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味觉的一碗面(唤醒清晨你沉睡的味蕾)
点燃味觉的一碗面(唤醒清晨你沉睡的味蕾)无面不早起。胃里有货,心中总才安稳。那是穿过身体的悸动,有着安慰灵魂的作用。实则心智之养。美味与坚守徜徉在油盐酱醋之间;情怀与思念凝聚在锅碗瓢盆之中。
中国人爱吃面是出了名的,无论南北西东,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碗独具特色的面条,融入了当地的风味,或温婉,或浓烈;或花哨,或清爽,让出门在外的游子们将它挂在嘴边,藏在心头,魂牵梦萦,难以释怀。
日出之食,
万千滋味。
表象口腹之欲,
实则心智之养。
美味与坚守徜徉在油盐酱醋之间;
情怀与思念凝聚在锅碗瓢盆之中。
那是穿过身体的悸动,有着安慰灵魂的作用。
无面不早起。胃里有货,心中总才安稳。
在朋友安利过无数次后,小编终于决定去冯爷家,一探私房面的究竟。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冯白两道,他就是江湖侠义之士尊称的“冯爷”。热心肠的冯爷,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并获得了较多荣誉。比如:
遂宁“十佳”外宣大v(官方);
遂宁市第二届“好网民”(官方);
遂宁“十大名菜”组委会特聘本土唯一大众评委(官方);
遂宁“十大名宴”组委会特聘大众评委(官方);
遂宁美食创意大赛评审团副团长(官方);
遂宁第一、二、三届(四川首届)网络春晚海选现场评委;
遂宁少儿才艺大赛评委(官方);
遂宁船山区扶残助残“爱心大使”(官方);
被网友戏谑为:社区文艺骨干、乡村级段子手、中年妇女之友。
听说、听说,仅仅是听说,当年在冯爷那里参师的几个年轻人,开了家一百多平米的“冯爷私房面”,一天卖过二千六百多碗面,创下了前无古人 ,后有不有来者,不得而知,只有静静的等消息……
以前,耳闻冯爷把吃私房面的地方叫“禅房”,其寓意为“静修居住之地”。
莅临,才知是“馋房”。是让你人未坐而口水直流。看得出主人以谐音取名号,是费了心思的。
美食何须山珍海味,只要有情义,就是人间至味。
下面,就听冯爷说说为什么喜欢吃面,讲讲为什么乐于做面的故事。
我是冯爷自述分割线
我是冯爷,一个为吃而降临世间的生物。
面,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自然也埋下了记忆的种子。
我,60年代出生于县城关镇铁货街九号(就是现在卖小龙虾、水产品、干鲜食品和牛羊肉的地方)。
那时,还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根本没有这些食物进行交易。
那个时代,我们读书都是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我五岁多一点,没有读幼儿园,就开始发萌读小学了。
记得大约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在国营酿造厂“打烂仗”(做零时工)的海椒街一车间,主要生产白菜豆腐乳,调整工作岗位,安排到了现在的兴隆街的二车间,主要生产酱油、麸醋的地方。
家境贫寒,祖上无官,又无臂膀子,只有就读于师资力量相对有限的长乐街小学。相距这三个地方,步行都在十分钟之内;又特别是兴隆街,如果是跑步,只要三分半钟。
就是这三分半钟,事后竞把我炼成了就读遂宁中学初中部连续三年100米、400米的中、短跑冠军。这是后话,暂且不表,今天只说面,只说那个年代口水跟到梭的面。
那时的产业工人,没有机械作业,全靠肩挑、背扛、手提,属于超重体力劳动。生产酱油和麸醋,其程序从拌料、压坯、蒸煮、储存、发酵,靠的是一铁铲,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全部是人力而为。繁重体力劳动下的工人,每天上午十点,准时要打一次“幺台”,否则,在高湿度、高温环境下,人很快会虚脱。
那时的人,不管领导还是工人,没有心机,思想都比较纯净,单位领导也十分体恤工人,制定了“土”政策,那就是每上午十点休息一下并吃面,一碗素面价格在八分,单位补贴四分,自掏腰包四分。
面,是从相距两百步左右老兴街的“玉玲珑”小食店。他们的人用一个菠箕重起摞起,每天基本上大约十五碗左右,搁在架架车上推来的,掌握好了平衡也不会抛洒,但有时相汇于洋马儿、鸡公车、行人,也会淌洒一点点皮面的刨油。
面对美食的诱惑,以及不争气的肚皮,每天十点第二节课课间休息二十分钟的下课锣一敲,我象一支离弦之箭,左腾右拐用三分半钟能跑到厂门口,鼓起眼睛候着,看哪碗面油大臊子豌豆多几颗,而且面汤上面的刨油没抛洒的那一碗。
母爱,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话历朝历代定性都是正确的。所以,这在我母亲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每端上一碗面的时候,她总是说:幺儿,妈不饿,你吃你吃……长身体的我,好像也不会太客气,总是不推辞;总是狼吞虎咽;总是秋风扫落叶;总是把面汤中最后几颗耙豌豆拈得半颗不剩……最后,连面汤都没有剩一口。
一天、二天、三天……哪天?
