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或许有人会认为,对于丁谦这等名人大家,仅仅归之为“真书法”,似乎定位太一般,评价太平淡。经过两年来对丁谦书法作品的潜心研读,而且,是翻阅着《三稀堂法帖》在与古代书法力作对比中研读的,是参照着《书谱》、《书断》、《书诀》、《临池管见》等古人书论研读的,终觉读得一孔之见,自感有话可说,正欲起笔,得知丁谦书作遨游太空,所以开篇便借神九说事。这丝毫没有拿大旗作虎皮之意,旨在印证我关于丁谦书法是真书法的看法而已。回到家里已到吃饭时间,草草翻阅,眼前一亮,细细品读,忘食不饥,我彻底被吸引了……丁谦书体楷、行、草、隶、篆俱全,功夫都很到家,但犹以楷、行、草见长。他的楷书作品《孙子兵法片断》、《中华名句摘录》、《曹操诗》、《刘熙载句》等,笔笔钢筋铁骨,字字有血有肉,每幅作品都婉如精兵方阵,气贯神韵;他的行书作品《临摹兰亭序》、《陋室铭》、《王羲之书论》《自作诗》等,笔墨流畅,静中见动,横、竖、撇、捺,刚柔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1)

看了丁谦在荣宝斋的书法精品展,很是为之骄傲和自豪。当年在得知丁谦的书法作品搭载“神州九号”遨游太空时,我就已经为之骄傲和自豪了一次,因为丁谦是我推崇的书法家。能有这些成绩和殊荣,足以见得他的笔下功夫和社会的认可度。

真书法并不多见

其实,我动意为丁谦写书评,与他的作品搭载“神九”并无关系,也与长期以来媒体对他书法成就的宣传没啥关系,唯一原因是,我觉得他的书法是真书法。

两年前的一天中午下班时,丁谦送我一本由沈鹏题写书名、李铎作序的《丁谦书法作品集》和一大摞刊登有他书作或诗作的报刊杂志。我说“谢谢”。他说“请指教”。他明知我指教不了,却说得很虔诚,令我感动。

回到家里已到吃饭时间,草草翻阅,眼前一亮,细细品读,忘食不饥,我彻底被吸引了……

丁谦书体楷、行、草、隶、篆俱全,功夫都很到家,但犹以楷、行、草见长。他的楷书作品《孙子兵法片断》、《中华名句摘录》、《曹操诗》、《刘熙载句》等,笔笔钢筋铁骨,字字有血有肉,每幅作品都婉如精兵方阵,气贯神韵;他的行书作品《临摹兰亭序》、《陋室铭》、《王羲之书论》《自作诗》等,笔墨流畅,静中见动,横、竖、撇、捺,刚柔相济,韧劲弹抻,有的似枯藤蟠壁,有的如劲柳摆风,约现“二王”笔踪;他的行草作品《将进酒》、《秋风落叶》、《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等,墨似流水,字若行云,势如疾风,笔断意连,神韵贯通。古代书家所谓“书有筋、骨、血、肉”、“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等经典高论,在丁谦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联想到这些年书法市场浮躁之象,我感到丁谦书法植根传统,与时创新,古风今韵完美契合,可算得上是少见的真书法。由此,我便动了写书评之念。因写书评是极严肃的事情,更何况评的又是名家、大家,每每想写又总觉对丁谦书法之真谛赏悟得还不尽透彻,所以迟迟不敢动笔。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2)

经过两年来对丁谦书法作品的潜心研读,而且,是翻阅着《三稀堂法帖》在与古代书法力作对比中研读的,是参照着《书谱》、《书断》、《书诀》、《临池管见》等古人书论研读的,终觉读得一孔之见,自感有话可说,正欲起笔,得知丁谦书作遨游太空,所以开篇便借神九说事。这丝毫没有拿大旗作虎皮之意,旨在印证我关于丁谦书法是真书法的看法而已。

或许有人会认为,对于丁谦这等名人大家,仅仅归之为“真书法”,似乎定位太一般,评价太平淡。

其实,不然。

我研读《三稀堂法帖》多年,关注中国现今书法状况也多年,若以《三稀堂法帖》为尺度,审视时下铺天盖地的所谓书法作品,能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够得上“真书法”的,并不多见。我曾有一比:写书法者多如牛毛,而“真书法”则少如牛角。但这并没有影响眼下书法市场火爆、书法家遍地的书法事业“繁荣”景象。喜乎?悲乎?见仁见智吧。论其缘由,不能不说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催生的物欲横流、人心浮躁、附庸风雅的世态时风紧密相关。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说说“真书法”。

何为“真书法”?尽管尚无统一标准,但按照事物质的规定性,衡量书之“真法”,应有客观尺度。纵观中国3000年书法史,犹如一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奔腾不息、一脉相承的艺术长河,贯穿于其中的生命力之本原,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这也体现了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之定律。

律者,必然性也。必然者,不可违也!

