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一日游武夷山攻略图:全家游玩武夷山 上
冬季一日游武夷山攻略图:全家游玩武夷山 上“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出自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简单解释就是,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 宽敞的厅堂里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千字文》 里这句之前的两句是:“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克服自己的妄念,才能成为圣人。德行建立起来了, 声名自然会树立;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想来, 这才是摩崖石刻得以流传的更深层内涵所在。晒布岩
响声岩
响声岩在六曲溪南临水而立,与东侧的山峰相对, 形成一个喇叭形的穹谷,穹谷对面的北岸群峰环峙, 于是声音可以在穹谷和北岸峰壁之间往返回荡, 久久不息,响声岩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此处不仅有隐居武夷的明代兵部侍郎陈省所题的 “空谷传声”,还镌刻着南宋至清代的23处摩崖石刻,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 其中朱熹题刻的“逝者如斯”最为引人注目。石刻群中还有朱熹的《九曲棹歌·六曲》 及朱熹偕友遨游至此的两方纪游题刻。其中一方刻于淳熙二年(1175年),全文为:“何叔京、朱仲晦、 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这幅石刻与中外哲学史上著名的史诗级论辩“鹅湖之会”紧密相连, 此为出发前往鹅湖之前,朱熹偕同学友、 门生一起游览武夷山,勒石以纪胜。
此外,岩壁上还有宋儒蔡抗、 邹应龙和明儒湛若水的纪游题刻, 记载了宋明理学在武夷山传播的盛况,亦是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 的见证。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出自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简单解释就是,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 宽敞的厅堂里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千字文》 里这句之前的两句是:“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克服自己的妄念,才能成为圣人。德行建立起来了, 声名自然会树立;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
想来, 这才是摩崖石刻得以流传的更深层内涵所在。
晒布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