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但高俅却因为被师父王升打了就怀恨在心,当上太尉以后报复他的儿子王进。而王升之所以打高俅,也并不是早打抱不平,而是高俅跟他学枪棒时,被他一棒打翻,所以高俅和王进其实算得上是“师兄弟”。因为他虽然也被高俅所害,但却不像林冲家破人亡那么惨烈,两人之间的冲突也不是那么激烈。这里先说明一下,虽然在央视版《水浒传》电视剧中,“王进打高俅”是令人拍手叫绝的经典场面之一,但实际上小说里王进并没有打过高俅。原著中打高俅的,是王进的父亲同样是禁军教头的王升。

诗曰:

自古权奸害善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皇天若肯明昭报,男作俳优女作倡。

作为高俅发迹以后的第一个受害者,王进乍一看好像挺尴尬的,很多人可能都不记得他这么个人物。

因为他虽然也被高俅所害,但却不像林冲家破人亡那么惨烈,两人之间的冲突也不是那么激烈。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1)

这里先说明一下,虽然在央视版《水浒传》电视剧中,“王进打高俅”是令人拍手叫绝的经典场面之一,但实际上小说里王进并没有打过高俅。

原著中打高俅的,是王进的父亲同样是禁军教头的王升。

而王升之所以打高俅,也并不是早打抱不平,而是高俅跟他学枪棒时,被他一棒打翻,所以高俅和王进其实算得上是“师兄弟”。

但高俅却因为被师父王升打了就怀恨在心,当上太尉以后报复他的儿子王进。

而且高俅上任时王进也不是装病,他是真病了半个多月,请了病假在家。

高俅当上太尉的第一天点他的名不到借机发作时,王进还不知道所谓的“高太尉”就是高俅。

王进被逼拖着病体见高俅的时候,也没有被杖责。

高俅是想杖责他的,但被王进的同事们齐心协力的劝免了。

逃过一劫的王进,回家后与母亲相拥大哭,当晚就定下了弃职逃走的计划。

安全逃离东京之后,王进偶遇了史进的父亲史太公,并看在史太公的面子上教了史进半年的枪棒,之后拜别史太公父子,说要去延安老种经略相公帐下效力。

虽然后来史进去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那里去找过他,但却没能打听出来他的下落。

从此以后王进就犹如一颗一闪而逝的流星,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王进这一段故事看起来好像平平无奇,各方的矛盾不激烈,也不明显。

施耐庵为什么会在高俅发迹以后,安排王进这么一个“受害者”呢?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2)

近乎完美的王进

在《水浒传》众多人物之中,王进是唯一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

他有鲁智深的急公好义,却没有鲁智深的粗鲁急躁。

他有武松的勇力过人,却没有武松的冷酷毒辣。

他有林冲的儒雅随和,却没有林冲的瞻前顾后。

他也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人物形象勇武正派,最后又没有落草为寇的人。

即使是以今天“键盘侠”们苛刻而扭曲的标准,也很难在王进的身上找到什么污点。

王进没有娶妻,是个孝子,对朝廷也够忠诚。

而且他在殿帅府跟同事们的关系,很明显非常要好。

高俅上任时要找他麻烦,说他是装病逃避点视。

当时在王进不在场的情况下,军正司和其他教头们都纷纷替他作证,说他真的已经病了半个多月了。

这个细节看起来不起眼,但大家稍微一咂摸就明白有多重要了。

至少在我们中国的职场上,当事人在场和不在场,对一个人的评价差别还是有那么大的。

当然王进这个人忠孝正派是其一,这个时候殿帅府的风气也是正派和谐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俅无事生非,一定要派人去捉拿王进时,殿帅府的牌军虽然不敢违命,去找了王进。

但牌头见了王进话却是这么说的:

“如今高殿帅新来上任,点你不着,军正司禀说染患在家,现有病患状在官。高殿帅焦躁,那里肯信?定要拿你,只道是教头诈病在家,教头只得去走一遭。若还不去,定连累众人,小人也有罪犯。”

这个牌头不但没有“捉拿”王进的意思,反而在见到王进以后,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向他解释了一遍,丝毫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以讨好高俅的意思,反而对高俅的蛮不讲理颇不以为然。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3)

后来王进强撑病体见到了高俅,当时高俅认定王进是装病,非要让人责打王进,全靠殿帅府的众牙将和军正司一起出来为王进说情,王进才免遭了一顿毒打。

这个时候的殿帅府,风气还是非常仁义的,人们遇见不合理的事情,都愿意出力帮忙缓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殿帅府派去看守王进母系的两个牌军。

他们的职责本来是以服侍为名,看守王进母子的。

但王进母子用计骗他们出城,自己趁机逃走以后,这两个牌军第一天上午就知道王进母子都走了。

但他们并没有向高俅告发,什么都不干的等了一天。

第二天他们先是四处走访了王进的亲戚,等天晚了才向高俅报告王进母子不见了。

当时高俅想要陷害王进的事情,在殿帅府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两个牌军如果想要巴结高俅,完全可以第一天就上报高俅王进母子不见了。

但他们拖了近两天才向高俅禀报,不管他们是不是在故意替王进母子拖延时间,都算得上是仁厚之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满是仁义之士的殿帅府,在高俅主理最多两三年之后,林冲误闯白虎节堂的时候,成了什么样子?

