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子天舞idg谈r1se手势(IDG总监Tina彬子舞台不仅是舞蹈)
彬子天舞idg谈r1se手势(IDG总监Tina彬子舞台不仅是舞蹈)包括Tina、彬子以及整个团队在内,都需要去掌握舞台相关的所有技术,提前与编导团队进行沟通。编舞老师们还要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唱跳艺人设计出符合发声原理的动作设计。谈到IDG对团体舞台的探索过程,Tina表示团队从2015年的综艺《燃烧吧少年》开始就研究团体舞蹈,学习过韩国成熟团体的作品,意识到团体舞台不仅是考验舞蹈编排,同时还是对于声光电、服化道,以及镜头语言的综合考验。
镜头推到中近景的时候,为什么人是稳定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手部动作?这些气口需要埋在整个舞蹈设计里面。
作者|王珊珊
天舞IDG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知名的舞台秀编排及舞蹈培训团队,长期与知名艺人、平台、公司进行合作。核心成员Tina(郭挺筠)、彬子(葛彦彬)曾先后担任创造营系列的幕后型秀总监,也是四代限定团的舞蹈总监。Tina主要负责火箭少女101、硬糖少女303,彬子负责R1SE、INTO1。
谈到IDG对团体舞台的探索过程,Tina表示团队从2015年的综艺《燃烧吧少年》开始就研究团体舞蹈,学习过韩国成熟团体的作品,意识到团体舞台不仅是考验舞蹈编排,同时还是对于声光电、服化道,以及镜头语言的综合考验。
包括Tina、彬子以及整个团队在内,都需要去掌握舞台相关的所有技术,提前与编导团队进行沟通。编舞老师们还要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唱跳艺人设计出符合发声原理的动作设计。
在舞蹈难度方面,由于成员们的舞蹈功底不同,编舞团队需要考虑到可执行度,在最高能力与最低能力的成员之间找到平衡。成团初期,演出日程繁忙,舞蹈设计相对难度较低,更注重团体队形的设计感;而随着团员能力的提升,需要一步步提高难度要求。
彬子分享了INTO1受到好评的《点睛》的创作过程。这首歌围绕着「醒狮」这一传统文化概念展开,从概念企划的阶段,就开始将舞台动作设计考虑进来,最后四分之一的部分专门留给舞蹈来展现。
受到短视频「魔性」舞蹈流行趋势的影响,编舞团队在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能否达到出圈的效果。不过在彬子、Tina看来,「短平快」对于舞蹈编排提出了更高的创意要求,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所有舞台元素的结合,找到让观众能够记住的共情点,比如热血的氛围感,或者校园风的怀旧场景。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与Tina、彬子的对话节选整理
新声Pro:IDG从何时开始做团体艺人的编舞?经过哪些探索过程?
Tina:我觉得所有团队都是不断地在往前推进,然后回溯、总结经验,再去优化工作方式的一个循环过程。
我们从15年就开始做团的舞蹈创作,陆续在研究比较有经验的公司和团队。韩国团体已经做得比较工业化,我们会看得特别细,他们编排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手部动作?他们的镜头推到中近景的时候,为什么人是稳定的?
舞者可能不太在意这些细节,更在意的就是我怎么跳好看。但是如果一个镜头推中近景的时候,这个艺人的动作律动特别大,其实很难去拍到稳定的画面,镜头以外的动作部分也看不见。
我们也需要跟导播去做沟通,说哪个地方需要重点去表达的,拍中近景会特别好看,这个气口需要埋在整个内容设计的舞蹈里面。
另外舞者是不需要唱的,只要注重舞蹈气息就可以。但是对于唱跳歌手来讲,还要有一个演唱气息。那舞蹈气息、演唱气息,两个呼吸感要怎么做契合。我们对自己团队的要求也会更高一点,会让编舞师去学习一些声乐的基础,去了解发声时候的肌肉运动方式,编排的时候可以把旋律里面长短音的变化,跟舞蹈动作做结合,让团员们能够更容易学会。
新声Pro:如何找到适合不同团体的舞台风格?如何与企划、经纪团队配合?
Tina:我们会跟经纪团队,内容企划,包括音乐整体的团队来碰,这个团在一定时期大概要走什么样的节奏?想要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什么样子?
不同的团的核心面貌也会不同,舞台定位要契合团体里面大部分人的样子,她们是怎么样的女孩子的集合。
火箭少女101的定义是大女主,大女主下面可以拆分出很多对于女性状态的表达。我们再来看怎么样的舞蹈以及舞台是适合表达这种形态的,会平衡所有成员的舞蹈能力、综合面貌等等,来去做一个大的面貌设计,以及去摘取每个人个性的不同点,让她有自己小的展示空间。
硬糖少女303跟火箭少女101比起来有不同,更偏一些少女的东西在里面,但也不是甜腻腻的少女可爱,而是甜而不腻,硬而不杠。
彬子:我们对于团队风格的探索在2年期间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最开始接手,去跟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特长,怎么样把这些特长放大。
R1SE比较像火,给人的舞台感受比较炸裂,团体面貌的气质是追逐太阳的少年,对于他们来说,很多直接的、整齐划一的设计是能够表达好的。
INTO1 比较像风,给人舞台的感受比较元气、青春,表达比较细腻,这两个团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不会特别去强调炸裂,反而是强化他们比较青春、动感的感受。
新声Pro:限定团成员的舞蹈功底不一样,在设计舞蹈难度时如何去平衡团队整体?
