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除夕还有最后一天了吗(除夕就这么过去了)
离除夕还有最后一天了吗(除夕就这么过去了)尽管前一晚因兴奋常常很晚睡不着,但一大早,只要象征着过年序曲的早饭鞭炮一响,孩子们就像上了弦的闹钟⏰,骨碌碌爬起,奔向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女孩额外还有新发饰,记得是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头花和缠辫子的绸布条,一个个排在大人面前,等着被插满头,出来的女孩子,肯定个个蔟新,花枝招展。年味最高潮自然是除夕这一天。小时候过年在奶奶家,那是东北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大河静静流淌,人家大概百十户。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准备过年了。扫尘、拆洗被褥;蒸一锅一锅的馒头,包一屉一屉的饺子,放室外冻实,然后储存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一口大缸里,这意味着一个正月不用准备主食了。讲究的人家还可能用石灰把墙刷刷大白。年关越近,事情越多。小年前后,养猪的人家开始杀猪了,在那时这可不是件低调的事。亲朋好友、左右邻居都会请去帮忙凑热闹,有帮忙摁猪的,有烧火的,有坐在火坑上抽烟喝茶唠家常的……热闹的人群中再穿插十个八个嬉闹的孩子
除夕,就这么过去了。
春联春晚年夜饭,看似热闹非凡红红火火,实则悄无声息。
看着女儿蜷在沙发上,一眼春晚,一眼手机,偶尔再静静地翻会闲书,和平时无异,我感慨遗憾且无能为力……试想,30年过后,到了妈妈的岁数,她还会记得过的这个“年”吗?
这点,我比女儿幸运多了,一把年龄了,小时候那种年味,却仿佛还清晰闻得到……
小时候过年在奶奶家,那是东北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一条大河静静流淌,人家大概百十户。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准备过年了。扫尘、拆洗被褥;蒸一锅一锅的馒头,包一屉一屉的饺子,放室外冻实,然后储存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一口大缸里,这意味着一个正月不用准备主食了。讲究的人家还可能用石灰把墙刷刷大白。
年关越近,事情越多。小年前后,养猪的人家开始杀猪了,在那时这可不是件低调的事。亲朋好友、左右邻居都会请去帮忙凑热闹,有帮忙摁猪的,有烧火的,有坐在火坑上抽烟喝茶唠家常的……热闹的人群中再穿插十个八个嬉闹的孩子,那场景,好不热闹!(现在回想起来,辛苦养了一年的猪,那一顿饭,肯定就没了半只,多淳朴的乡亲啊!)
年味最高潮自然是除夕这一天。
尽管前一晚因兴奋常常很晚睡不着,但一大早,只要象征着过年序曲的早饭鞭炮一响,孩子们就像上了弦的闹钟⏰,骨碌碌爬起,奔向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女孩额外还有新发饰,记得是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头花和缠辫子的绸布条,一个个排在大人面前,等着被插满头,出来的女孩子,肯定个个蔟新,花枝招展。
男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会以闪电的速度冲向垂涎已久的鞭炮,早早地把白天可以放的“小鞭”细细瓜分 (那个年代,整挂鞭炮放是件很奢侈的事 一般就是除夕3顿饭3挂,初一2挂,元宵节1挂),那不是件易事,要把一大挂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还要小心不能把小小的引信拆断 ,会变成哑炮,如果拆炮的人偶尔失误,孩子们总会发出啧啧的遗憾声……
早饭后,女人们就开始欣喜地忙碌下午的年饭,男人则会到附近山上,砍一根又高又直的杆子扛回,稳稳地立在院子中央 ,再从房子里扯出一根长长的电线,然后挂上准备好的大红灯笼,只等夜色降临,打开开关观赏那一片艳红了。
早早架完灯杆的,也没空闲着,还要准备晚上家家必备的冰灯。
步骤:取一只上宽下窄的铁皮桶,注4/5水,拿到零下40°左右的室外,半小时左右的功夫取回,记得时间要拿捏好,早了厚度不够易碎,晚了里外全部冻实也不行,要刚好外部轮廓冻实,中心层还一片水汪汪,然后倒掉水,插上蜡烛,置于院落各处,晚上和红灯笼一起点亮。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午的年饭终于开始了!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凡是能想到的基本就能见到,那叫一个丰盛!