直到有一天,工人李叔在厂大门口端面的时候,他吼着我并说:你娃儿头简直不懂事,是饿死投的生?你妈经常躲到喝凉水(写到此时,眼泪封目,哄人是你娃)。
从此,应该是我再也没有去吃面了,并有这样一个想法,长大了,要让母亲每顿都有面吃(确实从没有想过,也不敢想有回锅肉和肝腰合炒吃)。
因为当时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稀饭、红苕块块、红苕汤圆、包谷焅焅,从没奢望过吃干饭、吃肉、吃荤面。所以,下定决心,暗暗发誓,一定要母亲过上每顿吃一碗面的好日子,要让别人羡慕得跳铁货街我家对门的水井。
两年后,母亲因身体原因,没有再在酿造厂做临时工了,事后从其父亲口中得知,自从我不再去吃面,母亲也为了节约每碗面的四分钱,同时也放弃厂里补贴的四分钱,也从此工间休息的时候没有再要一碗面。
然后,母亲回到街道,担任了居民小组长,三年后调到四街办事处(现城东街道办事处)担任收发员兼“内卫”(其实就是发报纸、烧开水、接电话、开关大门)。直至七十岁告老还家,颐养天年。
俺娘曾说,面,曾是那个贫瘠年代最现实,最浓香爽口的美味(她大意是这样,这是我加工后的语言)。
那时的面,根本没有荤面一说,皆是素面,素得连一颗油腥腥都没有,哪有什么红油辣子、花椒面、鸡精、麻油、高汤。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有复合酱油(盐巴、豌豆豆豉、八角和水吃熬煮而成);也有些家庭智商高的儿女,托关系在医院整一瓶含有谷氨酸纳(现在味精的主要提取物)成分的药片(记不起名字了,反正吃了闹不死人),冲成粉末舀一小勺,再加上几颗耙豌豆,撬筷子尖尖这么一点猪油,那简直是神仙生活,端起一碗面,要走半条街,冷得冰欠了才吃得完。其目的在于让人眼红,让全街的大人细娃瞧得起,最亲近的小伙伴跟着屁股后面转,吃夹面是万不可能的,但可以得到两口面汤喝,也是十天半月有一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炫耀装B显摆。
随着时间推移,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慢慢的国营大餐厅也开始卖面了,并加一小勺豌豆;有时运气好,还有一角二的荤面吃了。所谓的荤面,就是做席桌剩下没用完的带皮猪肉的边角下脚料,切成颗粒用调料一煵,有盐有味,那吃上一碗,带来的满足足以打发生活的寡淡,那满足,如同深切的热恋。
这一段难忘的经历,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当时,我想了很多,觉得人生在世每天有这样一碗荤面吃一辈子,那就太满足了,真的是没有白来人世间走一趟。
很单纯的想法,一直左右着我的人生,养成至今改变不了的习性,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是秉承着这个知足常乐的心态,明天有什么好吃的,不去多想,来了再说;不来也没关系,绝对不会强求。
所以,前不久我写下了一篇杂文:
我一直认为,中国最后一代美食家,只能出自于我们60后。因为我们痛彻肺腑地饿过。
你们70后,虽然饿过,但不算久,很快迎来了改革开放,营养还算跟得上;而50后,虽然饿得更惨,但他们已进入暮年,消化道已经开始衰竭,要写也只能写饿殍遍地的落泪史。
至于80、90后,写美食都跟遛鸟似的,纯粹把玩,哪来食物与生命的焦灼之痛。
所以,惟有60后,60后,60后。我们都是饿死鬼投的胎。
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为什么喜欢吃面?一吃几十年,而且一日三餐都可以吃面(以前只要有油荤有盐味就行,到后来的2000年,还是要说味道、味型了)。
吃不伤、吃不腻,无面不欢,无面不爽,一天不吃一顿面,周身无力走不动路。
2012年,当我家庭丰衣足食,每天炒、蒸、炖、焖不再为每一天吃什么、怎么吃而犯愁,同时又有一分殷实的家底后,开始创立了“冯爷私房面”品牌。
那时,我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一直研究各种臊子到凌晨两三点。稍有空闲,就开始研究辣椒、花椒。
我从众多辣椒里研究出最适合当地人们胃口的辣椒:皮厚的、籽香的、提辣度的、提颜色的、提香味的……
我琢磨辣椒炒多久最香?哪个时间段味道最好?放多少个小时后色泽、口味会有什么变化?反反复复用不同温度炒、炕、煎……
我根据遂宁气候湿度和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椒也是如此,茂县的、汉源的花椒,凡是能买到的花椒,无一不是我的研究对象。
夜深人静,我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和它们的“灵魂”对话。
最终,研究出最适合做冯爷私房面的辣椒、花椒,基本上拿出一颗辣椒、一粒花椒,瞧一瞧,闻一闻,便大体知道它的麻辣度和产地。
曾有人告诉我,可以采用其他添加剂来降低成本,我说:“好料出好味。绝不放任何添加剂,要用最好的食材原料,做最地道的冯爷私房面。”
