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梅县前世今生(黄梅县地名故事)

黄梅县前世今生(黄梅县地名故事)到了清代,孔垄又成了全县武备、旱、汛的八塘守备之一。"孔垄镇设塘兵五名,塘房官厅一间,住房三间,(种菜用的)西边隙地一块,(报警用的)烟墩三座,(观察敌情用的)了望楼一座。"全县唯有停前、孔垄二塘,系雍正元年列为督部院。明朝洪武年间,孔垄就设有"孔垄巡检"署,署址在黄豆场。明万历年间,就有了孔垄公馆",且逐渐成了交通官邸。明代以后,孔垄属于重要驿站。据《黄梅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孔垄驿站设置马七十匹,马夫三十五名、兽医一名。雍正六年,裁减为马六十匹、马夫三十名、兽医一名。"现在的孔垄镇西街马坊口,就是当时的驻马之地。自从盖住孔龙之后,这里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又长又宽的半岛形的、突出水面的土垄。这个土垄在蔡山之东,一面与蔡山联为一体,其余三面泡在江水里。后来长江河道南移,便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沙洲。沙洲周围比较低的地方,就成了湖。相继出现的,有龙感

黄梅县前世今生(黄梅县地名故事)(1)

孔垄位于黄梅县南部,是古代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之地、驿路中心。也是内河东港、西港、邢港三港交汇的水码头,且又是北京经安徽到江西各地的一条通衢要驿。因此孔垄有"三省(鄂、赣、皖)要道,七县通衢"之说。

相传南宋末年,有一户人家耕种逃荒到这里,结庐定居,垦地围田。因为这个姓孔的人家耕种、居住的地方都垄出水面,所以就叫"孔家垄",后来简称孔垄。

关于孔垄镇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

很久很久以前,从天上掉下一条孔龙。龙是上界的圣物,当地人怕孔龙圣体遭到日晒夜露,便纷纷拿蓑衣、斗笠去遮盖。但是,无论人们是从头往后盖,还是从尾往头盖,都是越盖越长。后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让人们从两头往中间盖。大家一试,果然盖住了。

自从盖住孔龙之后,这里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又长又宽的半岛形的、突出水面的土垄。这个土垄在蔡山之东,一面与蔡山联为一体,其余三面泡在江水里。后来长江河道南移,便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沙洲。沙洲周围比较低的地方,就成了湖。相继出现的,有龙感湖、芦柴湖、七里湖、陶湖、赵湖、梅东湖等等。远远望去,就像一叶孤舟似的,飘泊于江湖之间。由于孔垄的地理位置特殊,到孔垄去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生意也不好做,商人都说孔垄是"恶浪打孤舟,此处发财此处丢。"

因为在明朝以前,孔垄一带都是荒州。从外地来的人,各选高地居住。耕田种地时,插草为标。到了明朝,有个名叫康茂才的人,在孔垄建起了康公堤。之后,孔垄便慢慢成了小集,也招来了湖广、京川、沪宁、苏杭各地的客商。其中,要数徽州商人最多。

自从建起了康公堤后,孔垄的地理环境就发生了变化,由"恶浪打弧舟"变成了"三缆系弧舟"。所谓"三缆",就是指康公东堤、康公西坝和康公北坝等三条大坝。不过红火了几年之后,外地商人又越来越少了。孔垄成了军事要地,战争越来越频繁。后来又一首歌谣开始流传:"三缆系弧舟,旱涝能保收;财发外地客,不走自然休"。

明朝洪武年间,孔垄就设有"孔垄巡检"署,署址在黄豆场。明万历年间,就有了孔垄公馆",且逐渐成了交通官邸。明代以后,孔垄属于重要驿站。据《黄梅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孔垄驿站设置马七十匹,马夫三十五名、兽医一名。雍正六年,裁减为马六十匹、马夫三十名、兽医一名。"现在的孔垄镇西街马坊口,就是当时的驻马之地。

到了清代,孔垄又成了全县武备、旱、汛的八塘守备之一。"孔垄镇设塘兵五名,塘房官厅一间,住房三间,(种菜用的)西边隙地一块,(报警用的)烟墩三座,(观察敌情用的)了望楼一座。"全县唯有停前、孔垄二塘,系雍正元年列为督部院。

清朝咸丰四年(1854)以后,太平天国部队控扼长江中游,黄梅立即成了兵家争夺重地,孔垄镇则成了太平军的军事指挥中心。英王陈玉成多次率大军驻此,并留下不少与军营有关的地名,如蒋家大营、蒋家细营等等。太平军与清朝军队先后在黄梅进行过二十八次大战。

因为战乱,外地商人迁出孔垄,本地的商人便纷纷填补进来。其中最有名的有吴福茂的南货糕饼、梅发兴的豆腐酱干等,这两家店铺远近闻名,商品行销到九江、南昌、汉口、武穴……凡外地到孔垄来的人,总要带一包吴福茂的糕点或梅发兴酱干回去做礼品。

黄梅县前世今生(黄梅县地名故事)(2)

本文来源于《黄梅文史资料》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