只有严格遵从此必然规律习书练字,方可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上,循前人之道,探千古之奥,创时代之新,悟真法之妙;才能写出“真书法”。否则,被名利所扰,急功近利,信笔涂抹,捷径成书,势必离“真”远矣,更无“法”可言。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3)

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学书不效古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所以他认为循古而书“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但同时他又强调“古不乖时”,就是说既要从古风而又不悖时尚。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对此,历代书论家都所见略同。可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真书法”之根本、之大道。

我们可以从赏析丁谦书法作品中看到,他始终循此“根”此“道”而行。千古传统书风之脉,通贯于他各种书体之中。他的作品,点画结构、字里行间、章法气势、神韵意境,无不渗透着历代大书家笔墨风骨和艺术法度;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和情感个性。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在《丁谦书法作品集》序言中评价说:“他继承传统,厚积薄发,兼学古人众家之长。”“其楷书上溯唐及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长期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和宋人的意趣,故作品结体宽绰,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又说“他绝非泥古,更不僵化,而能于不经意间表现个性、表达感情,没有刻意追求,没有牵强附会,做到‘任情恣性’,大道自然,因而才能达到‘无意求佳而自佳’的境界。”

李铎是德高望重的书坛大师,其点评是讲究精准性的。据此,更坚定了我关于“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书之“真法”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把丁谦书法定位为“真书法”的看法。

真书法须真文化

自古就有“文人墨客”之说。这其中,有因果哲学。人若不文,焉能善墨?此理,古今书家皆有高论,简其言之,写真书法须有真文化。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4)

我强调的是文化前面那个“真”字。文化,文化,被“文”所“化”。将“文”内“化”于心,方为真文化人。所以,以我之见,文人不一定就是文化人。满腹经伦而不“化”, 只是文人而不是文化人。现如今,有文而不化者多矣。为何物欲横流?为何人心浮躁?为何附庸风雅?皆因心没有被“文”所“化”而致。同为文人,化与不化,体现在言行举止中的道德情操、价值追求、处世心态、精神风貌上差别极大。汉字中有庸俗、浮躁、愚昧等词语,相对应地也有文雅、文静、文明等词语,它们反映的正是人是否被“文”所“化”的两种状态。雅、静、明是由文对俗、躁、愚所“化”而来,所以都以“文” 冠之,即化庸俗为文雅,化浮躁为文静,化愚昧为文明。对于习书练字之人,这个“化”与其所书之“法”,因果相联。丁谦集文雅、文静、文明于一身,人称谦谦君子,是个名富其实被文所“化”的文化人。真文化产生真书法,恰似土沃苗茁之理。

丁谦自幼好学,习文练字。由于这种文化童子功,入伍到部队后倍受重视,但他仍继续坚持勤学苦练而不辍。那时钢笔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为了写好字,他借助幼时练毛笔的功底苦练硬笔书法。在获大奖、出字帖、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停下笔墨,又重新转向毛笔书法。除了练书法,他还挤时间广泛读书。文字学、社会学、美学、史学、哲学、文学等都涉猎。

丁谦书法教学全集:丁谦写得真书法(5)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丁谦书法创作和文学创作中,同时得到了应验。他自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除与人合作出版诗集外,写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曾刊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青年文摘》等报刊杂志,有的作品获全国征文一、二等奖,其诗歌《我——一个中国青年的性格》,一度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进则墨精。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内在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丁谦的书法功力也与日俱增。先是硬笔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屡获大奖,出版多种钢笔字帖,发行数百万册,并获得二十世纪硬笔书法“十大杰出人物”称号;继而毛笔书法也渐露头角,名望日升,其作品也是大奖连连,不仅被拍卖收藏,而且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要人。因成就突出,丁谦当选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

其实,我所看重的并不是这些光环和头衔,而是他的书法内功——文化性。

由于他走的是从毛笔到硬笔再到毛笔的学书之路,所以他的书风特性是软硬兼融、刚柔相济、棉里藏针;由于他学而不厌,博学多见,知识丰盈,所以其书以文养墨,根固蕴深;由于他思绪严谨,情真性温,语谦骨铮,所以其书外柔内刚,自然驰骋;由于他学以致用,品高行端,以文“化”心,所以其书笔从心出,字如其人。

我观丁谦之书法,年年有新意,时时出精品。他从传统长河的源头一路走来,已近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相信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继续探索创新。假以时日,人书俱老,最终定能站立在时代的潮头之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