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该怎么练习(管乐练习中的文武之道)
管乐该怎么练习(管乐练习中的文武之道)对于刚开始学习管乐的孩子来说,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和时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现在的中小学管乐团,经常会上演令职业演奏家发憷的高难度作品,也自然要求孩子们保证每日高强度的练习。笔者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乐团中的佼佼者往往都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孩子,而迫于压力闷头长时间苦练的孩子有时候却表现平平,且都伴有号嘴压力的问题。职业演奏家和职业运动员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长期面对肌肉劳损。指挥家张国勇也曾在《音乐周报》发文谈及音乐家的职业病,在圈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对于铜管演奏家来说,最致命的劳损莫过于嘴部(脸部)肌肉。这部分敏感肌群受伤非常容易引起后续的神经损伤,从而迫使演奏家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演奏口型和其他演奏习惯。因此,管乐尤其是铜管乐演奏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健康的练习,以实现稳步提升,为此,可能需要更合理地把握练习的技巧:量和度。音乐家和运动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器乐演奏家既是音乐家,也是运动员。作为音乐
谢尔盖·纳卡里亚科夫
文 | 李锐
谢尔盖·纳卡里亚科夫(Sergei Nakariakov)是小号界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年少成名,被称为“炫技机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再加上持续不断地深入研习,纳卡里亚科夫演奏时的音乐张力也愈发彰显,如今,他成为更加全面的艺术家,也在世界各地收获了更多乐迷。
谈及纳卡里亚科夫的成功,很多管乐业内人士将其归结为天才加勤奋,然而本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勤奋过程中一个经常被你我忽略的事情:乐器练习中的文武之道。
音乐家和运动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器乐演奏家既是音乐家,也是运动员。作为音乐家,我们需要在不断研习中寻求自己内心的声音;作为运动员,我们需要建立与手中乐器的紧密联系,在演奏的过程中完成肢体间复杂且精妙的配合,从而把内心的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运动员学习新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在演奏家身上同样有着体现,演奏者在学习初期需要在老师引导下掌握各项技术动作,还要通过数万次甚至几十万次的重复练习逐渐形成肌肉记忆甚至是神经记忆,将肢体在演奏中的动作养成为下意识动作,无论演奏多么复杂的段落,都可以尽可能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表达音乐本身。近当代作品更是不断挑战演奏者的机能、速度、爆发力、控制力,甚至对肌肉携氧能力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也一直体现在管乐演奏发展史中。
职业演奏家和职业运动员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长期面对肌肉劳损。指挥家张国勇也曾在《音乐周报》发文谈及音乐家的职业病,在圈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对于铜管演奏家来说,最致命的劳损莫过于嘴部(脸部)肌肉。这部分敏感肌群受伤非常容易引起后续的神经损伤,从而迫使演奏家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演奏口型和其他演奏习惯。因此,管乐尤其是铜管乐演奏者需要尽可能做到健康的练习,以实现稳步提升,为此,可能需要更合理地把握练习的技巧:量和度。
对于刚开始学习管乐的孩子来说,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和时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现在的中小学管乐团,经常会上演令职业演奏家发憷的高难度作品,也自然要求孩子们保证每日高强度的练习。笔者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乐团中的佼佼者往往都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孩子,而迫于压力闷头长时间苦练的孩子有时候却表现平平,且都伴有号嘴压力的问题。
纳卡里亚科夫练习的秘密
我们回到纳卡里亚科夫的故事:年少勤奋练习,进步飞速的秘密是基于学号初期父亲科学且详尽的记录。在分析了小谢尔盖的全部练习情况后,父亲发现这一事实:
如果纳卡里亚科夫一次不间断地练习时间较久,疲劳状况就会随着练习加剧,专注力也会下降,且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才能有较好的状态进入下一段的练习。整体而言,单次练习时长太久反而会导致每日练习整体效率低下。如果缩短单次不间断练习的时间,在彻底疲劳之前就停止,那么不需要太久的恢复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
最终,“八分钟练习 八分钟休息”的循环练习周期成为那个时期最适合他练习的有张有弛的节奏,不仅不会导致受伤,而且还能让他在每段练习中都精力充沛,每日练习的整体效率也颇高。当然,在自身状态起伏时,练习与休息的比例会随之调整。
对于铜管演奏者来说,学习初期或面对较难的作品时,如果口型肌肉(embouchure)还没有足够强壮,就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迫使用过多的号嘴压力以完成演奏。嘴部肌肉会因为压力的持续性增加而产生血液循环不充分的情况,难以代谢肌肉工作时产生并积累的乳酸。长期疲劳会导致每次练习都过多使用号嘴压力,有时也会造成喉部、颈部的紧张,从而将演奏带入恶性循环。
相关话题
“休止”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从肌肉工作和代谢的角度,我们了解了“休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是不是说练习的时间,俗称“face time”的时间就要打对折?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练习目标吗?“休止”期间,我们应当做什么?
