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童年非遗课程进校园,滇派风筝飞进校园寻传承之路
文化润童年非遗课程进校园,滇派风筝飞进校园寻传承之路为了便于人们认识滇派风筝,李竞飞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滇派风筝传承人等方式编写了《云南滇派硬翅风筝》教材,目前该教材已在昆一中高二年级中开设课程。该教材系统地梳理了滇派风筝的教学理念、教学步骤和教案等内容,李竞飞还认为,“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开风筝课至少可以作为释放学生压力的途径。”李竞飞说,滇派风筝进校园只是第一步。在校方的支持下,李竞飞现在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同时,她也和昆明有关部门和滇派风筝俱乐部签署了合作协议,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来帮助风筝传人将民间传统艺术从校园内外进行深度拓展。李竞飞本人是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出身,谈到作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派风筝第五代传承人故事,她回忆说,“2006年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有个专门展示风筝、糖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展区,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我师父的戴老师的风筝精品。自己被这些风筝深深迷住了,但戴老师的作品不卖,想着这是云南的特色文化,也是童年的记忆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派硬翅风筝第五代传承人、昆明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李竞飞近日接待了来自海外的67名华裔青少年,给他们讲解了滇派硬翅风筝的制作过程。
滇派风筝是种什么风筝?李竞飞介绍,滇派风筝在云南约有600年历史,是继北京沙燕、天津软翅、山东长串、南通六角版鹞、广东灵芝大风筝后中国另一大风筝流派。滇派风筝属于硬翅类风筝,整体以黄金三角形构图为主,与其他风筝不同,滇派风筝的翅膀底部向背后凸起,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凸面。因为风槽深,角度大,这个凸面成为风筝的气流通道,使风筝不会忽升忽降,也能适应云南高原大风的冲击。
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异国青少年喜爱上了滇派风筝,如何推广传承滇派风筝,自然也是李竞飞最关注的事情。“事实上,作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滇派风筝其传承现状不太乐观。”李竞飞说,小小的风筝看起来容易,实际上有复杂的加工流程。制作风筝对材料、工艺、绘画、放飞都很有讲究,需要的是复合型思维。
种种条件让风筝技艺的制作传承遭遇了人才危机,据介绍,李竞飞现在的“弟子”,是位留学归来的教师,颇具美术功底。但这样的人才可与不可求,更多时候,李竞飞还是致力于风筝等传统文化的普及,希望从中能找到有缘人。
李竞飞本人是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出身,谈到作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滇派风筝第五代传承人故事,她回忆说,“2006年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有个专门展示风筝、糖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展区,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我师父的戴老师的风筝精品。自己被这些风筝深深迷住了,但戴老师的作品不卖,想着这是云南的特色文化,也是童年的记忆,我就找到戴老师家里拜师学艺去了。”
点对点的传承效果缓慢而漫长,“昆一中有11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传承文化是必然的。”李竞飞说,2012年,她以校内兴趣小组的方式将滇派风筝引入了校园。2016年,昆一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滇派硬翅风筝课程,成为云南省唯一将滇派风筝正式引入校园的中学。
李竞飞表示,今年3月,昆一中举办了全校师生风筝大赛,各方的反响都很好。滇派风筝进校园计划打算先在昆一中的五个校区全部试点推广,之后争取得到其他学校的支持进行推广教学。
李竞飞说,滇派风筝进校园只是第一步。在校方的支持下,李竞飞现在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同时,她也和昆明有关部门和滇派风筝俱乐部签署了合作协议,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来帮助风筝传人将民间传统艺术从校园内外进行深度拓展。
为了便于人们认识滇派风筝,李竞飞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滇派风筝传承人等方式编写了《云南滇派硬翅风筝》教材,目前该教材已在昆一中高二年级中开设课程。该教材系统地梳理了滇派风筝的教学理念、教学步骤和教案等内容,李竞飞还认为,“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开风筝课至少可以作为释放学生压力的途径。”
在师生中推广风筝艺术的难题是学习者的时间难以保证,李竞飞后来改在家长中推广,“经过教学实践,滇派风筝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通过学生去影响社会,引起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传承,这条路前景是光明的,我会坚持下去。”李竞飞说。
李竞飞和她的滇派风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但进入了美国芝加哥和俄亥俄的校园,也吸引了一批批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地的青少年跨国交流学习。今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在山东美术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其中就包括了由李竞飞编撰的《云南滇派硬翅风筝》教材。(完)(刘雪婷)