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是怎样牺牲(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后)
杨开慧是怎样牺牲(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后)这篇以及被录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作品,其实中间也少不了杨开慧的帮助,许多资料分析汇总,乃至后来的大量抄写工作均由杨开慧完成。高中历史我们可以读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名字,但我们哪儿能得知,一位女子曾在这篇报告中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心血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坚持履行党的信条,践行党的主张,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工作、生活上给与毛主席支持。我们熟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他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期间他还特地赶回湖南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但是这些人大多是来着农村,文化水平偏低,也鲜有接触共产党知识的人,尤其是女性,因为不公正对待导致的文盲情况更加严重。杨开慧可不是普通女人,党内工作的繁重没有抹去她作为妇女解放先行者的热情,她期望能为这些女工提供一个读书、了解共产党的机会,为此她还联络了另一位共产党员——向警予。向警予也不是普通人,她
就在杨开慧加入党的第一年,毛主席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仁不让地担任了书记职位,刚刚入党的杨开慧便来担任起了机要联络工作,她也将母亲接来一起生活。虽然工作繁重,也不是杨开慧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勤劳刻苦的她,还是断断续续地掌握了这份艰巨的工作,在人手匮乏的时期,成为了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杨开慧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外出收集情报,接见工人代表,收听他们的意见,宣扬共产党的主张。彼时杨开慧已经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我们熟知的毛岸英,身为母亲、女儿、妻子和共产党人,她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还有负责党区工作,对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女性来说是过分繁重的工作,即便是男人也不容易长期坚持下来。但杨开慧没有放弃,她秉持着爱人的理想和自己的主张,为了党的事业奋斗不息。
后来,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出生后,毛主席也被调动到上海组织工作,杨开慧也毫无怨言地带上了儿子们,一起搬到上海生活。这期间,杨开慧继续协助毛主席的工作,二人的默契每每使工作难题迎刃而解,周围的同志无不称赞二人为“革命伴侣”。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杨开慧还自主组织了另一项重要工作——“女工夜读”。上海这片对外开放许久的城市,遍布工厂,租借的存在也拉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许多中国老百姓为谋生计来到了上海做工,其盛况不比当今全国的农民工入城大潮差几分,其中自然也就不乏诸多女性。
但是这些人大多是来着农村,文化水平偏低,也鲜有接触共产党知识的人,尤其是女性,因为不公正对待导致的文盲情况更加严重。杨开慧可不是普通女人,党内工作的繁重没有抹去她作为妇女解放先行者的热情,她期望能为这些女工提供一个读书、了解共产党的机会,为此她还联络了另一位共产党员——向警予。
向警予也不是普通人,她也是一位女性共产党员,甚至在查阅了诸多史料记载之后,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向警予极大概率会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最早的一位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奶奶对杨开慧的主张非常赞同,两人一起集结了一批渴望知识的女工人,开展了“夜读班”,教给她们知识与权利,将共产党的宣言传递给更多更多的工人们,让他们一同加入党的革命事业中来,加入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中来。
接下来很长的日子里,毛主席总是被调往全国各地组织工作,韶山、广州,每每都是远足跋涉,但杨开慧毫无怨言地跟随毛主席转移。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坚持履行党的信条,践行党的主张,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工作、生活上给与毛主席支持。我们熟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他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期间他还特地赶回湖南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
这篇以及被录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作品,其实中间也少不了杨开慧的帮助,许多资料分析汇总,乃至后来的大量抄写工作均由杨开慧完成。高中历史我们可以读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名字,但我们哪儿能得知,一位女子曾在这篇报告中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心血呢。
当然,这不少见,无论是党在哪个阶段的奋斗,都会伴随着诸多无名英雄的付出乃至倒下,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时至今日,我们去往烈士陵园瞻仰时,仍会看到很多很多没有名字的墓碑,他们的功绩、名字随着枪尖热血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土地上。我们十分庆幸杨开慧能够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她所做的事还能一一为后人所查证,进而仰慕、敬重。
但是最困难的日子终归还是到来了。
31927年7月,就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不久,国民党右派发起叛变革命,公开反攻,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毫无顾忌地做出破坏革命的行为,视国共合作条款于不顾,为一己之私公然置民族解放事业于不顾,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就此落幕,留下一大遗憾。
在这次叛乱中,共产党队伍蒙受极大损失,革命事业也拘于泥泞难以维系,国民党右派篡夺国家权力,庞大的高压限制政策笼罩全国,被鲁迅先生称为“白色恐怖”。这些恐怖的血色条款,断断续续到了解放战争胜利。
在“白色恐怖”的阴云下,毛主席等党员无奈转入地下工作,努力寻找革命事业的突破口。杨开慧此时却只能服从党的安排和毛主席的劝慰,秘密潜回长沙板仓老家,虽然还照顾着两个孩子,在板仓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络,但她仍然致力于参与地下工作,为党尽一份心力。
1930年,杨开慧探望母亲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密探发现,随即被捕,辗转多处囚禁。密探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妄图从她口中得知党或者毛主席的消息,杨开慧却只能喊道:
“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三句话,两真一假,却全是对党和爱人的真切鉴心。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行刑前,面对探狱的亲戚,她只说:
“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戒: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
一代巾帼贞烈,就此落下帷幕。
4杨开慧死后的一个月,消息辗转来到了毛主席这里,此时他已在江西瑞金开始了组织工作,每每生病也要强撑着工作的毛主席,此刻却茶饭不思、夜难入眠,之后更是向杨开慧的母亲、自己的岳母书信相诉:“开慧身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的遗体后来就被带回了自己的故乡板仓安葬了。这就是后世讨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为何杨开慧没有葬入毛主席的韶山老家,而是葬在了娘家墓中呢?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即便今天,我们也默许着妻子随夫而葬的传统。杨开慧的娘家入葬,是被逼无奈,还是别有考量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正经翻阅历史文献的话,恐怕难有收获,这些历史事件虽然特别,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却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期望它被正式列入史册,甚至是列入后还能准确无误地流传下来,还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不过好在不少渠道都给我们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我们可以从其中一探究竟。前面提到,杨开慧未入毛家祖坟,是被迫还是有意?通过一些已知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皆有。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杨开慧牺牲的三个月前,也就是1930年8月,此时在毛主席的韶山老家,发生了一件令人愤懑的事情。当地国民党军阀头目,名为何键,此人是一个极其迷信且狭隘的小喽啰,却在得知了毛主席身为共产党后,萌生了这样一个坏念头:
共产党中能有这样厉害的人物,想必是其祖坟之上有先人庇佑,只要占了他家祖坟,断了龙脉,就足以摧毁共产党!
于是就在这个月,何键派自己的副官带着便衣,秘密韶山,毛主席的老家,将其祖坟掘出。不幸中的万幸,有人向毛主席的家人透了消息,家中便连夜为祖坟作了掩护,结果呢?何键的副官一行人错挖了当地地主毛俊贤的祖坟,可真是气坏了何键,随即数次派人对毛家祖坟图谋不轨。好在毛家人通过掩护、掩埋和转移,每一次都有惊无险地避开了祖坟被掘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