冯爷私房面,都是用上好的菜油、猪板油、鸡油综合而成炼制,冯爷私房面是不允许任何调料、香料、配料进入臊子和填入面碗的。如果存在,一是影响视觉观感;二是不能吃得酣畅淋漓;三是熬制久了会涩口。因而在炒料环节的油温、火候、时间掌控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汤底是脊梁,浇头是关键,红油是灵魂。七年多来,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化,我只做儿时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这就是冯爷私房面。
时过境迁,我大声并自豪地宣布:母亲,牛肉、肥肠、三鲜、杂酱臊子随便舀;笋尖、豌豆任意添;香菇、羊肚菌吃了又加。
这时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不太喜欢吃面了,而是稀粥素菜养身了。虽然母亲吃得不多了,但我骄傲,喜笑颜开,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当然,母亲在七十岁之前,鸡、鸭、鹅、鱼、肉、海鲜,母亲还是吃匀净了,也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生活得有盐有味而喜笑颜开。
想当年,金戈铁马呼风唤雨,旗下小弟百余众;
看今朝,做面求生惟命是从,堂前倌爷随使唤。
我一向认为美食是人间最持久的娱乐,需要志趣相同的人来一起参与、分享才快乐,“吃独食”总是少了一份热闹做作料。当一碗“裸”体面和一盘扇贝放在一起的时候,忘掉价格,只相信自己的味觉。
做面是我的爱好,
味道是我的追求,
进财是我的心声,
我巧取绝不豪夺。
如今,一碗牛肉面,让人浑身的血液涌动,一年四季,随时随地散发着它暖烈的气息,麻又辣的气味与心的渴望,对应得时日久长。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小时候那些记忆深处难忘的味道,想必你也有。
乖乖,醒了吗?来,吃面。啊,张嘴……
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辣不掩鲜,香而持久,醇而回味的冯爷私房面,会让你觉得:
面条长长,彼此牵挂。一夹面入口,麻辣鲜香。焦麻,充斥着味蕾;香辣,占据了天花板,就着腌好的青、红两色的菜头和萝卜,从舌尖到心里,味离胃更近了一步。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只想听着你吃面的吸溜声。吃好了才不会对周围张牙舞爪。
结束语
一句话总结:我为什么做面?答案就是,母亲仙逝已百日,这是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多了就啰嗦了,让人讨厌。
后记
人这辈子会遇到许多陪你吃饭的人;但很难遇到愿意为你煮一碗面的人;又特别是请你到家里为你煮一碗面的人。
不管你怎样想,至少他已经把你当成了铁朋友;对那些还带朋友的朋友来吃面,他对你释放出来更是充分尊重和信任了。
人有癖,可深交。以其有真性、真趣和真情。人活一世,总要有真正的所爱之事,不为名利,为纯粹喜爱。冯爷说了,欢迎大家来吃面,当然,前提是我们一定是朋友。你如果想吃私房面,不要钱的那种,那猛夺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吧。
P.S.本文经冯爷本人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免责
声明
来源:冯爷
编辑:匆匆 主编:静默 总编 :老鸭子
法律顾问:杨欣菱 [ 四川远阳律师事务所 ]
1、本平台部分源于网络转载的文章信息,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平台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本平台采用的部分非本平台原创的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可能因无法与版权者取得联系,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本平台凡标注原创、添加水印的均属于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并注明“稿件/图片来源:遂宁之窗”。
5、若文章为广告推广,文中观点仅代表商家观点,图片、视频、活动、产品等系商家提供,本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6、本平台使用的注册商标“万能的小窗”由四川大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