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讲曜变盏价值(老人80元卖掉喂鸡碗)
马未都讲曜变盏价值(老人80元卖掉喂鸡碗)老太太听了很高兴,觉得80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拿起这个碗仔细看了看,觉得这个碗应该是个老物件,但也不确定具体年代和价值。于是,就随便开了80元的价格。这个碗是她丈夫从哪里弄来的,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丈夫曾经说过这个碗可以换钱。但是因为家里不缺钱的时候,她也没在意这个碗,就把它用来喂鸡了。 有一天,老太太抱着一个布包去了附近的文物商店,想把这个碗卖了。她打开布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脏兮兮的碗,放在柜台上。这个碗看起来很普通,釉色呈蓝色,上面有一些白色的斑点。由于装了十几年的鸡食,碗底还沾着一些泥垢。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国家的瑰宝。
然而,由于文物知识的缺乏,很多人手中拥有珍贵的文物却不自知,甚至将其当作废品处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个老太太和喂鸡碗的故事。
一、老太太卖掉喂鸡碗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江西省某地的一个老太太,因为家里缺钱用,想到了自己手中有一个碗可以卖掉。
这个碗是她丈夫从哪里弄来的,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丈夫曾经说过这个碗可以换钱。但是因为家里不缺钱的时候,她也没在意这个碗,就把它用来喂鸡了。
有一天,老太太抱着一个布包去了附近的文物商店,想把这个碗卖了。
她打开布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脏兮兮的碗,放在柜台上。这个碗看起来很普通,釉色呈蓝色,上面有一些白色的斑点。由于装了十几年的鸡食,碗底还沾着一些泥垢。
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拿起这个碗仔细看了看,觉得这个碗应该是个老物件,但也不确定具体年代和价值。于是,就随便开了80元的价格。
老太太听了很高兴,觉得80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她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二、工作人员发现喂鸡碗的秘密老太太走后,工作人员将“喂鸡碗”仔细清洗了一遍。
然而,在洗去底部的泥垢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这个碗的碗底竟然写着“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
工作人员顿时大惊失色,心想自己是不是眼花了。
他赶紧拿着放大镜再次确认了一遍,发现确实没有看错。
“大明宣德年制”的瓷器非常珍贵,价值极高。他急忙上报了老板,并请来了专家来鉴定。
专家来了,当见到这个碗后,他们也愣了。
经过鉴定,这个碗是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烧制的洒蓝釉。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件明朝洒蓝釉存世,其中一件在天津博物馆收藏,一件在1980年被拍卖出去,还有一件就是老太太的喂鸡碗。
专家们估计,这件洒蓝釉至少值1亿人民币以上。
三、洒蓝釉的由来和特点洒蓝釉是一种特殊的釉色,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两次烧制。
首先,在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再上一层薄釉,高温烧制而成。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效果: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而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洒蓝釉的创烧与明朝宣德帝朱瞻基有关。朱瞻基是一个爱玩的皇帝,他早年间喜好斗蟋蟀,后来又迷上了掷骰子。
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他下令让景德镇为他专门烧制一种用来玩骰子的瓷器,这就是洒蓝釉的由来。
据说,宣德帝每次玩骰子时,都要用洒蓝釉钵盛放骰子,并用洒蓝釉碗盖住,然后摇晃后揭开,看看自己的运气如何。
由于洒蓝釉工艺复杂,成功率极低,所以宣德帝在位的十年间,景德镇只烧制了少量的洒蓝釉瓷器。
宣德帝死后,洒蓝釉也随之停产。
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才又恢复了洒蓝釉的生产。但是清代的洒蓝釉瓷器与明代的相比,无论是胎质、釉色还是工艺都有所不及。
因此,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烧制的洒蓝釉瓷器被视为最珍贵的。
老太太卖掉喂鸡碗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引起了轰动。
很多人都想找到老太太,问她这个碗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其他的文物。但是,老太太已经不知去向了,她应该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亏大了。
这个碗,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宝,也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记录了明朝宣德帝的生活趣事,展示了景德镇窑工们的高超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