爸爸兄弟6个围坐在曾祖母、祖母身旁,姑姑婶婶们一桌,我们小孩子一桌,整整二十多口人,大快朵颐吧!盼这顿饭好多天了,清汤寡水的肚子早就等不及了!席间不时有人发着感慨,说这到红烧肉最地道,那条鱼简直绝了,鸡鸭鱼肉的,要是天天能过这种日子,干啥都值了!
年饭结束时,夜幕也降临了,孩子跟在大人后面,把灯笼挑起,冰灯点亮,在厚厚白雪映衬下,院子里一片银白的光亮。
房间里,除了瓜子花生糖果外,平常难得一见的冻梨冻柿子也用大盆装着端上了桌,那阵势让人莫名地兴奋。为软化冻货方便吃,冻梨盆里也放上水,想吃时,捞出一个,先敲掉外层厚厚的冰层,甩一甩水珠,一口咬下去,又酸又甜又拔牙,不禁张开嘴巴,倒吸一口凉气。
夜晚是大人娱乐和家常的时间。
左邻右舍聚集一起,打麻将的,玩牌的,家家院门房门永远是不锁的 ,无需敲门,即开即入,随来随走,无人介怀。
这个时间也是我们给老人拜年的时候,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跪在曾祖母面前磕头,我们也有样学样,然后激动地收下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小心翼翼地收好。(哪像现在的孩子,滴地一声红包到账,没个万八千的,都不舍得给你一个表情,最多来一句“谢谢”,透着一股心不在焉的礼貌。)
除夕的夜晚更是属于孩子们的。
天刚一黑,我们就会缠着大人做手提的小灯。就是取一个普通的玻璃罐头瓶,在瓶口绑上细铁丝或细绳,可以提溜,再插上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的螺旋状彩色小蜡烛,一个简易小灯笼就完成了,好处是不像纸灯笼那么易燃易坏,不足是不小心撞击会碎裂,而且蜡烛不易粘牢,一跑就灭,一跑就倒,要时时护着小心着。
即使这样,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快乐,一群孩子,提着灯笼,笑着闹着,雪地里跑跑,在旁边公路上撒撒欢儿,没有大人来找 ,没有陌生人,路上也几乎见不到一辆车,安全得很。
玩腻了,就开始家家户户地游荡,“灯笼小队”出这家进那家,如入无人之境。每到之处,都会有瓜子糖果款待,所以收集那些五彩斑斓的糖纸成了那物资匮乏色彩单调时代很多女孩的爱好,糖纸太美了,透明的,荧光的,简洁的,华丽的……成了一段美好时光的印记。
年夜饺子是除夕的最高潮!
总会恰到好处地在子夜十分,在鞭炮齐鸣中,在刚好饥肠辘辘时,饺子热腾腾端上桌,肯定还会毫无悬念地配几个小菜。小点的孩子已经困了睡了,妈妈们会尽力唤醒,不希望自己孩子错过这顿有特殊意义的饺子,哪怕孩子只吃一口,也算迎新了,也意味着一个好的开始了。
旧年最后一顿饭新年第一顿饭就在这交替时刻,在人们互相祝愿声中接近尾声,没有电视屏幕,没有春晚,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人们的目光都是相互朝向,热情真诚满足写在脸上挂在眉梢。也许有些疲惫,也许有些困倦,然而,这些却正好能让人沉沉睡去,一夜好梦,新年醒来定会神清气爽!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想除夕饺子后睡一觉,可不是那么简单,地方小人太多,当地除夕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家人不能分开,不能各回各家,那么,谦让了太老的太小的外加酒醉的,两铺大火坑上位置已所剩不多,抢位就成了当务之急。如果动作太慢,很有可能趴桌子了。
就这样,一大早醒来,满大炕横七竖八都是人,旁边换了几拨人轮番睡觉早已无从知晓,总之想插个脚都难!
拥挤中呈现的亲密热闹,从此也成了小时候过年的一种清晰记忆……这场景已经永远不在了,时光已逝,物非人非。但曾经的年味,却永远保留了下来,成为一辈子的记忆。
如今的除夕,更容易当作假期,可以饕餮大餐,可以浪漫旅行,可以心灵充电,唯独,缺了什么最重要的,那种缺失,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着。
好吧,跨年一不小心没跨好,留在了过去。只是,再好的从前,也是过往。
都市多年,很多回味很多喜爱已经学会在内心坚守。过去是回不去的,但可以保留向往与回味,用一颗不拘束的心点亮疫情期间的新春,然后2022,一如既往,坚定向前!
(图片是一个朋友在东北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