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宫游最佳方案(带你走进崂山太清宫)
崂山太清宫游最佳方案(带你走进崂山太清宫)1997年太清宫修建了太清宫牌坊,牌坊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 为四柱三门式。刘若拙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李哲玄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后又经过了丘处机、张三丰的发扬光大,到了今天才闻名天下。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太清宫概况太清宫俗称下宫,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太清宫
太清宫的创始人江西人张廉夫,因做官不顺,弃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庙"。
张廉夫
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
李哲玄
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刘若拙武艺高强,宋太祖听说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宫中,刘若拙坚决要求回崂山,宋太祖就赦封他为"华盖真人",由此给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宫,重修太清宫。后又经过了丘处机、张三丰的发扬光大,到了今天才闻名天下。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
刘若拙
太清牌坊1997年太清宫修建了太清宫牌坊,牌坊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 为四柱三门式。
太清宫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起到了标识引导、空间分界、装饰美化、纪念颂扬的作用。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 "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阆"字意为"空旷",庄子外物曾记"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宽阔;"苑"指花园,"阆苑"则指具有"阆风的花园",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隐《李羲山诗集》中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妻)鸾"。"阆苑圣德 "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正门太清宫正门
2004年4月太清宫正门完工 五月一日正式开放。大门为重檐庑殿顶建筑 也称"山门" 这一名称还保留着当初道众聚于山林隐修的痕迹。来到宫观,仙、俗相分的标志就是宫观的山门,按照道教的说法,跨过山门,就意味着踏进了仙界,与立于山门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别、仙俗之别。
太清宫园内
钟楼、鼓楼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钟楼和左手的鼓楼。俗话说,"晨钟暮鼓"。钟鼓是为了给道士们一种严整的时间观念,提醒他们勤学苦修,不要偷懒。
钟楼
太清宫园内
元辰阁、元君阁钟鼓楼后有两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这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
元辰阁
元辰阁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
两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环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备,喜怒各异,或持枪剑,或抱琴执笏,各显神通,轮流管理人间一年祸福,被尊为值年太岁。
元君阁
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华北最受崇拜,因为她的"老家"在山东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真人",女子得仙称"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临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古代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赐的,她能保护子孙后代平安成长。左边是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
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但八仙的产生与定型却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他们凑成一个班子是在元代,而这个班子的定型却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这显示了民间造神的随意性。
仪门仪门
仪门即礼仪之门,是太清宫的第二个正门,也是太清宫的标志性建筑。仪门一般作为古代官府中的第二道正门,中间大门是不开的,只有迎接皇帝、宣读诏书和重大庆典时才可以开中门。在宋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敕建太清宫,作为崂山高道刘若拙的道场,属于皇家庙宇,所以可以建仪门。“仪门”其实就是原来太清宫的正门,也就是山门 那时元君阁和元辰殿等还没有建。相传“仪门”的中门只有真龙天子可以通过,所以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大门紧闭。只有少数时间开放,用来迎接重要的来宾以示太清宫的待客之道。
门上方有三幅彩绘
门上方有三幅彩绘,分别是“天官赐福图”,“轩辕黄帝出巡图”,“童子拜寿图”。其寓意为“福、禄、寿”。所以有善男信女来太清宫拜神仙,求官求财的从左侧的天官赐福门进入,求子求寿的从右侧的福寿康宁门进入的说法。
仪门的背面
仪门的背面,隐藏着“洞天福地”四个大字,门后的图分别为“和合二仙”,“八仙过海”和“钟馗图”。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传说的爱神,为掌管和平与喜乐的神仙,主婚姻和合。八仙过海乃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八仙每个人作用不同 也有寓意以和为贵。钟馗是中国神话中的神祇,一生刚正贤能,道教中称“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简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
银杏树太清宫银杏树
三官殿正门两侧种有两颗古老高大的银杏树,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建道场,修建太清宫时栽种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银杏树的特点是有性别之分,这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性。银杏树还有“白果树”、“公孙树”等别称,为什么叫公孙树呢?原来,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在民间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百果园”的说法。
耐冬耐冬
进入三殿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两棵“耐冬”树,耐冬又叫山茶,花期从每年的12月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月,长达半年的时间。因盛开时正值隆冬季节,却能迎风怒放,所以称为“耐冬”。耐冬是青岛市的市花之一,右边这棵耐冬高近7米,近60厘米粗,树龄600多年,传说是明朝的崂山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山茶树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之一,属于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这颗耐冬开的是单瓣红花,当花盛开时,每朵花在开放时都贴到了叶面,好像在树上落下一层厚厚的“红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太清宫后,见到这颗耐冬花红似火,热烈而庄重,恰好上清宫中有一株白牡丹,花朵硕大,灿烂似锦,经过他的想象两株。花变成了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降雪和香玉。这棵树就是蒲松龄老先生《聊斋志异》“香玉篇”,中“降雪”的化身,“降雪”就是红色雪的意思,随着《聊斋志异》的流传于世,这棵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耐冬
在我们左边的这棵山茶,开的花是重瓣白色的,树龄也有400多年了。开花时节。它与降雪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芳斗艳,实为太清宫隆冬季节的一大奇观。
三官殿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们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的被尊为“水官”三官的来历比较久远,就道教本身来说,在道教创始人创立道教时,经常为百姓治病消灾,使用的就是与三官相关的“请祷法”。就是先让病人承认有罪,然后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写在纸上,一式三份,一份藏在深山石缝中。交给天官;一份藏在地下交给地官;一份投入水中,交给水官。如果三官接到信息就能为病人赐福、赦罪、解厄。
