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剃头匠洗眼掏耳朵,旧时剃头匠手中出响的家伙叫
民间剃头匠洗眼掏耳朵,旧时剃头匠手中出响的家伙叫“香油幌子”是走乡串户的卖油郎为招揽生意,手中敲击的圆形铜牌子。民间有打油诗为证:清晨装满油两篓,挑起油担走四方。求售酒楼过大街,过访庵堂穿小巷。利小天长敲油幌,童叟无欺卖油郎。当卖油郎或推车或挑担四处卖油的时候,不是靠肉嗓子吆喝,而是用小木槌敲击“香油幌子”,让那似锣非锣,似钹非钹的悦耳声音传遍前街后巷,这就告诉乡民,卖香油的来了。卖油郎的“香油幌子”旧时的剃头匠分两种,一种有门面:一间房子,一张剃头椅子,一面镜子,再加上一套剃头工具,等客上门。还有一种是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不吆喝,使用一种响器,名叫“唤头”,铸铁制成,长约一尺,就像一把大镊子。剃头匠用一根细铁棒从“唤头”中间往外一划,“唤头”就发出一种很独特的“嗡嗡”响,老百姓一听到这种“嗡嗡”声,就知道是剃头的来了。冷饮摊儿上的“冰盏儿”这一对儿黄铜质地的外面磨光的小碗儿直径8厘米。它有个清爽的名字——“冰盏儿”。在旧时吆喝的工具里,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日子,你知道老辈子剃头匠走街串巷都是怎么招揽生意吗?手持一把“唤头”,不用吆喝,老百姓一听响儿,就奔过来了!
除了“唤头”,今天咱们来普及一下响器的知识。眼前这些东西,您知道都是做什么用的吗?上了岁数的可能还有些印象,但对年轻人来说就相当陌生了,它们就是旧时街头各种小贩手中出响的家伙什。随着社会的大步向前,这些随着叫卖声伴奏的响器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流沙里。
沧州厚古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响器,它们寂寞地蹲在橱窗里,默默诉说着曾经辉煌的故事。沧州收藏家协会会长说,在北京,这些响器连同与之相应的京味儿吆喝都已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其实,不仅仅在北京,沧州旧时街头巷尾也不乏这些悦耳的声音。“看到这些东西,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情景。”他说,过去的小商小贩为了养家糊口,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开始尝试把类似说唱糅合在叫卖当中。比如,在老北京要想卖东西,先得到城墙跟儿去练吆喝,而且“卖什么吆喝什么”,唱什么就得配什么家伙什。连说带唱加肢体语言,表演带逗闷子,全是实打实的卖力,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多卖两根萝卜。相声段子里描绘的场景一点也不夸张。
剃头匠的“唤头”
旧时的剃头匠分两种,一种有门面:一间房子,一张剃头椅子,一面镜子,再加上一套剃头工具,等客上门。还有一种是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不吆喝,使用一种响器,名叫“唤头”,铸铁制成,长约一尺,就像一把大镊子。剃头匠用一根细铁棒从“唤头”中间往外一划,“唤头”就发出一种很独特的“嗡嗡”响,老百姓一听到这种“嗡嗡”声,就知道是剃头的来了。
冷饮摊儿上的“冰盏儿”
这一对儿黄铜质地的外面磨光的小碗儿直径8厘米。它有个清爽的名字——“冰盏儿”。在旧时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算得上响器之王的美誉。小贩儿一边摆摊儿一边用它打点儿唱曲儿。敲打时一只手拿着一对儿,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使它们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声,抑扬顿挫,很有节奏。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了。从前它们可是应用广泛,卖冷饮、冰镇瓜果、雪花落、冰糖葫芦等可都少不了它。
卖油郎的“香油幌子”
“香油幌子”是走乡串户的卖油郎为招揽生意,手中敲击的圆形铜牌子。民间有打油诗为证:清晨装满油两篓,挑起油担走四方。求售酒楼过大街,过访庵堂穿小巷。利小天长敲油幌,童叟无欺卖油郎。当卖油郎或推车或挑担四处卖油的时候,不是靠肉嗓子吆喝,而是用小木槌敲击“香油幌子”,让那似锣非锣,似钹非钹的悦耳声音传遍前街后巷,这就告诉乡民,卖香油的来了。
这五面幌子,圆形,油锈斑驳,黄铜人工捶打制成,边缘两个钻孔有绳穿过,系着木制的手提把手。尹清顺说,不难看出它们是民国年代以前制作的民俗物件。
江湖郎中的“虎撑”
“虎撑’其实就是古代行走江湖的郎中在手里摇晃的串铃。有铁、铜、银等不同材质锻打制成的。这种金属串铃替代了游医吆喝的肉嗓子,在街头招呼患者用药就医。郎中解说“虎撑”,必然会讲到一段神奇的典故:传说药王孙思邈身背药篮去山中采药,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老虎张着大嘴蹲在地上,似乎在乞求什么。药王看见一块骨头扎在老虎的喉咙里。善良的药王想除去这块骨头,又担心老虎因为疼痛突然闭嘴咬断自己的胳膊。他急中生智,取下药篮上系着的铜环,放入老虎口中撑开虎口。然后把手从环中穿过,顺势拔出骨头,在伤口涂抹药膏。老虎得救离去,药王救虎的奇事传颂四方。铜环竟也被改造成串铃取名“虎撑”,成了药王弟子们的招牌。这就是“虎撑”的由来。
江湖郎中摇动“虎撑”必须遵守行规:那在胸前摇铃的是一般郎中;齐肩摇铃的是医术较高者;头顶上摇铃的是高明医生。但是,不管什么郎中,药店门口不许摇铃,因为药店里都供有药王牌位,摇铃便是欺师藐祖,店主人可以没收郎中的“虎撑”,犯规郎中还必须向药王进香赔礼。
这两个铁制的“虎撑”,锈色黝黑,异样沧桑,仿佛是在诉说江湖郎中那不为人知的艰辛。
货郎手中的“唤娇娘”
拨浪鼓是旧社会最常见的响器的一种。“嘣啷啷、嘣啷啷”的声音一响,就知道是那肩挑货箱的货郎进来了。姑娘媳妇们听见这熟悉的声音,就会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走出院门迎上去,挑些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平静的街巷就热闹起来。那巧嘴利舌的货郎自然也是人物,妙语连珠,春风得意,尽可以招蜂引蝶,卖弄挑逗。所以从古至今,有关小货郎与漂亮村妇之间的故事,往往被搬到戏台上,恩恩怨怨,流传甚广。
眼前这种上端装有一个小铜锣的拨浪鼓还有两个别致的雅号叫“唤娇娘”、“惊闺”。它们是专门卖绣花针和绣花线等闺中用品的货郎手中的玩意儿。随着货郎的一声吆喝:“卖丝绒绒喽!”接下来便狠劲一摇鼓,牛皮鼓“嘣嘣啷啷”,小铜锣“叮叮当当”,煞是好听。那些屋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就都跑出来了。“惊闺”和“唤娇娘”这名儿叫得真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