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好爱你(真的很爱你)
我觉得好爱你(真的很爱你)到了机场以后,有位美女姐姐看我在犹豫,就问我你还好吗?是不是需要帮助?坐这种民用直升机啥感觉呢?飞在天上有点冷。有点像开国产QQ3 开到80迈,就感觉忽闪忽闪的。噪音很大,要带耳机。她有点开玩笑地说:哈哈,我们的岗位都被你们中国人抢去了。但是,没关系,我们依然爱你们。2018年,又一次在美国休假。直升机将我从休斯顿拉到费城。飞行员大哥五十多岁,也很热情。那是我第一次坐直升飞机,也不好意思合影。那位大哥主动跟我说,我帮你拍张合影吧。
做实习生那年从休斯顿休假。
有一位工人大姐跟我一起在码头坐上同一辆车。她以为我也是码头工人。
很热情地问我:你是中国人么?
我说是。
她有点开玩笑地说:哈哈,我们的岗位都被你们中国人抢去了。但是,没关系,我们依然爱你们。
2018年,又一次在美国休假。
直升机将我从休斯顿拉到费城。飞行员大哥五十多岁,也很热情。那是我第一次坐直升飞机,也不好意思合影。那位大哥主动跟我说,我帮你拍张合影吧。
坐这种民用直升机啥感觉呢?飞在天上有点冷。有点像开国产QQ3 开到80迈,就感觉忽闪忽闪的。噪音很大,要带耳机。
到了机场以后,有位美女姐姐看我在犹豫,就问我你还好吗?是不是需要帮助?
实在不习惯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因为之前没有过。但是让你感觉非常暖心,一点儿也不刻意。这位美女姐姐也是个乘客而已。
自从娃出生以后,我才学会说“我爱你”,也仅仅是对娃们说。对于中国人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挺难的,特别是当你对陌生人说“我爱你”,人家会以为你是个傻子吧。
这种文化差异太大了。
华人留学、移民去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国家,都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和我们一样,大致都是儒释道文化背景的人伦、社情。
而去欧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了,他们是基督信仰打底的社区民情。基督信仰与儒释道文化的巨大鸿沟差异。
儒释道哲学里“爱”的反义词是“仇恨”,《新华字典》释义;而基督哲学中“爱”的反义词是是“冷漠”。
华人因为历史文化原因,普遍不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以及和人有太多的眼神交流。这种“现象”在儒释道文化中最多被认定为“不热情”。但欧美文化则将这些现象认定为:“不爱人”、“没有治愈”。
在他们看来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很多高学历、多财富的华人(包括台湾人)都很难“融入”欧美文化。
也从来没有人给他们点透这种“格格不入”的文化根源。然后自己意淫出来一套认知:这是文化“歧视和傲慢”。
最终两者行同陌路。
爱一个人,不是只在她获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去爱,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不是真爱,而在应该在她平凡的时候、低谷的时候也爱,才是真爱。显然,按这个标准,中国观众对男足的爱才是真爱,对女足则不是。
中国球迷对男足的关注是时时刻刻都在,成绩好的时候,自然是举国欢庆,成绩不好的时候,则是恨铁不成钢的臭骂,骂完之后,一有大赛,还是舍不得不看,看完又骂,骂完又看,就是放不下。
但大家对女足的态度,很像重男轻女的家长对女儿的态度,只有成绩好的时候,才能得到夸奖,成绩不好的那些年,或者表现平凡的日常年份,几乎没人关注,仿佛这个女儿不存在一样。逼得女儿只有拼老命考100分,才能得到家长的关注,而且还被用来做责骂儿子的工具人,你看你姐姐都考100分,你这个废物怎么才考40分。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你越不爱他,就会有两种极端表现:要么极为优秀,要么竭力破坏。
这两者都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希望得到你的爱。
如果有一本书,你在看过之后,感觉如同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对以前不假思索就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忽然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一本好书。——《我书架上的神明》
说一下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几本书,先说一本。疗愈类的。
在我抑郁的那段时间,听了不下一百遍攀登解读的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最后终于听懂了那句话:亲爱的,在关系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遇见的每一个人,其实都不是别人,而是某一时空或是某一阶段或是某一部分的自己,只不过有的人代表了过去的自己,有的人代表了现在的自己,有的人代表了未来的自己;
为什么生命安排我与他们相遇,和他们认识,是因为我的生命要帮助我来找寻自己,要帮我来爱自己
生命让他们代表着不同阶段和不同部分的我,让我可以用一个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和自己相处,从而更加深刻和透彻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不同时空和不同阶段的自己,他们来到我的生命中,是来帮我找到最对的自己!
当我明白这句话以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话:“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当什么时候你不再将“命运”作为自我设限的挡箭牌时,这才是你命运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