钓林冲上钩的宝刀,是殿帅府人人皆知是高太尉所有,陷害林冲的地点更是殿帅府的办公重地白虎节堂!

林冲是被陷害的这件事,殿帅府里人人皆知,可是有一个敢为林冲讲情的吗?

曾经仁义之士群集的殿帅府,到了高俅手里才不过两三年,就变成了陆谦、富安等无耻小人出没的藏污纳垢之所。

大家想过没有。

高俅掌管殿帅府的这两三年时间里,那些曾经明里暗里帮助王进的仁义之士,他们去哪儿了?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到林冲被陷害的时候,他们都哑口无言了?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4)

俗人版王进

王进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有本事,却没脾气。

他虽然在《水浒传》中除了收服史进以外再没出过手,但以他半年时间教出的史进,能与鲁智深斗几十回合不落下风来看,王进不但武艺高强,教徒弟的本事也不差。

以他的才能,如果不肯忍下被高俅陷害这这口气,占山为王会怎么样?

根据胡适考证,现在版本《水浒传》中的王进这个人物,其实是施耐庵改出来的。

在元曲和更早版本的水浒故事中,王进这个人物并不不存在,被高俅陷害的人虽然姓王,但不叫王进,而是叫王庆!

你没猜错!就是现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版中,“四大寇”之一的“淮西王庆”。

在元曲和《征四寇》等水浒故事中,王庆是十万禁军教头,曾经枪挑六国勇士,枪棒功夫名震四海,还有几个月就该升任总管之职了。

但高俅当太尉以后,想报柳世雄当年的收留之恩,要求该升总管的王庆,在比武中输给柳世雄,以便高俅提拔柳世雄为总管。

然而王庆在与柳世雄比武的时候,并没有听从高俅的吩咐,而是一棒打翻了柳世雄。

他因此惹怒了高俅,被陷害发配到了淮西。

王庆到了淮西以后,靠出色的武艺在当地收服了两个有势力的徒弟,后来占山为王,官军屡次抵敌不过,终于酿成了气候,成为割据一方草的头天子。

王进和王庆都是被高俅陷害,但两个人的选择却截然不同。

王进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儒者形象,他的出逃,几乎是孟子“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活样板。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人知道危险要知道逃避,可以为了信念而死,但不能因信念违法犯罪。

“三纲五常”中也说:“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王进知道高俅不会放过自己,所以果断的弃职逃走,他的行为是完全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的。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5)

而王庆则不同。

在水浒故事中,包括现在流行的水浒版本里,王庆都只是武艺出众,思想境界却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

高俅以权势要求他让棒柳世雄,他咽不下这口气,不肯从命。

所以被高俅陷害发配淮西,但到了淮西以后他不但没咽下这口气,反而更加激愤,索性占山为王攻城掠地,自己做了草头天子。

在与高俅的矛盾中,王进因为道德高尚,所以选择隐忍蛰伏。

而王庆的道德修养明显没有那么高,所以他选择步步对抗,甚至不惜走上造反的犯罪道路。

王进和王庆都是才能出众的人才,他们的选择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各位不妨想一想:如果换成是你的话,你会像王进一样避开?还是像王庆一样正面硬刚?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不能选择向高俅妥协呢?

宋江不是妥协了吗?他的下场怎么样?

水浒传高俅性格特征(读懂了高俅与王进)(6)

小结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

他们都是有一定才能,对大宋足够忠诚的人,为什么会面临“有国难投”的困境?

王进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解答。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像王进一样有本领又道德高尚,还没有脾气的人才都是万分难得的。

但像他这样近乎完美的人,还是顶不住小人高太尉!更别说明显更接近王庆其他人了!

有了王进被高俅陷害时殿帅府作为铺垫,对比一下林冲被高俅陷害时殿帅府的环境,就可以充分看出小人掌权对环境的破坏性。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个小人掌权之后,就会来更多小人聚集,让坚持原则的人无法存身。

大宋朝堂之上有多少个高俅之辈?

至少在《水浒传》里,那是数不胜数。

施耐庵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让王进这个人物下落不明,为大家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史进在延安府找不到王进?

是他们母子没有顺利到达延安府?还是他们顺利到达以后改名换姓了?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好歹给大家留点希望。

真的挺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