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故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管理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故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管理之道)道光十四年(1834),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娶欧阳氏。秋,中秀才。道光四年(1824),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六年(1826),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就读衡阳唐氏宗祠,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一、曾国藩其人其事
曾国藩(1811.11.26-1872.03.12),乳名宽一,字伯涵,号涤生,出身湖南湘乡(今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一个普通耕读之家。祖父曾玉屏浪子回头,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为塾师;曾国藩兄妹九人,一姐四弟三妹。五岁启蒙,自幼勤奋好学。
嘉庆二十一年(1816),入家塾“利见斋”。
嘉庆二十三年(1818),读四书、诵五经。
道光四年(1824),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六年(1826),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就读衡阳唐氏宗祠,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道光十三年(1833),娶欧阳氏。秋,中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入岳麓书院,中举人。
道光十五年(1835),4月会试落第,留京住长沙会馆读书。
道光十六年(1836),春,恩科会试再次落第。出京返家。
道光十八年(1838),进京会试,更名国藩,中第三十一名贡士,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一等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1840),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贬为候补检讨,后升授五品翰林院侍讲。同年,钦命四川乡试主考官。入蜀途中,见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便屡写折子弹劾,得罪满人官员,反被诬告,入狱洛阳,幸两侍卫回京奏报,以洗罪名。回京后,闻皇后“气症”,向皇上进献祖传药丸而二次入狱,随即出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查保定李纯刚一案,第三次入狱。
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署广东巡抚,时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力主与英国作战被免职,改授正二品内阁学士,署礼部侍郎。(“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道光二十八年(1848),赴山东赈灾,回京后,赴大兴考核县学,监斩皇族子弟,被贬为正四品督察院六科掌印给事中。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帝驾崩,咸丰帝即位。曾国藩上《应诏陈言疏》,揭露官场萎靡风气。监察御史曲子亮因参奏广西巡抚而获罪,曾国藩出班替曲子亮辩护,入狱,旋官复原职,署兵部侍郎。不久,又署刑部侍郎,主审琦善。又旋署工部侍郎。
咸丰元年(1851),太天平国起义爆发。 曾国藩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读后,怒掷于地。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上《备陈民间疾苦疏》,是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咸丰三年(1853),奉旨以在籍侍郎身份帮同办理本省团练。(太平军攻克武昌城,湖北巡抚常大淳自尽)
咸丰四年(1854),1月14日 太平军攻克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自尽。2月12日 太平军在堵城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自杀。
2月25日 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征,开始带兵生涯。4月28日,督战攻靖港太平军,水陆俱败,曾国藩三次投水自杀被救。10月14日,湘军攻克武昌、汉阳,清廷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曾国藩辞任,清廷改授曾国藩兵部侍郎办理军务,另授陶思培为湖北巡抚。
咸丰五年(1855),2月11日太平军夜袭湘军外江水师,俘曾国藩座船拖罟,曾国藩投江遇救,走罗泽南陆营。4月3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陶思培自杀。
咸丰六年(1856),4月4日太平军攻占江西建昌府城,时太天军占江西半数以上州县,曾国藩固守南昌。
咸丰七年(1857),3月16日,曾国藩自江西回籍奔父丧。8月8日 清廷允曾国藩请,开兵部侍郎之缺在籍守制,罢兵权。
咸丰八年(1858),咸丰帝被迫命曾国藩复出带兵。
咸丰九年(1859), 曾国藩作《圣哲画像记》。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清廷授
曾国藩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5月辑《经史百家杂钞》。
咸丰十一年(1861),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重大胜利。同治即位后,曾国藩节制四省军事。
同治三年(1864),其弟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受封一等侯爵。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同治四年(1865),赴山东督师剿捻,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6月曾国藩整理《王船山遗书》,交金陵书局出版。
同治七年(1868),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总督。
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辍朝三天,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欧阳兆熊)
二、曾国藩修身方略【八字】
1. “重”,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
“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学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呻吟语》“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祖父的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
2. “耐”,耐烦,控制情绪。
曾国藩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间的光阴。”
“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胡林翼与官文、曾国荃与官文,在处理巡抚与总督关系时,一耐一不耐,结果完全不同。
3. “浑”,浑含、内敛、包容、大度。
“自家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的养深。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4. “明”,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好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
“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天下事: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事前易暗,事后易明。”学习下棋复盘,总结提高。
5. “辣”,泼辣、果断、干脆,关键时刻敢拍板、敢出手、敢承担责任,就是领导力中的决断力。
曾国藩赞李鸿章,“李少荃杀苏州降王八人,殊为眼明手辣。”曾国藩治匪,“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敝处所为,止此三科。”仅四个月时间,他的审案局就杀了137人,被人外号“曾剃头”。同时又刚柔并用,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李元度不听曾国藩规劝而导致徽州失守,曾国藩将患难之交李元度弹劾去职,后来又与李元度结成儿女亲家。
6. “慎”,谨慎、小心、节制、谦卑、低调,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谨言慎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曾国藩“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三不”:不与、不胜、不任。
“不与”,就是把角色与自己分开,要认识到能够调动资源,做成事情,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角色和权力。
“不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不胜任职任。
“不终”,慎始慎终,“宦海是险恶的,在官一日,即一日是在风波之中,能够平平安安地上岸的,实在不容易。”
7. “暇”,安详、从容、自如、不慌不忙、不急不躁。
这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拥有的一种心态。“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闲人要忙、忙人要闲,唯如此,才能得之大、处之妥。
《大学》有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8. “强”,刚强、倔强、坚持,强调意志、毅力、定力和决心的力量。
“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自今日始哉? 盖从古已然矣。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在自修处求“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三、曾国藩聚人方略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太平天国,焚烧孔庙祠堂,砸毁儒家学馆,宣布将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的妖书邪说全部焚毁,严重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曾国藩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