1.录音与回听
时常听自己演奏的录音,并做出正面的合理评价,是每个音乐家的必修课,虽然我们要么不屑于听自己的录音,要么没勇气来听。
我曾经在教学中多次做过这样的实验:请学生吹基本练习和音阶,并在演奏后做出自我评价。孩子们往往会说:刚才吹得还可以啊。而回听录音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呃……怎么这么不准!”
其实在演奏中,身处乐器两端的人原本听到声音传播的途径就不同,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会发现这个声音的音色跟说话时同步听到的音色是有差异的。演奏者更多地是通过骨骼和肌肉的传导听到自己的声音(当然也有部分空气传播),而演奏者以外的人,无论是老师、同事,还是观众,更多听到的都是经由空气传播的振动。这就造成了听觉上的主客观差异,有意识地培养客观听觉亦是所有音乐工作者都不可忽略的功课。
演奏时,演奏者往往更多关注主观听觉的感受,铜管演奏者在大音量演奏的时候更容易忽视客观听觉。录音和回听是非常有效的练习办法,有助于演奏者客观地面对自己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也让智能手机在我们的谱台上做一些靠谱的事情。当然,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练习伙伴进行练习和互评是更为理想的状态。
2.精神练习
另一项有效但常常被忽略的练习被称作精神练习(mental practice),也被称无乐器练习,就是在练习过程中不使用乐器,而是专注研读乐谱或歌唱的环节。这不仅可以缓解嘴部肌肉疲劳,更能让我们挖掘出作品深处的东西,同时让下一段练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莱斯大学小号教授芭芭拉·巴特勒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身体韵律,会让学生以舞蹈的形式把作品跳出来,这其实也是在调动身体所有肌肉形成对节奏的协同记忆。看似夸张,但很多同学在尝试后都觉得很有所得。
3.演奏与呼吸单项训练
2004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戴中晖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小号艺术周”,其中邀请了时任国际小号协会主席的杰夫·柏普尔(Jeff Peper)以及其所在的“新墨西哥铜管五重奏”。该重奏的长号演奏家黛布拉(Debra)在艺术周做了一个重要的分享,向管乐的同学们介绍了“呼吸健身房”(Breathing Gym)以及其在日常练习中的运用:
面对困难的片段或力量练习时,正常的演奏与单纯的呼吸训练交替练习,能确保演奏者有正确且积极的呼吸,并保证嘴唇肌肉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要限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程度较高的演奏者在练习时也需要不时地安排长时间的练习,以提升演奏耐力。费城交响乐团小号首席大卫·比尔格(David Bilger)在分享练习心得时讲:“有时候,我需要不间断地高强度练习至少一小时。交响乐团演奏家面对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品,需要具备持续高强度演奏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通过规律的训练得来的。”
不要期待明天就长高三十厘米,尽情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小口咬,慢慢嚼。于此,我们似乎也能够理解爵士乐巨擘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那句关于练琴的调侃了,“呃……说实话,我根本不喜欢练习……练多了嘴上就会有个小圈圈。我想,没有哪个漂亮女孩子会愿意跟嘴上有圈的男生约会吧。哈哈!”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