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理念释义(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概念建议)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理念释义(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概念建议)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包括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变化、经营环境变化及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准备充分,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物资完备,各级应急人员能力适应,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准确,应急响应及时,应急处置科学。2. 应变能力强韧本质安全企业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1. 安全绿色高质量企业严格按照装置(设施)设计能力和环保设施处理能力合理安排生产,产出质量合格产品,不存在长期超负荷运转和生产设施长期停运状态。联锁与报警、在线监测系统有效运行,出现生产异常及时处理。
提出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概念建议一、本质安全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本质安全理念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化工安全专家Trevor Kletz首次提出,是指通过消除危险或降低具有固有危害性的物质或过程条件,从本质上消除过程危害,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本质安全的认识虽然已由狭义的工艺技术层面不断丰富和拓展,但是,对本质安全的理解仍然局限在对工艺、设施和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的具体要求上,不同的专业组织、不同的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个本质安全的企业,正如一个体质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从躯体无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有道德等四个方面对体质健康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十个特征,强调一个人要通过全面健康管理,实现体质健康指标。一个先天基因良好的人,也必须通过持续的健康管理,才能保持全生命过程的健康。推而广之,一个企业对本质安全的追求,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工艺、设施本质安全指标和人员素质的具体要求上,也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途径,有效实现本质安全,防范事故的发生。
我们认为,本质安全企业是指企业全生命周期采用系统化方法,消除、减少或降低危害因素影响,有效管控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平稳,应变能力强,社会责任有担当。在工程建设阶段,通过本质安全设计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设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各要素相互协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管理。
本质安全企业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 安全绿色高质量
企业严格按照装置(设施)设计能力和环保设施处理能力合理安排生产,产出质量合格产品,不存在长期超负荷运转和生产设施长期停运状态。联锁与报警、在线监测系统有效运行,出现生产异常及时处理。
2. 应变能力强韧
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包括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变化、经营环境变化及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的准备充分,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物资完备,各级应急人员能力适应,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准确,应急响应及时,应急处置科学。
3. 社会责任担当
承担对党和国家、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在生产过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并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4. 工程建设优秀
企业在工程建设阶段践行“安全源于设计”的理念,遵循消除危险源、降低事故后果和降低事故发生频率的“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本质安全设计四原则,优先选择成熟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项目设计满足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要求,并将基于风险的原则贯穿项目安全设计全过程。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开展,严控采购、建造、安装等过程质量。
5. 设备设施完整
以设备完整性管理为基础,识别和控制设备全生命周期的HSSE风险,强化设备运行管理,实施检验、检测和预防性维修,消除设备隐患,实现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通过基于风险的泄漏检测与修复,有效控制泄漏。
6. 安全文化卓越
从领导到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政治站位高,“大国重器”担当意识强,安全是生存与发展前提的理念领会深;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强化安全引领力,员工责任心强,行为规范,各级人员责任执行到位、职责履行彻底;企业凝聚力强,员工精神面貌好,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关心健康,关爱环境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六大支柱
1. 技术先进性
技术先进是实现本质安全的第一动力。设计时按照本质安全设计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生产中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2. 设计合规性
设计合规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源头保障。新项目设计满足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要求,在役装置不满足最新标准规范要求的,要采用基于风险的原则,经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生产平稳性
生产平稳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关键要求。生产平稳性是企业工艺管理、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管理、隐患治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生产平稳运行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运行安全程度。
4. 设备完整性
设备设施完整是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设备完整性管理,及时有效开展设备设施的检验、测试和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故障及相关风险,对于避免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具有关键作用。
5. 行为规范性
行为规范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内生动因。通过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提高各级人员行为的规范性,可以从源头杜绝人的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切断事故致因链,提升企业安全水平。
6.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国家安全环保政策越来越严,相应标准会不断提高;周围社区发生变化对企业安全环保的控制要求产生影响;生产装置和设备设施的安全风险会因老化、腐蚀、磨损等原因变得更高。企业必须不断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做好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准备,并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事件做好应急准备。
三、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
本质安全企业的内涵、特征和支柱,充分体现了实现本质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企业所有的部门和人员,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必须采用系统化方法,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