中有刚、敢于大胆追赶情人的性格,因而塑造出的陈妙常有着表面羞涩却内心执著的性格。因其对爱情执著追求,此折戏才耐看。追舟途中,陈妙常一面怨观主“将一对凤凰两分开”,一面又怨潘郎“做事大不该”怨观主是真怨,怨潘郎则是假怨。潘郎你为何“别奴赴帝台”?昨夜禅堂怎生不讲呢?川江风浪又惹起了离愁别绪,“冷清清潘郎今何在”?陈妙常因爱而生的抱怨于是转化成对潘必正的牵挂,相思之情也随之而来,“郎去也,何时再来”啊?看水中鸳鸯成双成对,“我与潘郎,怎比得鸳鸯鸟,一双双,一对对,飞入在浪里、永不离”呢?寥寥几句唱词,勾画出妙常期望冲破束缚、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她的理想纯朴而又真挚,大胆而又热烈,所以她追赶潘郎,“追”得急切,“追”得执著。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2)

而作为一十九岁的妙龄少女,陈妙常又有着天真、质朴、羞涩的一面,因此老艄翁故意与她“作作玩”,使得此折戏颇为好看。周企何饰演的老艄翁,很好地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朴实而又风趣。一见陈姑,他并不是认不出来她是出家人,却故意开她的玩笑:“嘿嘿,我道何人,原来是刺笆林的斑鸠哩。”而当陈姑表示要追赶前面相公的船急欲上船时,艄公早已参透了陈妙常急切追赶潘郎的心境,却仍旧故意调侃:“哎,莫忙。你与那位相公有亲?”答曰“无亲。”“有故?”又答“非故。”“非亲非故你赶他则甚?我们乃是朋…”船篷?”“不是。”“风篷?”“不是。”“啊,天要下雨,你叫老汉戴顶斗篷?”一番盘问妙常无奈,含羞地说:“不是,不是,我们乃是朋友啊”。好不容易要上船,老艄翁又拿“船钱”寻起开心,从三钱加到六钱又加到九钱,硬说陈妙常的钱“遭虫打了”。而当船慢慢撑开,由停水搭向流水,刚刚一搭到流水要开船的时候,老艄翁又开起玩笑:“我们这个秋江河要开船啦,还要说个四言八句。”陈姑哪里顾得上“四言八句”,就说:“艄翁,你请啊!”艄翁却不管她,“嘿嘿!我就来说个风雨嘛!”同时回头去望一望陈姑,当时就唱起来了:“雨打船篷风又来,顺风摆浪把船开,秋风吹得黄叶落,姑姑…!”他一边喊着“号子”,一边耍身段,表示船在江中所遇的风浪。当一开船一走动,为表现船行远水、急水等不同的环境,周企何除了身段表演之外,都要语言:“嘿,坐稳当”;“嘿,不要动,不要动!”他边招呼,边以不同的动作与陈书舫的表演相配合,两人一起一伏,充满了诗情画意。

为了处理好“船”和“浪”的关系,表现出行舟江上、载歌载舞的意境,陈书舫也下了不少工夫。她特意向阳友鹤学习了脚上的“揉功”,这种“揉功”既像风摆杨柳,又像手推石磨,“揉”得自然,水袖和蚊帚的配合也就水到渠成,河中行船颠簸的意境则全出。不仅如此,她还将川剧旦角的诸多表演程式用到人物塑造上。如跑圆场、磨步、碎步、趱趱步及水袖、蚊帚等都紧密结合陈妙常特定的心情突出一个“追”字。她还在原有的身段程式的基础上加人了许多舞动作,当老躺翁故意调侃她迟迟不让她上船时,为了表现陈妙常的急切陈书舫就用了一段舞蹈化的处理,甩水袖与要蚊帚相结合,动作轻快,曼妙,非常逼真地勾画出了陈妙常活泼而又天真的少女性格。而跑圆场趱趟步等则表现了她急行快走,心情急切的感觉既生动又形象。

这折戏里,陈妙常的热情、真挚、急于追赶情郎的焦急,与老艄翁乐于助人、胸有成竹、诙谐幽默的情趣相互映衬,意趣相生。再加上特有的川江“号子”,把观众带入了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唯美意境之中,构成一幅绝美的川江图画。情、景、声、色、物、我相互交融,感人至深。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3)

主演

陈书舫(1924-1996),女,河北辛集县人。出身梨园世家,父母皆京剧演员,幼习京剧,后拜月中红(老旦)为师,改习川剧。曾先后参师阳友鹤、杨云风,学闺门旦。13岁时经川剧名丑周企何介绍加入川剧社班“三庆会”,在悦来茶园出演《桂花亭》和《梅龙镇》,一炮而红。因长期与“三庆会”名小生萧楷臣配戏,得其教海,17岁始反串小生。她还曾一度演出净角戏。表演含蓄优美、细腻传神、演人演情、善于把握人物内心活动;唱腔明快清爽,真假嗓运用自如,注重唱出感情。擅演《玉簪记》、《柳荫记》、《杜十娘》等旦角戏及《下游庵》《赏夏》、《送行》等小生戏。1952年以《柳荫记》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川剧哪个折子戏最好(折子戏赏析第四十三出)(4)

周企何(1911-1988),四川成都人。5岁入“太洪班”学艺,9岁登台。1926年入成都“三庆会”,习文武小生。倒嗓后学丑。曾受名丑唐荫甫指点,并得唐广体传授,精于婆子丑、烟子丑和褶子丑。他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曾向京、汉、昆、楚、豫等剧种艺术家学习。他还热爱书画,以画会友,与画界名流张大千交厚。表演中周企何善于运用夸张的动作传达细腻的感情,并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见长。讲口注意韵律,吐字清晰,且能寓庄于谐,幽默机趣。擅演剧目有《迎贤店》、《秋江》、《请医》、《投庄遇美》《做文章》等。所演《秋江》与《迎贤店》,已先后拍成舞台艺术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