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大戏场景(西北老家看大戏)
西北农村大戏场景(西北老家看大戏)看官,您不妨跟我走一遭,听一听,看一看!因为我们余家峡的戏在方圆几十里都是有名气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唱出了余家峡人自己的特色!“你们余家峡人都会唱戏啊!”曹师看我笑着说。除了曹师,常常有人好奇的问我:“你们那么个小村庄,听说每年都是要唱大戏的?”然后又自己补一句“余家峡出人才!”难怪别人好奇的问,这问中其实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同时又有几许羡慕和向往!
走,到余家峡看戏去
文/余婕 编辑/刘漂亮
门房老曹老远喊我“余老师,你们村那个在元龙当过书记的老余(曹师喊名字)还唱戏吗?”
“唱的。”
“你们余家峡人都会唱戏啊!”曹师看我笑着说。
除了曹师,常常有人好奇的问我:“你们那么个小村庄,听说每年都是要唱大戏的?”然后又自己补一句“余家峡出人才!”
难怪别人好奇的问,这问中其实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同时又有几许羡慕和向往!
因为我们余家峡的戏在方圆几十里都是有名气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唱出了余家峡人自己的特色!
看官,您不妨跟我走一遭,听一听,看一看!
咱余家峡,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面朝渭河,河对面就是繁忙的陇海线,可是河上没有架桥,通往渭南火车站的路就遥远了许多!背靠着山,养活人的土地都在北山上,唯一通往外面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交通的闭塞,没有隔断咱余家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造就了咱余家峡人的独特生活情趣!
那就是自娱自乐!
解放前,余家峡人就有自己的戏班子。那时候唱的是皮影戏,逢年或庙会都要唱。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生活虽然贫穷,可日子因为有一年一度的皮影戏,过得却是岁月饱满!人们的心里是有期盼的。
唱皮影戏的先辈们走了,生活好起来了,现代戏的剧团沿袭老一辈的爱好情趣,理所当然的成立起来了。记忆中,我们村大队里那些现代戏道具有几大箱子呢!劳动之余,夜晚点着马灯排练革命样板戏,是七十年代革命的具体表现!咱们余家峡人总能与时代同步,懂得与时俱进!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可是传承咱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那是理所当然。于是,我们村的秦腔剧团成立了,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服装道具筹备工作!
昂贵的戏服、戏帽,…各种的道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怎么办呢?
我说看官,不是都说“余家峡出人才吗”,一点也没错。
那些在外干公事的人一商量,扯来了白棉布,买来了水彩(广告)颜料,大学教授大笔一挥,描龙画凤,龙飞凤舞;仙鹤飘逸,麒麟雄霸,补子等级一目了然,文武官员,分列两排,挂在大队院里绷紧的绳子上,鲜艳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动物,惹得小孩子们在衣服下面钻过来钻过去,比过年还要高兴,“画家”拿着画笔,看过来看过去,审视着自己的杰作,微微露出笑来!
靴子帽饰这一边,巧婆婆,俊媳妇,飞针走线忙得欢,凤冠霞帔,青衣短褐,件件得体!
一边在赶制服装道具,一边在曲目排练。吃完晚饭,大人小孩,早早的来到学校院子看排戏。这排戏也是热闹非凡,老人小孩,媳妇姑娘,嫂子大妈。老把式带着新徒弟,细磨精敲,一招一式都力求做到表达到位,热闹了贫穷的岁月,点亮了乡夜晚村。
终于,孩子们盼来了年!大人们辛苦了一冬月杰作将要登台展示了!
按传统习俗,正月初一白天都要去给亲戚拜年,晚上八点戏准时开演。
早早的,孩子们已经搬好凳子,老远就听到孩子们在喊“唱大戏,过大年”。
不一会儿,大人们也陆续入场,布景挂起来了,舞台灯光亮得晃眼,鼓乐手各就各位,试弦调琴,蓄势待发。
演员出场了,生旦净末丑,,唱人间真善美,弃世人假恶丑!一方小舞台,一个小山村,演绎了人生百态,倾诉了追求理想!
看官,你可能要问我了:“这有什么?和别地不是一样吗?”是啊,的确和其他地方一样!那特色在哪里呢?
您没有看出来吗?这演员不是父子就是父女,或是夫妻,弟兄姊妹,一家人齐上阵同台竞演。他们中的人大部分都是干公事的人: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工人…凡是能唱的都来唱,各显身手,虽非专业,绝对有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难怪了曹师问我“那做党委书记”的老余还唱戏吗,那时候,没有电视的岁月,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余家峡看戏!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载体,还满足了周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而今,余家峡不再是偏僻的小村庄,宽阔笔直的大马路从门前通过,咱余家峡人的大戏依然唱得很红火,退休在家的像老余一样的“书记”还是戏迷,登台表演不比后生差,老当益壮。最主要的是,咱余家峡人的与时俱进精神值得一赞,新农村新气象。唱大戏,继承传统文化;乒乓球赛,发扬国威;跳广场舞,歌颂盛世家园!
看官,我想你一定听醉了吧,你也看的眼花缭乱了吧!
您说,咱余家峡人唱戏是不是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您是不是有“走,到余家峡看戏去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