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龙泉拍价(域鉴九州弘博拍场火热进行中)
嘉德龙泉拍价(域鉴九州弘博拍场火热进行中)巩县于1993年另一座唐墓中出土的白釉塔形盖罐,也很有特点。一般我们常见的罐子盖都是圆形,在正中加一钮,但这件瓷器的罐盖却是做成塔的形状,上小下大,逐次排列,再加上6个辅音的装饰,整体简朴俏丽,富有特色。唐 白釉带座罐唐 巩县窑黄釉绞胎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巩县窑器物,大多数为白瓷,在分类上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主要以碗类居多。据《河南巩县古窑址调查纪要》报道,巩县窑白瓷碗多达11种类型。但巩县窑的代表产品并不是白釉瓷碗,而是白釉瓷罐,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比如1990年在巩县一座唐墓中出土的白釉带座罐就很有特点。就罐体来说,其实很普通,和别的窑口同类器物没什么太大差别,只是在器物的底部加上了一个仰覆钵形的座子,罐至其中。这个装饰看似简单,却不但让器物更显庄重稳妥,而且使器物的神韵倍增,可谓大道至简。
近几日,“九州弘德”拍场正于域鉴APP进行热拍,17、18、19三日均有精选瓷器专场呈现,18日更有域鉴研究院行家老师做客直播间与诸位藏友一同共鉴珍宝。在直播间之外,我们同样邀请到了域鉴研究院专家,趁着精选瓷器专场的“东风”,为我们讲解唐代“南青北白”中被严重低估的窑口——巩县窑。
说起唐代陶瓷,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南青北白”“唐三彩”的粗略印象,但其实在那些著名的邢窑、越窑之外,有些窑口也贡献了流传于世的精美瓷器,巩县窑就是其中一个。这个窑口不但见证了南青北白格局的发展与形成,其生产的白瓷还曾被李氏皇家所用。
唐代 巩县窑白瓷净瓶 玫茵堂藏
巩县起源于西周“巩伯国”,自秦设巩县,汉唐以来一直因袭,直到1991年国家撤县立市,巩县方才改为河南省巩义市。巩县是洛阳东部的一道扼关要塞,两三里之外便是洛河,瓷器用船运输,可以直达洛阳,由洛阳再转运长安,水路交通非常便捷。
巩县窑自汉朝始,于北魏发展,在隋朝成熟,最终鼎盛于唐。不过自宋代以后,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河南地区的人口连年下跌,交通优势也不复存在。再加上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制瓷业的龙争虎斗,巩县窑最终于激烈竞争中跌落历史的舞台。
汉代时,巩县窑主要以烧制青瓷为主,胎釉、技艺及烧制温度都尚有不足,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至北魏时巩县窑烧制青瓷的技艺不断进步,同时也在逐渐烧制白瓷。隋唐时期,巩县窑的制瓷业发展到达巅峰,在主要生产白瓷、唐三彩之外,还兼有黑釉、酱釉、白釉绿彩和唐青花,并且其绞胎装饰工艺也堪称一绝。
唐 巩县窑黄釉绞胎罐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巩县窑器物,大多数为白瓷,在分类上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主要以碗类居多。据《河南巩县古窑址调查纪要》报道,巩县窑白瓷碗多达11种类型。但巩县窑的代表产品并不是白釉瓷碗,而是白釉瓷罐,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比如1990年在巩县一座唐墓中出土的白釉带座罐就很有特点。就罐体来说,其实很普通,和别的窑口同类器物没什么太大差别,只是在器物的底部加上了一个仰覆钵形的座子,罐至其中。这个装饰看似简单,却不但让器物更显庄重稳妥,而且使器物的神韵倍增,可谓大道至简。
唐 白釉带座罐
巩县于1993年另一座唐墓中出土的白釉塔形盖罐,也很有特点。一般我们常见的罐子盖都是圆形,在正中加一钮,但这件瓷器的罐盖却是做成塔的形状,上小下大,逐次排列,再加上6个辅音的装饰,整体简朴俏丽,富有特色。
唐 白瓷塔形罐
巩县窑瓷器不仅在国内畅销,同样也是外销紧俏货。在日本三上次男《隋唐五代的贸易陶瓷》一文中,曾多次提到国外的巩县瓷器,比如:“菲律宾岛发现这个时期(九至十世纪)的华北白瓷(邢窑、定窑、巩县窑)钵……”除此之外,在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也均有巩县窑的白瓷钵出土。
1957年时,巩县地区又发现大量瓷片,其中一些白釉瓷片与同年在西安北门外唐大明宫遗址采集到的唐代白釉瓷片相同,与《国史记》、《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中关于河南生产白瓷、向长安上贡白瓷的记载在时代上达到一致,这证实了唐朝时巩县窑白瓷曾作为贡瓷上贡给皇家使用。
以上,就是域鉴研究院专家对于巩县窑白瓷的相关讲解,在此次“九州弘博”拍卖专场中,便有一件唐代巩县窑白釉小罐亮相,感兴趣的藏友可以锁定域鉴APP了解更多详情,与志同道合的藏友一同“域鉴”珍宝。
唐 巩县白釉小罐 高5.2厘米 域鉴“九洲泓德”拍卖专场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