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北京散文集(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描写老北京散文集(北京为何如此迷人)《北平通信》中,废名想念北平,想念的是夏天的大雨,是雨中在郊外走路,雨一下子就下得那么大了,“城里马路岸上倒成了‘河’,雨过天晴小孩们都在那里‘蹚河’,也有虾蟆来叫一声两声了”,当然,他也想念那“天篷鱼缸石榴树”,那是北平人生活的寻常。沈从文的《北平印象和感想》写于1946年,是他在多年后重回北平后的感慨,文字中虽然写满了对北平现状的忧虑,但他还是惊讶于那成群白鸽,“敢在用蓝天作背景寒冷空气中自由飞翔”。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名篇,也是本书的第一篇。北平之于老舍意味着什么呢,“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因为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
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散文中的北京》序言
张莉
《散文中的北京》收录了27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从许地山、张恨水、郁达夫、郑振铎、王统照、老舍、俞平伯、废名、沈从文,到杨朔、林海音、汪曾祺、邓友梅、肖复兴、叶广芩、史铁生、刘一达、宁肯、彭程、祝勇、周晓枫、邱华栋、乔叶、袁凌、徐则臣、石一枫、侯磊。这些作品从《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上景山》《陶然亭的雪》,到《颐和园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王者之城》《我与地坛》《紫禁红》,其中既有北京的日常生活、北方风物,也有京味京腔,北京美食;既有烟火气十足、喧腾繁华的北京,也有四季分明、郁郁葱葱的北京。我希望此书能呈现北京百年风貌,呈现不同时代作家对于北京生活的书写和理解,能带领年轻作者和读者们一起领略不同作家书写北京的方法。
为什么要收录散文中的北京而非小说或其他文体呢?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这一文体的特殊性。它自由、日常、随性,是更能和时代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散文强调情感的真实、事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而正是对真实的强调,才使北京风貌得以在散文中更为真实地保存下来。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久远而切近的北京记忆,亦古亦今、不断变动的北京才得以文字中留存,也才能引起我们的共情。
为阅读方便,我把27篇散文分成了“北京的思与情”“北京的人与事”“北京城的风景”三部分。在我眼里,这些作品虽然起笔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着重地讲述了北京的美妙和难忘,讲述的是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散文是一种有情的写作。所谓有情,既指作品本身的情感性,同时也指的是写作动机。只有有情感,才可以对此人、此事、此物写下感悟。在“北京的思与情”里,呈现了作家们之于北京的深切情感。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名篇,也是本书的第一篇。北平之于老舍意味着什么呢,“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因为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美好是墙上的牵牛,是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是“雨后韭菜叶上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远在异乡想念北平的老舍先生,念起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场景,那些北京城里寻常的风物与微小构成了他真正长久的思念。
《北平通信》中,废名想念北平,想念的是夏天的大雨,是雨中在郊外走路,雨一下子就下得那么大了,“城里马路岸上倒成了‘河’,雨过天晴小孩们都在那里‘蹚河’,也有虾蟆来叫一声两声了”,当然,他也想念那“天篷鱼缸石榴树”,那是北平人生活的寻常。沈从文的《北平印象和感想》写于1946年,是他在多年后重回北平后的感慨,文字中虽然写满了对北平现状的忧虑,但他还是惊讶于那成群白鸽,“敢在用蓝天作背景寒冷空气中自由飞翔”。
林海音形容自己之于北平的情感是“苦念”。怎么能不苦念呢,“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她的回忆里盛满春天中山公园的芍药牡丹,“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在北海划船。秋天则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在北平的初冬里,朋友们围炉夜话后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也是她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与老舍、废名、沈从文、林海音不同,邓友梅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北京。“站在高处一看,北京城高楼林立,交通道立体交叉,霓虹灯五光十色,喷气机腾空入云,别是一番景象。不管你对旧北京外观的改变有多少怅惘,也不能不对新北京的建设者怀有敬意”。邱华栋笔下的北京,更是进入了加速度,“在这新旧交相混杂的文化气氛中,有更新的因子在这里创造新的文化。这是一座古筝与摇滚交相混杂的城市,这种节奏让老年人在立交桥下扭起了秧歌,让年轻人的肉体像带电一样在午夜狂跳迪斯科。这就是北京,它总想把你带到太阳出发的地方。”对于世纪初的人们而言,北京如同一个“梦想的培养基”,“适合各种梦想像植物和细菌那样的东西,在这样的培养基上茂盛地生长。”祝勇《王者之城》则带领我们在更久远的今昔之间游走,“安贞门、健德门,大都北城墙上的这两座高敞大门,如今也变成了北京10号地铁线上的站名。高峰时期的上班族们匆匆走出地铁站,抬头仰望空荡荡的天空,无暇去顾念这座大城的沧海桑田”。
在乔叶那里,新时代北京的美好在于“大城中的小时光”,“比如去人艺看话剧,去美术馆看展,去单位附近的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黄昏时分,我常会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绕着大剧院散几圈步,水面浅浅的人工湖里有一群野鸭子定居了似的在嬉戏,成了大剧院的一景。周围没有高楼,晴天时,巨幅的晚霞映着波光潋滟,绚丽如画。有时阴天欲雨,大朵大朵的乌云压在头顶,则是另一番雄浑壮阔。”看起来,侯磊带我们去看的是以往胡同生活的日常。备煤、蜂窝煤、摇煤球儿、笼火大法、封火、搪炉子、刷烟筒、土暖气,这些词几乎快从大部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虽然散文着重于胡同人家的家务,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几十年北京人民生活的“沧海桑田”。
“我晒到了北纬39度的阳光”
每个城市都是有气息有味道的,北京的味道是什么呢?我想,肯定是京味。想到京味,首先会想到京味文学,或者京味文化,也会想到胡同,想到北京话。关于北京的散文中,何为京味、何为北京滋味的文字构成了重要的部分。
……试读结束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2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望云而行:2021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带灯的人:2021年中国散文20家》《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我认出了风暴》等。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