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发展策略:由美日韩经验看我国产业升级前景
关于产业发展策略:由美日韩经验看我国产业升级前景第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线可同时借鉴日韩和美国。目前看中国的产业升级走日韩路线更为稳妥,逐步扩大中国在中高端制造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叠加国际形势较日韩转型期更为复杂,因此亦需参考美国路线,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政策端看,当前国内政策基调包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落实“双碳政策”以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二者结合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的转型方向是“消费大国叠加制造大国”。第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与结构调整并行,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无虞、国内滞胀风险有限。2021年我国人均GNI为12440.05美元,而世界银行最新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13205美元,两者差距极小,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有望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美日韩经验表明成为高收入国家期间对应L型增速换挡,我们发现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但也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规律:
第一,产业升级成效基本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各国研发投入方向有关。也就是说,这种产业升级的动力来自于原创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全球劳动生产效率的提振,我们注意到美日韩转型升级后研发占GDP比重稳定高于2%。由此推断,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未转型成功国家。
第二,经济进入L型底部后各国产业升级加快,但产业升级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换言之,即便进入L型底部,各国经济结构仍在发生变化,大概率与受教育程度持续上升和原创能力增强有关。
第三,不同的经济体的产业转型方式有别,但基本上都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选择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日韩则保留了各自的制造业优势,选择由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
三、中国转型需另辟蹊径:“消费国 制造国”
结合前文,美日韩的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内人口红利数量优势已不再,但仍可发挥质量优势。建议普及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延续质量优势;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这两点将有效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与结构调整并行,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无虞、国内滞胀风险有限。2021年我国人均GNI为12440.05美元,而世界银行最新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为13205美元,两者差距极小,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国有望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美日韩经验表明成为高收入国家期间对应L型增速换挡,我们发现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但也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表现为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且国内或可出台相应跨周期调节政策对冲相应风险。同时,前文指出美日韩成为高收入国家前后几年极易引发全球滞胀风险,鉴于我国产业链覆盖全面、对外依赖度偏低,且许多环节由线下搬到线上,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即便出现外部断供危机,我们在大多数领域仍可内部解决,因此未来几年国内滞胀风险或并不高,而欧盟、日本、韩国等国未来则存在滞胀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线可同时借鉴日韩和美国。目前看中国的产业升级走日韩路线更为稳妥,逐步扩大中国在中高端制造方面的优势,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叠加国际形势较日韩转型期更为复杂,因此亦需参考美国路线,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政策端看,当前国内政策基调包括: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落实“双碳政策”以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二者结合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的转型方向是“消费大国叠加制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