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润童心阅读伴成长:呵护童心 阅读经典 迎儿童图书日
绘本润童心阅读伴成长:呵护童心 阅读经典 迎儿童图书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原创绘本《哇!故宫二十四节气》以故宫古建筑为故事场景,展现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趣味情节。在故事中,讲述习俗、探寻古建、发现藏品的文化魅力。同时,融入历史、地理、与动植物知识,使读者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获得趣味、增长知识。介绍:内容介绍:《二十四节气》一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广西师范大学神秘岛联合创作的“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中的一本,本书用清晰简洁、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我国流畅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二十四节气。书中既讲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相关的谚语、传说、诗词,又有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民间习俗,还包括传统生产和生活工具、工艺品等内容,轻松开启孩子的传统文化启蒙之旅,从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哇!故宫里的二十四节气·春》:
作者:陈雪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作者简介:
陈雪,中国艺术研究院馆员,主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曾承担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年展纪录短片、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大型系列活动专题片、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修复工程纪录短片等项目的视频剪辑工作。
内容介绍:
《二十四节气》一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广西师范大学神秘岛联合创作的“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中的一本,本书用清晰简洁、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我国流畅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二十四节气。书中既讲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相关的谚语、传说、诗词,又有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民间习俗,还包括传统生产和生活工具、工艺品等内容,轻松开启孩子的传统文化启蒙之旅,从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哇!故宫里的二十四节气·春》:
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原创绘本《哇!故宫二十四节气》以故宫古建筑为故事场景,展现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趣味情节。在故事中,讲述习俗、探寻古建、发现藏品的文化魅力。同时,融入历史、地理、与动植物知识,使读者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获得趣味、增长知识。
“生态STEAM家庭趣味实验课”系列(全6册):
作者:(英)乔治亚·阿姆森-布拉德肖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作者简介:
乔治亚·阿姆森-布拉德肖,英国童书作家、编辑,著有“瞬间科学”系列、“世界上杰出的女性”系列、“玩出来的科学”系列等多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图书。其代表作《视觉错觉》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青少年图书奖”,《这本书认为你是个科学家》被列为伦敦科学博物馆活动图书。
内容介绍:
本系列图书专为7-14岁读者打造,共6册,分别是《我们住的城市》《我们种的庄稼》《我们用的能源》《我们吃的食物》《我们造的房子》《我们买的物品》。本系列图书运用STEAM理念,即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为核心,围绕衣食住行用等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尝试制定具体可持续方案,结合零难度家庭趣味小实验,让孩子在玩乐中理解科学原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的乐趣。
“365儿童百科”系列(全4册):
作者:日本自然史学会联合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作者简介:
自然史学会联合是一个由39个日本专业研究大自然的学会、协会组成的联合体,集结了各个领域优秀的专家,专家人数已经超过40000人。
内容介绍:
“365儿童百科”系列是由自然史学会联合中39个专业研究大自然的学会、三百多位各领域专家学者耗时10年创作而成的一部体验型亲子共读百科全书。三百多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在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根据8~15岁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和视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实物照片,为孩子们生动地讲述了“365”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科学小故事。如果一天读一个故事的话,刚好要花一年的时间。建议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单单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读后还要思考一些与现实相联系的应用问题,或者在去大自然中游玩时,用实物去印证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本书的目的和在同类书中首开先河的地方——它不仅能读,还能实用。
《心灵教科书绘本系列:造一片天空》:
【日】村尾亘/著绘 田秀娟/译 丁虹绘本馆 出品
介绍:由丁虹绘本馆出品的《心灵教科书绘本系列:造一片天空》,是心灵教科书绘本系列之一,也是日本新锐插画家、绘本作家村尾亘绘本处女作,由国际安徒生奖提名作家、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倾力推荐。该绘本主旨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以清新明亮的色彩、诙谐幽默的风格、发人深省的哲思,讲述了从小生活在小镇的主人公画家猴子,长大后却要面临高楼林立以及画假天空的困境,最终放弃城市生活,敢于去寻找真正天空的故事。通过绘本视野,不但能启发孩子的环保思维、体会环保真谛,还告诉了孩子“别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美好”的道理,给孩子提供了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思考与启示。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记得从娃娃抓起!
《一家人看世界:去非洲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