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最大的民俗活动(粤西有一个独有的节日叫年例)
粤西最大的民俗活动(粤西有一个独有的节日叫年例)年例年例
年例 年例 年例

年例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和年宵不同,茂名一带及邻近的湛江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
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茂名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
重视,
茂名的“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
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茂名市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
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习俗流程
方式
过去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或社稷、宗祠。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今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也有部分村庄只有一天,分为游照,摆照,照尾。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醮”。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所谓摆醮,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
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俗称“三
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摆醮活动多安
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6点放三响雷,菩萨出游巡村,十分热闹:放雷的、抬菩萨轿的、敲锣打鼓吹唢呐的、扛旗扛灯笼打大伞的、抬祭器和纸船、后面还跟着道士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贩,一队出巡。如果村子很大,队伍就很庞大,上千米不是问题,菩萨就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巡,道士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烧纸船。最好玩的是“送鬼”。一个道士先是一边在街上走一边念咒语之类的,然后拿来纸船,大喝一声:“请上船!”就意味着附近的鬼怪都挤上了这条纸船。紧接着,道士身后的吹喇叭的“呼啦”一声地吹响了喇叭,那道士似乎被吓着了一般,捧着那“船”,打着趔趄,惊惶地往河边跑去。到了河边,那道士就把这“船”往河里一扔,点着纸船,鬼怪就被烧死随“船”给漂走了。这便意味着这年这里的人们将不会受鬼怪的骚扰。直到送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菩萨巡游
“摆宗台”是菩萨巡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湛江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菩萨巡游”也叫“游神”,迎神的气氛越来越浓,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目光投向一个方向:菩萨正向他们冉冉走来。神是威武地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和尊敬;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地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唯有那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菩萨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
年例宴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
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
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
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客人都是不请自来的,屋主都会一概欢迎,越多也好,我记得我读中学时老是去抢同学来我家吃年例呢!
年例起源
来由之说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而年例宗教信仰广泛,它祭祀的神灵有道教的三官大帝,也有佛教的观音菩萨,本土的冼太夫人,社稷土地,康王以至祖宗、树神、鬼等等。三、元宵节是吃元宵,燃灯等,年例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在古时,年例注重于乡傩驱魔逐鬼仪式。四、年例盛行地区与古代俚人生活的区域相重叠,具独特的唯一性,是其它民系所没有的。元宵则地域广泛,是多民族的节日。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过了春节,茂名等地的年例也就陆续开始了。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叫“饭期”。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叫做年例,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 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游人或元宵 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 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说来源于“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这天晚上有观灯的风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观灯的情景,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也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日时间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