太清宫内黄杨树高8米多,这棵树看起来不是太粗,但已经有800年树龄了,黄杨树的特点是生长的非常缓慢。所以木制就特别细腻坚硬,是雕刻艺术品的上等材料,在民间有“鸟中凤凰”。木中是黄杨的说法。
黄杨树
龙头榆龙头榆
经过黄杨树,我们可以看到一棵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所以把它称为“唐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榆树叶上有一层沙质,摸上去比较粗糙,所以它的学名叫“糙叶树”,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现在这棵树高约19米,树冠东西长25米多,南北约33米,遮荫面积达一亩多地。
逢仙桥逢仙桥
在龙头榆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儿大石头上雕刻的是“逢仙桥”三个字,相传宋代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翁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两句,正想问其姓名,老人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因为在这座桥上曾经于仙人相逢,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
康有为诗刻康有为诗刻
过逢仙桥上山,迎面我们可以看到康有为诗刻,这处雕刻于山崖上的石刻是康有为于1923年65岁的时候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辗转海外,回国后多次来青岛,并两次专程来崂山太清宫游览。这首五言体诗,起手便是“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气势恢宏。立意新颖,把崂山寓意为天上的碧芙蓉;“青山绿水图,样本李将军”,又把无限风光的崂山比作唐代以专攻山水画而著名的李思训的画卷,李思训(651—716)是唐代元年间的武卫大将军,善画山水树石,并自成一家,棋子也善画山水画,史称“大、小李将军”。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赞美崂山风光,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建筑特色,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是太清宫风景游览区最有价值的石刻之一。邓小平同志1979年来崂山视察时。在这里仔细观看了足有1刻钟时间,看完后肯定地说:“这是康有为的真迹”。
丘祖殿丘祖殿
经过康有为刻石,我们现在来到了邱祖殿,邱祖殿是为祭祀崂山名道、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建的殿宇。
丘处机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丘处机。丘处机,字密通,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时师从王重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师父仙逝后,丘处机在姜子牙钓鱼的蟠溪自修7年。又去龙门清修,这期间,一蓑一笠,一年四季从不更换,被人称为“蓑衣先生”。公元1227年,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去世,终年779岁。
公元1208年至1209年,丘处机曾两次来崂山。丘处机多才多艺,在道学研修方面造诣很深,在崂山广收门徒传经布道,不仅是崂山成为道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他对养生学颇有研究,着有《养生消息论》。他的书法,诗词功底也很深厚,仅在崂山就留下了40余首诗词,其中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优为明闻名。他先后受到金世宗和成吉思汗的召见。据《元史.丘处机传》记载:丘处机同行的18位弟子远涉万里,西行至大雪山,据查“大雪山”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当成吉思汗问他怎么才能统一天下时,他说:“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又问及长生之药。”他答道:“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当向他讨教治国之道时,他答道:“治天下之道,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念其诚实,并接受了他“敬天爱民”的思想,尊呼他为“国师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道事”。在封建帝王时代,进了皇宫,见了皇上,大小官使都要行跪拜大礼,据说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大汗免其跪拜,可见丘处机的地位之尊。
三清殿三清殿
越过坤道院的大门,就是太清宫的第二大主殿枣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正殿供奉三清神像,东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行为的规范,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
玉清、上清、太清
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资格去接触中、高级的修炼内容。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所以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
神泉水神泉水
神泉水就在太清宫三清殿山门外。池口长0.8米,宽0.5米,池深1.4米。外表看,神水泉平淡无奇,却有如深沉文静的少女,颇见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朴素美感。千百年来,太清宫的崂山道士饮用神水泉水,强身健骨,年长者少见眼花而长寿者众。据说附近青山村村民吃此水者,90岁以上的寿星就有好几个。太清宫被辟为重点旅游景点后,有段时期神水泉水每日供上千人饮用,水量丝毫不见减少,众口称奇。
三皇殿位于崂山太清宫道教建筑群的西部,为院落式建筑,以三皇殿为主,另有救苦殿、耿祖祠、祖堂。 据史料记载,唐904年,李哲玄从罗浮山来到崂山太清宫,见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及佳,但见宫区布局不合理,遂集资兴建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为三皇殿。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对太清宫的甬道和附属建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建,使之附和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三皇殿主祀三皇大帝,三皇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三个杰出部落首领,后世尊为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又称为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在三皇殿两侧,同时供奉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十位神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皇莆谧、孙思邈、王惟一、钱一、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的神位,意在纪念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医学,治病救人,广施普济的功绩。
伏羲伏羲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神农氏神农氏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领,他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以及人类茶叶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汉族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由于之前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黄帝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道教尊黄帝为道教始祖。
汉柏凌霄汉柏凌霄
三皇殿院内西侧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围近4米,树龄2100年,与三官殿大门外的古柏同是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时所植。在这株古柏树干北侧距地面1.5米处生长着一株藤本植物枣凌霄,这株凌霄的根全部长在树干中,与之相呼应。在此古柏的南侧距地面约10米的树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枣盐肤木(五倍子)。凌霄的树龄已超过100年,盐肤木的树龄也快100年了。近百年来,三树一体同生,在植物界实属罕见,形成独特景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绛雪绛雪
三皇殿院内东侧,一株耐冬树在骄阳的沐浴下,红花在枝头上蹿动,芳香四溢。这是有名的“绛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当年在游历崂山太清宫时被深深吸引,将这株花红似火的耐冬写进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从此绛雪以她那娇美的容颜和脱俗的气质打动着游人,吸引游人纷纷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