同时,吸取绿营世兵制的弊端,采用募兵制,高薪招人,层层招募,上下相维。“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从湘军之制,则上下相维,喻利于义。将卒亲睦,各护其长。”(王闿运)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伪者亦趋于诚矣。”“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四、曾国藩用人方略
1. 情感、利益、约束,把握好激励手段。
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凡是做事情,公则权势,私则情谊,二者必居其一,否则绝不能成事。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用人之道宽严结合,名和利要宽,是与非要严;责人以严,养人以宽;高明者要宽,卑琐者要严。激励约束结合,“千金在前,猛虎在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循循于规矩之中。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2. 品行、品性、品位,把握好选人标准。
品行,以忠义血性为前提。大抵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品性,要分析透人才的特点,“温顺安分的人,可以让他循规蹈矩,却难以让他灵活变通;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他的个性却难以持久。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创事业;性静沉静的人,可以让他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太白阴经》
人因不易知,知人固不易。试以艰危,责以成效。“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品位:志向与趣味决定人才的潜力,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尚明达。
3. 集权、授权、让权,把握好组织原则。
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鼎盛之时要准备让权。
“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即须受我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能受节制,自难带以同行。”王錱,字璞山,罗泽南的学生,很有才华,曾国藩练湘军,一开始并不懂该如何编练,而王錱这时巳经写了一部《练勇刍言》,曾国藩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王錱的思路。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与罗泽南等议定营制,将原湘乡练勇的每营三百六十人,改为五百人,后又奉旨将湘军陆师由原拟二十营缩编为十营,曾国藩令王錱将所部缩编为三营一千五百人,王錱却拒绝接受,虽经反复工作,王錱铁心不听,不得已曾国潇在练兵初期,开除王錱,此后类似的事情在湘军再也没发生过。
规模扩大之后要学会授权,“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大树长得高大,如果没有枝,就没有叶没有荫。一定要有大枝长条,才有密叶浓荫,所谓枝繁叶才茂。
五、曾国藩齐家方略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不要沾染官宦人家的习气;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官宦人家,不要干涉地方的公事;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
我把这六句,总结为“六不”:
不要世官;不染宦习;不多余财;不忘转衰;不扰乡事;不仗家势。
六、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可以说是最笨的一个。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烁今,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他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孟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一一梁启超
课后,我拜读了宫教授《大道至拙一一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著作。著作笔法精要,视角独特,提出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建立在理念上,而非权谋”。
参互课书,思之四点:
一、宫教授的课件和著作,简而精,精而要,要而真,真而雅,突出“一字之师”。
课件修身方略八个字:
“重”、“耐”、“浑”、“明”、“辣”、“慎”、“暇”、“强”;著作正文第十二章,每章标题一字,分别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内容多引用曾国藩书札、家书、日记、文集中的名言警句、对联妙言,加以白话阐释,既真切典雅,又通俗易懂。
二、曾国藩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集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文学家于一身。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作为人生追求,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言而喻,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推崇的曾国藩,是一位伟人,然而非凡自从平凡来,曾国藩也曾睡懒觉、抽大烟、好女色等,他原曾是一位凡人。可贵的是,曾国藩涤生日省、自强自胜,制之有节、行之有恒。
1、坚持读书。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每一天坚持读一卷《资治通鉴》。
2、坚持写日记。
从29岁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3、坚持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4、坚持练习书法。
5、坚持早起。
把早起当成自己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头等大事,并断言:“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6、坚持做笔记。
“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读史,曾写成《万代大事记》,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7、坚持改过。
“改过的勇气超过别人十倍的,贤能胜过别人十倍;改过的勇气超过别人百倍的,贤能超过别人百倍。贤能的人,因为勇于改过,前程越来越光明;不贤的人,终不悔改,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他改掉了睡懒觉、抽大烟、好女色等等恶习。
8、坚持慎独。
他说过: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三、两百多年来,曾家后裔有成就多达200多人,大多成为学术文化、科技领城的精英。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八、九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的奇迹。解其密码:
曾国藩承祖父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在1500多封家书中,谆谆教导诸弟和子女: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为命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齐家六不要,不要世官、不染宦习、不多余财、不忘转衰、不扰乡事、不仗家势;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等等。言教身传,潜移默化,积之成习,代之光大,家风发扬。
最重要的当为不要世官,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有言,“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 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 继而流荡 终而沟壑 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 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 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 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
另则强调“有志”、“有识”、“有恒”,“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四、在我国推行“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维护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完善中国式领导力以适应当代卓越国际化领导力实践要求,显然是严重的挑战。
按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国际MBA项目〈BiMBA〉国际院院长)杨壮先生的认识,“自知、自律、追求圣贤、完善人格是领导力得到培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公正公平的法律体系、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诚信包容的文化土壤、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是持续培育发展国际领导者品格素质的充分条件。”如此,我们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曾国藩,自修自强,追求圣贤,完善人格,又要吸收东西方其它民族的优秀先进文化,稳妥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为引领世界创造充分条件,而困而知,而勉而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