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逃亡的伍子胥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先投靠当时躲在宋国的楚国太子建,也是他父亲的学生。恰好碰上宋国内乱,太子建又卷入了内乱。伍子胥只好再次逃亡,这次更惨,没有盘缠,而且还患上了疾病,在病中一路乞讨,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地——吴国。不出意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弟伍尚被楚王处死。对楚国的仇恨从此在伍子胥的心中生了根,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是伍子胥复仇计划在主导他的行为。所以在复仇没有完成之前,伍子胥是夹着尾巴做人的。伍子胥把忍耐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睚眦必报”让他招怨颇多,最终被自己的主人处死。伍子胥的父亲是楚国太子太傅,是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建出事,伍奢一家受到牵连。楚平王听了费无忌的建议,就想把伍奢的两个儿子一起除掉,就派人以伍奢的名义召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伍员)。告诉他们说,如果不回去,就马上处死伍奢。伍尚和伍子胥都预料到了这次回去的后果,但是两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伍尚选择束手就擒,因为是父

伍子胥是不幸的,因为受到父亲伍奢的牵连,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楚国,只是为了保住性命。

伍子胥也是幸运的,在楚国之外找到了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最终在历史记载上留下了痕迹。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1)

伍子胥的一生可以用两个成语来概括:

“忍辱负重”得以成就雪大耻,声名远扬。

“睚眦必报”让他招怨颇多,最终被自己的主人处死。

伍子胥之所以要忍辱负重,因为他要为父亲兄弟报仇雪恨。

伍子胥的父亲是楚国太子太傅,是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建出事,伍奢一家受到牵连。楚平王听了费无忌的建议,就想把伍奢的两个儿子一起除掉,就派人以伍奢的名义召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伍员)。告诉他们说,如果不回去,就马上处死伍奢。

伍尚和伍子胥都预料到了这次回去的后果,但是两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伍尚选择束手就擒,因为是父亲的召唤。伍子胥选择了反抗,并趁机逃跑,从此忍辱负重,流浪在外。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2)

不出意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弟伍尚被楚王处死。对楚国的仇恨从此在伍子胥的心中生了根,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是伍子胥复仇计划在主导他的行为。所以在复仇没有完成之前,伍子胥是夹着尾巴做人的。伍子胥把忍耐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

逃亡的伍子胥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先投靠当时躲在宋国的楚国太子建,也是他父亲的学生。恰好碰上宋国内乱,太子建又卷入了内乱。伍子胥只好再次逃亡,这次更惨,没有盘缠,而且还患上了疾病,在病中一路乞讨,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地——吴国。

伍子胥之所以一定要选择吴国,是有直接原因的。楚国和吴国长期有疆域之争,彼此的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在吴国,伍子胥复仇的机会就会大得多。

通过吴国的公子光,伍子胥在吴国那儿谋得了职位。但是伍子胥发现公子光有篡位弑主之心,而且对伍子胥有偏见,所以伍子胥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自己则离开朝廷,在郊外买了些土地耕田种地,做起了农夫,把自己隐藏起来伺机而动。

公子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了吴国的王,这就是吴王阖庐。公子光初自立为王,正是用人之际,虽然曾经与伍子胥有过裂痕,还是重用了伍子胥。伍子胥与一样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伯嚭(pi)成了吴王阖庐的得力干将。伍子胥开始了他对楚国的复仇之旅。

伍子胥文武兼备,勇敢而多谋。受到公子光的重用后,辅佐吴王修法立律,任用能人,奖励农商,治理城市建设军事。并且向吴王举荐了深通兵法的孙武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终于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伍子胥治国务实有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3)

可见,伍子胥选择吴国作为庇护,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因此他把自己忍耐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明知道吴王伯嚭不会对自己完全信任,但是为了复仇,他宁愿蛰伏,等待时机。

伍子胥是一个以牙还牙的人,而且有过之不及

伍子胥在逃亡的途中,悬赏捉拿他的告示到处都有张贴。大家知道伍子胥全家蒙冤的事情,所以得到很多楚国好心人的帮助。

还没离开楚国领域的时候,伍子胥逃到到了江边,后面有官兵追赶,前有江水阻挡。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渔翁引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身上没有银两,就解下佩剑要赠与救命恩人。可是渔翁并不接受,其实他早就认出伍子胥,只是同情他而帮了他。当时楚国对捉拿伍子胥的悬赏高得惊人:封官加爵,奖赏五万石谷子。

可见楚国老百姓是同情伍子胥的,也给予了他帮助。这一切没有减少一丁点伍子胥对楚国的仇恨。从他推荐军事天才孙武,举荐楚国逃将伯嚭来看,伍子胥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就是为了打败楚国,报杀父杀兄之仇。以至于后来的自己栽在这个老乡伯嚭的手里。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4)

吴国最终攻陷了楚国,伍子胥进入城内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楚王,可惜当时的楚昭王已经逃跑。伍子胥就掘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下。还不解恨,“左足践其腹,右手抉其目”,并骂道“汝生时枉有目珠,听信谗言,不辨忠良,杀吾父兄,岂不冤哉!”之后,伍子胥把楚平王的头颅割下,还将棺木和残缺尸骨丢弃在荒野。

这事后,伍子胥的一些举措,让人察觉出他的怨恨之深。他命令拆毁楚国的宗庙,而且纵容士兵对楚国人的烧杀掠夺。这些举动,会不会让当初在江边救他性命的渔翁悔不当初!

可见,伍子胥是一个让仇恨主宰了自己的人。虽然忍辱多年确实会带给伍子胥无数的痛苦,但是楚国的百姓终归是无辜的。

具有很大的才能,但是心胸却不是那么宽广,导致了伍子胥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吴王阖庐死后,伍子胥的日子几乎就没好过过。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骄傲,一方面是他睚眦必报的性格招怨太深。

历史上对伍子胥的评价(被仇恨影响了一生的伍子胥)(5)

新任主子吴王夫差,更加信任伯嚭。伍子胥屡屡受排挤,心中郁闷不已。对吴王夫差的态度也越来越差,老了伍子胥反而失去了忍耐的能力。因为多次明里暗里讽刺吴王,被吴王记恨在心。最终找了个借口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不堪侮辱,选择了自刎而死。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做了一件凸显他“有仇必报”的秉性的事:

伍子胥告诉他的门人,在他的墓上种一颗梓树,长大可以用来做棺材(寓意吴国将死很多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都所谓东门上,来观看越国人攻进来,消灭吴国。(寓意吴国会被越过打败)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沉江,让它在江里漂流。

这就是伍子胥,一个让仇恨充斥了自己一生的狠人。他不仅对自己狠,而且对别人也狠。生涯晚期郁郁不得志,最终结束在自己的性格上。难怪司马迁感叹万分:

“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仇恨对于人来说也是太可怕了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