Tina:舞蹈初期不会特别难,我们会在最高能力的成员和最低能力的成员中间找一个平衡值,针对舞蹈能力或者表现力弱一点的成员,也会适当地给他增加些小的辅助性的课程,做针对性的强化。在后期我们就会根据大家的能力情况去判断,再一步一步地去做难度的提升,当然难度不只是舞蹈动作多么复杂,也包括质感上面的提升。
硬糖少女303的第一支舞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当时成员们的舞蹈能力差别有些大,所以学得很慢也很吃力,我们也相应做了些强化训练。应该是过了一年之后,我们跟企划团队说,让难度升一个级。当时还在纠结是不是太难了?我就强烈地说服她们,我说如果过了一年之后,她们还没有任何成长和进步,需要按照一年前的能力去迁就设计的话,那其实就出不来更好的舞台。
我一直在现场,还在替她们担心捏把汗,练习时间很短,律动很多,彩排的时候也是状况频出。但她们最后整个舞台呈现出来的面貌比我当时预想的还要好,不管是走位,还是舞蹈完成度都是非常高的。
彬子:对于团体来讲,一个是靠他们自己练习慢慢地把能力提升上来,那么在舞蹈设计上就能慢慢放开手去做。前期的时候,整体的设计动作不会特别复杂,就是要一个整齐的感受,大家跳齐其实团感就能出来。另外个人部分不会去强化过多的肢体动作,反而是通过队形等画面,能够让镜头上的呈现比较有范儿。
新声Pro:限定团的工作通告非常忙碌,排练中如何能够帮助迅速进入状态?
Tina:从二代团开始就有固定的指导老师,不算我跟彬子,一个团队有一两位老师全程follow。即便这个舞可能不是他们编,但教也一定是他们教,或者就协助一起教。原因在于老师非常了解团队,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判断和调整,哪些东西是有空间的,哪些完全不OK。
对于舞蹈能力弱一点的成员,会额外加一些辅助性的基础课程,再去针对舞蹈做训练,在单曲节奏比较快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去消化。
新声Pro:国内团体的作品风格,与海外团体相比,有哪些风格上的区别?
彬子:我觉得海外的环境和国内不太一样,练习生体系的时间很长,出道之前会经过大概 3- 4 年甚至 5- 7 年的时间做练习,整个的肢体包括舞蹈能力已经在一定级别之上了。舞蹈设计有很多细节上的肢体控制,就会让你觉得特别有范儿,就使巧劲儿。
国内还是不一样,尤其是限定团更不一样,有的同学在节目前没有系统地学过舞蹈。你不可能要求他在两年之内,变成一个特别成熟的舞台表演者。所以只能说利用这两年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各种各样的大型舞台表演,去磨练个人经验。限定团毕业后,这些东西能够成为宝贵的财富。
新声Pro:如何看待短视频「魔性」舞蹈的流行趋势?团体舞蹈怎样才能出圈?
彬子:现在短视频的传播途径比较占优势,所有的内容都是短、平、快,但是这样其实反而对作品质量会要求很高。怎么在这种有点像快消产品的前提下,让你的内容更加优质?
一个团体的表演主要看整体面貌,包括表演时候的视觉冲击感,音乐的听觉冲击感,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能共情的点。观众是不是能够感受到要传递的气势,是不是能够被打动。
共情首先取决于大家的接受程度,能够接受,才能感受到它想要传递的信息。
以前大家一说共情就是抒情歌,一首大歌,别人一听就感动得稀里哗啦。现在共情的元素越来越广泛了,只要能够让别人感受到是经历过、感受过的。
比如说某一首炸裂的舞曲,可能就在于歌词或者说态度,让你找到热血的感觉,就会想去再听、再看。比如偏校园氛围的舞台,会让观众回到自己的某一段过往。
Tina:纯个人,我其实不太喜欢现在对于魔性洗脑舞蹈的刻意追求,我是很抗拒被提这样的要求。因为很多时候舞蹈能不能被记住,实际上是多个因素结合之后产生的效果,比如说包括音乐、肢体、内容、宣发力度,某个部分单看觉得挺好,未必有非常高的传播度。
记忆点这件事情是可以通过各种方面来表现出来的,包括彬子老师说的的共情点,共情可能是通过音乐表达结合肢体表达呈现出来的一种面貌,以及形式感、画面感的设计,而不仅仅就是出一个魔性的动作。
新声Pro:INTO1《点睛》这支作品受到很多歌迷的好评,舞蹈编排过程是怎样考虑的?
彬子:《点睛》音乐结构上的设定比较特殊,它把所有的唱都放在了歌曲的前半部分,最后的1/ 4是专门留了舞蹈的部分,是完全为了打造舞台表演去设计的。
这首歌从前期企划的时候,就是想让他们这么一个国际团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做碰撞、融合,和佛山最有名的醒狮文化做结合。我们在和编舞老师沟通的时候,也是希望这里边有更多的文化符号,整个动作设计有很多这种模拟舞狮的动作。
比如这首歌的开头我们用了毛笔道具,是点睛仪式的必备道具。结尾时候做了一个传毛笔的动作,想要隐喻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文化能够在国际团里面去慢慢熏陶。
这首歌最终出来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就感受到所有之前的讨论和设计都是值得的。
新声Pro:演唱会的舞台编排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Tina:我们在做的不光是舞蹈这件事情,而是以舞蹈为核心去发散着做舞台。一个好的舞台概念是通过声音、灯光、视效、舞美的整体结合,才能够去呈现出更丰富的样貌。我们团队对舞台的声光电、服化道,以及镜头语言都需要去了解,才知道怎么去做配合,同时也会更主动地去构思一些设计。
比如说在某个地方可以不用跳任何动作,而是通过灯光等其它情绪氛围的辅助,能够去呈现一种状态、态度、情绪,让大家能够感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